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義隆爲何要殺檀道濟?其實他在自毀長城

劉義隆爲何要殺檀道濟?其實他在自毀長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劉義隆“自毀長城”冤殺檀道濟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檀道濟是南北朝時的頂級名將,尤其是在劉宋,除了“氣吞萬里如虎”的開國皇帝劉裕,論起打仗來還真沒人敢跟老檀叫板。因此在檀道濟被冤殺之後,以武立國的劉宋再也沒了能鎮住場面、穩定軍心的名將,只能以庸才統兵。而志大才疏的劉義隆卻仍不自知,連續發動北伐妄圖收復河南失地,結果均遭慘敗。尤其是在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的第二次北伐中先勝後敗,非但收復中原、封禪泰山的戰略目的成了笑柄,還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一路踢着屁股踹回了江南。辛棄疾嘲笑他“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說的就是這段故事。

劉義隆爲何要殺檀道濟?其實他在自毀長城

面對只有一江之隔、終於實現了飲馬長江這一夙願的北魏大軍,躲在建康城中心驚肉跳的劉義隆,終於承認自己殺掉檀道濟是犯了一個大錯誤:

“上登石頭城,有憂色,謂江湛曰:‘北伐之計,同議者少。今日士民勞怒,不得無慚。貽大夫之憂,予之過也。’又曰:‘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至此?’”(《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五·宋紀第七》)

一個檀道濟就能擋住如狼似虎的北魏大軍?還別說,這事真有可能。

檀道濟出身將門,伯父檀憑之是東晉將領,兩個兄長檀韶、檀祗都曾追隨劉裕麾下,屢建功勳。當時的東南半壁江山還是東晉的天下,檀道濟追隨伯父和兄長的腳步投身軍旅,併爲劉裕效力自然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天才就像是放在布囊中的錐子,只要有機會總會“脫穎而出”。檀道濟就是一個天才,只要步入戰場,他的才華便會光芒四射,無論如何都遮掩不住。恰好東晉末年內憂外患不絕,這就給了他充足的用武之地。

從元興三年(公元404年)投軍始到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檀道濟先後參加了平定桓玄、盧循、郭寄生、司馬休之等人的叛亂之戰,橫掃東南,居功至偉;在劉裕滅譙蜀之役中,檀道濟獨自帶兵擊敗了後秦前將軍苟林所統率的援兵。因爲在內戰、外戰皆能獨當一面,他先後被授官安遠護軍、武陵內史,又任太尉參軍,拜爲中書侍郎、轉官寧朔將軍、參太尉軍事,封爵爲作唐縣男,食邑四百戶。而此時已經在東晉權傾朝野的劉裕,更是放心的把給自己的接班人“傳幫帶”的責任託付給檀道濟——在他的長子劉義符出鎮京口(今江蘇鎮江)時,便由檀道濟出任前者的司馬(相當於現代軍隊的參謀長)。

劉義隆爲何要殺檀道濟?其實他在自毀長城 第2張

義熙十二年,劉裕發動北伐,試圖爲自己篡位稱帝作最後的奠基。在這一戰中,檀道濟是當仁不讓的先鋒,一路上後秦軍隊畏懼他的威名,紛紛獻城投降,敢於頑抗的均被他一鼓而下,連續攻陷洛陽、潼關等大城要隘。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的身上沒有自五胡之亂以來、地無分南北將領皆嗜殺戮的惡習。比如在攻陷洛陽以後,他就拒絕了殺戮俘虜以築京觀來耀威懾敵的建議,而是將他們全部釋放,這就使得檀道濟無論在漢人還是胡族中都非常得人心。

潼關洞開之後,長安已經無險可守,後秦覆滅的結局已經不可避免。可恰在此時,劉裕的謀主劉穆之在建康病逝,面對後院起火的風險,劉裕火速東歸穩定大局,留次子劉義真守長安,長子劉義符則被他派往江陵坐鎮。按照老規矩,檀道濟繼續替劉裕帶孩子,去給劉義符當參謀長,不過這也讓他躲過一劫——劉義真這個剛滿12歲的黃口孺子根本鎮不住劉裕麾下的那幫驕兵悍將,結果長安發生內訌,沈田子、王鎮惡、王脩等大將死於自相殘殺,赫連勃勃趁機佔便宜,將晉軍攆出了關中,北伐的成果喪失大半。

