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錦衣衛指揮使馬順爲什麼會死在朝堂上?真相是什麼

明朝錦衣衛指揮使馬順爲什麼會死在朝堂上?真相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馬順的故事。

自古以來,朝廷作爲歷代皇帝與大臣商議軍機要事之地,是一個何其莊嚴神聖之地,絕對容不得絲毫的僭越之舉。可是,在明朝正統年間的一次早朝之上,卻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前所未有之事。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三日,羣臣滿懷激憤,擁至午門。以大臣王竑爲首,竟當着監國郕王的面,將錦衣衛指揮使馬順羣毆致死,場面相當慘烈。這就是明朝有名的午門血案。

這件事還得從宦官王振說起。

明朝錦衣衛指揮使馬順爲什麼會死在朝堂上?真相是什麼

王振是一名落第秀才,略通經書,中舉後自閹入宮。他善於伺察人意,入宮後得到明宣宗的喜愛,被任命爲東宮局郎,專門服侍太子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升王振爲司禮監掌印太監,深得英宗的信任。而王振仗着英宗對他的信任,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還勾結內外官僚,作威作福,可謂是明朝開國以來後宮宦官第一人。

這時候馬順很自覺地靠了過來,馬順憑藉着自己善於奉承巴結的本事,很快就得到王振的賞識,後來也是在王振的不斷提拔之下,官職升爲錦衣衛指揮使。爲了報答王振的知遇之恩,馬順常常羅列罪名,把朝廷上反對王振的官員抓進詔獄,並濫施酷刑,又利用手中權勢,到處打壓官員。百官皆懼其勢,而怒不敢言。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師也先統領各部,大舉向中原內地騷擾。也先軍隊勢不可擋,大同明軍交戰失利,塞外城堡,接連失陷。不久,大同淪陷的消息傳到北京城,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煽動下,決定御駕親征。英宗不顧吏部尚書王直等羣臣反對,並命其皇弟郕王朱祁鈺留守京師,偕同王振率25萬大明精銳從北京城出發。

然而,這一次御駕親征的軍國大事卻形同兒戲一般。隨徵的文武百官都不能干預軍政事務,一切軍政事務皆由王振決定,行軍路線遭到數次遭到變動,幾十萬大軍如同“無頭蒼蠅”一般,四處打轉,士兵更是疲憊不堪。

明朝錦衣衛指揮使馬順爲什麼會死在朝堂上?真相是什麼 第2張

此時,瓦剌軍隊也一直尾隨其後,盯着這支“龐然大物”。這時候的明軍早已軍心渙散,人馬失序。也先率軍趁勢包抄明軍,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也接連戰死。

明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憤怒至極,張口罵道:“吾爲天下誅此賊!”掄起鐵錘砸碎了王振的腦袋,結束了王振罪惡的一生。最後,英宗也是突圍無望,最終束手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戰敗、英宗被俘的消息很快傳入了京城,一時之間,朝野震驚,頓時人心惶惶。這時的朝廷陷入一片混亂,甚至有部分大臣主張京師南遷,來逃避兵戈。就在這關鍵時刻,以兵部侍郎于謙爲首的諸多大臣反對南遷,並擁立郕王朱祁鈺爲監國,控制了朝堂混亂的局面。

八月二十三日,羣臣滿懷激憤,擁至午門。朝野上下都知道,造成這一慘烈局面的人就是那閹人王振。大臣們前仆後繼地向監國郕王彈劾王振。一時之間,朝堂上下皆是罵人聲和痛哭聲。並要求郕王立刻將王振滿門誅滅。面對羣情激憤的百官們,郕王不敢做出決斷,便讓百官暫且出宮待命,此事日後再議。

郕王的表態並沒有讓大臣們平息滿腔怒火,依然伏在地上哭泣,甚至把大臣們憤恨的情緒點燃到極致。就在這時,錦衣衛指揮使馬順仗着有監國的命令,加上自己是王振的黨羽,於是上前厲聲呵斥羣臣,讓他們離開。

戶部給事中王竑脾氣急躁,性格耿直,早就看王振一黨不順眼了,而且如今王振已死,馬順還敢如此囂張。王竑十分憤怒,抓住馬順的頭髮大吼道:“你們這羣奸黨,罪當殺頭,現在還敢這樣!”一邊罵一邊咬他的臉,羣臣見狀,一起上前揍他,馬順即刻被打死了。

明朝錦衣衛指揮使馬順爲什麼會死在朝堂上?真相是什麼 第3張

郕王見狀,感到害怕,急忙起身入宮,王竑率領羣臣跟在郕王后面。郕王令宦官金英詢問他們還想說什麼,王竑說:“宦官毛貴、王長隨也是王振的同黨,請按照法律處置他們。”郕王明白後,命令叫出他們兩人,羣臣又打死了他們。這就是著名的午門血案。

錦衣衛指揮使馬順的慘死也算是罪有應得。同時,馬順的死也創造了明朝歷史的一項紀錄,他是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在朝堂上被文官羣毆打死的錦衣衛指揮使。

憑藉午門血案,明朝中央將王振黨羽徹底清除,最終以于謙爲首的主戰派,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可以說,午門血案的結果也爲京師保衛戰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