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古代名人之改姓君主魏孝文帝,其對民族大融合有什麼貢獻?

古代名人之改姓君主魏孝文帝,其對民族大融合有什麼貢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我國歷史上衆多的封建皇帝中,有一個少數民族皇帝,對促進民族大融合的貢獻最突出。他就是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47—499在位)。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東漢末年以後,從我國北方和西北方大規模遷居到黃河流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在十六國時期逐漸和漢族人民錯居雜處,與漢族人民的交往日益密切。這樣,北方出現了以漢族爲主體的各族人民大融合的局面。北魏是鮮卑族的政權,鮮卑人一直過着遊牧生活,以畜牧業爲主要勞動。到鮮卑族拓跋部崛起,進入黃河流域,國家收入轉爲主要靠農業生產,靠剝削廣大農民維持統治。因此,發展農業生產就成了當務之急。可是在鮮卑人中,平民既不畜牧也不耕作,大多是遊手好閒的浮食之人,不僅貴族人家,就連一些奴僕也衣食精美,主要依靠剝削擄掠北方的廣大漢族地區。爲了反抗鮮卑族的統治,民衆紛紛揭竿而起,即使在後來的魏孝文帝統治時期,史書記載的人民暴動事件也有十幾起。由於鮮卑族畢竟比漢族落後,因此矛盾的中心是一個相對落後的民族,如何統治比它先進得多的民族。這一問題,也是決定北魏政權生死興亡的關鍵。

古代名人之改姓君主魏孝文帝,其對民族大融合有什麼貢獻?

439年,鮮卑族拓跋燾統治的北魏消滅了黃河流域的大小割據政權,統一了北方。經過三代,471年孝文帝拓跋宏即位。魏孝文帝姓拓跋,名宏,又名元宏,是北魏王朝的第六個皇帝。他在執政期間,對北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習 俗等各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對推動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即位後,爲緩和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鞏固自己的統治,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遷都洛陽和推行漢化政策,即是順應十六國時期以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趨勢,加快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進程。

北魏曾在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地處僻塞,而守舊的鮮卑貴族又較集中。不利於推行漢化政策。爲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進一步拉攏漢族地主階級,孝文帝決心把都城遷到當時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洛陽,但遷都的決定遭到許多鮮卑貴族的反對。於是493年孝文帝以“南征”名義,親率二十萬(號稱三十萬)大軍南下。一路上秋雨連綿,道路泥濘,長途跋涉的鮮卑貴族和官兵們疲憊不堪,到洛陽後都不願繼續前進了。孝文帝趁機說,若不南征,“即當移都於此”。於是宣佈定都洛陽。次年正式遷都。

遷都洛陽以後,魏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禁止鮮卑貴族穿胡 服,一律改穿漢族服裝。接着,魏孝文帝又下令禁止鮮卑貴族講鮮卑語,一律改說漢語。30歲以上的官員一時難改,可以講鮮卑語,暫不受處罰,可是30歲以下的官員在朝廷上必須講漢語,否則就要降職。後來又規定,誰講鮮卑語,就撤職。

古代名人之改姓君主魏孝文帝,其對民族大融合有什麼貢獻? 第2張

穿漢服,講漢話,促使鮮卑人與漢人的交往日益增多,許多人已逐漸被漢族的生活方式同化。在這個基礎上,魏孝文帝又進一步推行漢化政策,如改鮮卑貴族複姓爲漢族單性,改變鮮卑人的籍貫,規定死後不得歸葬塞北;同時主張同漢族聯姻,甚至完全依照南齊的制度,擬定北魏的官制禮儀,設立樂官,修訂法律,改革官職名稱,使北魏的政治制度同南齊幾乎沒有什麼兩樣。而拓跋族原有的制度則一概廢除。

魏孝文帝爲了革新,推行漢化政策,需要一批支持他的有才幹的人。於是他制訂了許多發現、提拔推薦人才的規定,他把能否推薦人才,作爲考覈官吏的一條重要標準。對於有才華的人,魏孝文帝能放下皇帝的架子,尊重他們的意見。對於南齊投降過來的官吏也很信任,因此不少南齊漢族地主投奔北魏,並被委以重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