幸好有檀道濟坐鎮荊襄穩如泰山,否則劉裕的篡位大計都可能就此夭折。

劉宋代晉後,檀道濟因功轉官護軍、加散騎常侍、兼領石頭戍事,特許直入殿省。又晉爵永修縣公、食邑二千戶,徙官爲丹陽尹。後又出任爲監諸郡軍事、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

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後,檀道濟又替他平定了謝晦之亂。在第一次元嘉北伐時,到彥之先勝後敗,局勢岌岌可危,檀道濟臨危受命奉命救援。他在20多天裏與北魏軍接戰30多次,大敗魏將安平公乙旃眷、陣斬壽昌公悉頰庫結,幾乎力挽狂瀾。

不過因爲兵力相差懸殊,重鎮滑臺失守,加上檀道濟部缺糧,最終只能撤退。話說在古代戰爭中,最難的不是進攻也不是防守,而是撤退。尤其是在北軍多騎兵、南軍多步卒的情況下,撤退淪爲潰退、最終變成了一面倒的屠殺簡直太正常了。不過檀道濟使出一招“唱籌量沙”巧妙的解決了這個難題:

劉義隆爲何要殺檀道濟?其實他在自毀長城 第3張

“道濟時與魏軍三十餘戰多捷,軍至歷城,以資運竭乃還。時人降魏者具說糧食已罄,於是士卒憂懼,莫有固志。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餘少米散其上。及旦,魏軍謂資糧有餘,故不復追。以降者妄,斬以徇。時道濟兵寡弱,軍中大懼。道濟乃命軍士悉甲,身自服乘輿,徐出外圍。魏軍懼有伏,不敢逼,乃歸。道濟雖不克定河南,全軍而反,雄名大振。”(《南史·卷十五·列傳第五》)

至此,檀道濟無論在官爵、功勳、威望等各方面都已經登峯造極。按照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傳統,他似乎只有追隨老主公劉裕的腳步、篡位稱帝這一條路可走了。

景平二年(公元424年)五月,劉義符被徐傅等人廢黜,旋即死掉。按照倫常次序本應即位的劉義真,因與徐羨之不和也遭殺害,於是劉裕的第三子劉義隆被擁立爲帝,是爲宋文帝。

可以說,要是沒有四位顧命大臣的“神助攻”,劉義隆壓根當不上皇帝。不過這位宋文帝對此毫無感激之情不說,還對他們充滿了防範和殺機。

畢竟他們能殺掉一個皇帝,誰敢保證就不能再宰掉第二個?

於是原本爲荊州刺史的劉義隆,即便是在乘舟東去建康即位的途中,也佈下重兵對徐羨之等人嚴加防範。即位後,他先是加官進爵以安那幫自以爲有擁立大功的權臣之心,同時不斷將原荊州舊部安插到京中的重要位置,從而掌握了禁軍軍權。

元嘉三年,一切準備就緒的劉義隆宣佈徐羨之、傅亮及謝晦擅殺少帝劉義符及劉義真的罪行,要將其治罪。結果徐羨之自殺,傅亮被處死,謝晦則起兵反叛,不過旋即被檀道濟平定,謝晦也被砍頭。

劉義隆爲何要殺檀道濟?其實他在自毀長城 第4張

而劉義隆之所以能順利剪除掉徐、傅、謝等權臣,最重要的一記妙手就是選擇信任檀道濟:

“上將誅徐羨之等,召道濟欲使西討。王華曰:‘不可。’上曰:‘道濟從人者也,曩非創謀,撫而使之,必將無慮。’”(《南史·卷十五·列傳第五》)

而檀道濟果然沒讓劉義隆失望,叛軍一見到這位戰功卓著的無敵名將便望風而逃,謝晦的反叛沒有掀起什麼風浪就煙消雲散了。

不過徐羨之等幾個比較顯眼的權臣一死,劉義隆就越看檀道濟越不順眼。畢竟他放眼朝堂之上,無論文官武將除了廢物就是庸才,唯獨檀道濟要能力有能力、要功勳有功勳、要威望有威望,麾下部將身經百戰且忠心耿耿,8個兒子又個個都是人中龍鳳……所以劉義隆理所當然的認爲,如果朝中再出叛逆、再有人覬覦他屁股底下的皇位,那麼這貨肯定是姓檀的沒跑。

尤其是在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劉義隆在大病了兩場之後更是“大徹大悟”,認定了檀道濟非反不可。於是他下詔公佈後者的“罪行”,其中大都是猜測臆斷或是胡亂安插的罪名,然後認定檀道濟已反,下令將其處斬。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