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尹嘉銓一本奏摺讓乾隆下令絞立決 尹嘉銓到底寫了什麼

尹嘉銓一本奏摺讓乾隆下令絞立決 尹嘉銓到底寫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乾隆爲什麼殺尹嘉銓,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清朝退休官員尹嘉銓,在70多歲的時候,向乾隆皇帝遞了一本奏摺。乾隆不收,讓他不要再遞這種摺子了。結果他不聽,又追加了一本。乾隆冒火了,把他抓起來,對他一通嚴查,刑部判他一個凌遲處死的罪行。最後乾隆皇帝開恩,不凌遲,改爲“絞立決”。

尹嘉銓一本奏摺讓乾隆下令絞立決 尹嘉銓到底寫了什麼

(尹嘉銓劇照)

尹嘉銓究竟要給乾隆說什麼事,爲什麼最終事沒說好,結果把自己的命給搭進去了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件事。

尹嘉銓在乾隆元年中舉,當官後,先後擔任過刑部主事、郎中、大理寺正卿等職務。70歲的時候退休回家。尹嘉銓退休的第二年,乾隆皇帝遊五臺山。游完後,住到保定。這時候,尹嘉銓就寫到一道奏摺,讓他的兒子交給乾隆皇帝。奏摺的內容是請求皇帝給他的父親尹會一上諡號。乾隆皇帝看到後很不高興,說:“諡乃國家定典,豈可妄求?此奏本當治罪,念汝乃父子私情,故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當罪不可逭矣!”

哪知道尹嘉銓看到乾隆的批覆後,不服氣,再上了一本奏摺,這份奏章是請求把湯斌、范文程、李光地、顧八代、張伯行以及他的父親尹會一“從祀孔子廟”。乾隆看了後,怒不可遏,說:“竟大肆狂吠,不可逭矣。”

於是,乾隆一邊命令把尹嘉銓抓起來,交給刑部審訊,從重治罪。一邊又命令查抄尹嘉銓的家產,重點查找尹嘉銓的那些著述,看看裏面有沒有什麼“反動言論”。

尹嘉銓是一個道學家,他曾經把朱熹的《小學》進行註解,又加了一些文章進去,改名爲《小學大全》,提議讓八旗子弟學習。這件事得到過乾隆的嘉獎。除此外,尹嘉銓自己著述加編纂的書籍也不少,達到了93種。同時他還給別人寫過不少“序”,撰寫過不少碑文。

當然了,其個人的藏書更是非常豐富。成套的有311套,散書1539本。還有許多沒有裝訂的書,包括法帖、字畫、書信,書板等等不在少數。

乾隆要求對這些書籍必須嚴查,誰要是差漏了,就治誰的罪。

尹嘉銓一本奏摺讓乾隆下令絞立決 尹嘉銓到底寫了什麼 第2張

(乾隆劇照)

官員們不敢怠慢。因此一頁一頁地仔細搜索。一查,果然查到了不少問題。最終發現了130多處悖逆文字。比如,尹嘉銓將湯斌、陸隴其、張伯行和他的父親尹會一稱爲“四子”。刑部問他,只有顏回、子思、曾參、孟子才能稱爲“四子”,你怎能把你父親這幾個人稱爲“四子”?

比如,他的母親去世,他竟然用“薨”。

比如,尹嘉銓將鄂爾泰、張廷玉等乾隆罷黜批評過的人稱爲“名臣”。

比如,他在文章《多病徒傳》中說“子欲爲帝者師”這樣的話,審訊他的人問他,你有什麼資格當皇帝的老師。

還有一件事,乾隆在70歲的時候,自稱“古稀老人”,並刻了一方“古稀老人”的章。可是,尹嘉銓竟然在他的書中,也自稱“古稀老人”。

對於刑部指控的這些“罪狀”,尹嘉銓雖然有解釋,不過解釋完後,他緊接着就說“就是該死,還有何辯”。

最終,刑部把尹嘉銓所有的“罪證”收集起來,判了他一個凌遲處死的處理結果,交給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爲了表現自己皇恩浩蕩,法外開恩,把“凌遲處死”改爲“絞立決”。

最終,尹嘉銓還是丟了自己的命。

尹嘉銓一本奏摺讓乾隆下令絞立決 尹嘉銓到底寫了什麼 第3張

(張廷玉劇照)

那麼,尹嘉銓爲什麼一定要上那兩道奏摺?而乾隆皇帝又爲什麼一定要大動干戈,置尹嘉銓於死地呢?

後世學者曾分析,尹嘉銓之所以想上那兩道奏章,目的是繼續在乾隆皇帝面前增加存在感。因爲乾隆皇帝到保定時,並沒有召見他。他想要通過這種方式,重新獲得乾隆的青睞。就算退休了,乾隆不可能再用他了,但是受到乾隆的召見,也可以在家鄉人面前耀武揚威一下。

不過,我覺得尹嘉銓的目的還不僅僅在於此。尹嘉銓是個著書立說的人,著書立說的人,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留名青史”。比如“上諡號”“從祀孔廟”這些榮譽,就是留名青史的事情。被尹嘉銓列爲“名臣”的張廷玉,就曾因爲雍正答應把他“從祀孔廟”,他退休時,讓乾隆認可,結果惹得乾隆大發雷霆,對他進行嚴厲打擊。尹嘉銓不吸取教訓,也想這樣做,無非也就是想青史留名。

可惜,最終他不但丟了命,而且所有的著述都被禁燬。連有他寫“序”的書也被銷燬了不少。他寫的那些碑文,也被磨毀。

那麼,乾隆皇帝爲什麼一定要打擊尹嘉銓,而且說出“大肆狂吠”這種侮辱性的話,把尹嘉銓形容爲一個瘋狗呢?

顯然,乾隆皇帝想要的,就是絕不能讓大臣依靠文章著述,或者是自己要來的榮譽“青史留名”。皇帝可以讓一個大臣“青史留名”,除非這個大臣對皇帝絕對忠臣,忠心耿耿爲皇帝付出,爲皇帝赴湯蹈火捨生忘死。除此以外,都是在被絕對禁止之列。

如此看來,這不能不說是皇權社會裏,作爲“人臣”的一種悲哀。

(參考資料:《清史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