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此人在朝堂上打死錦衣衛頭子,結果因此聞名天下

此人在朝堂上打死錦衣衛頭子,結果因此聞名天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接下來本站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王竑,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正統14年,大明王朝本應如日中天,卻因爲少年英宗過度的高估自己的武功,結果一場土木堡之變幾乎將王朝拖進了萬劫不復。因此劫而導致的大量漣漪在朝堂久久不去,被震撼的還包括正在監國的弟弟朱祁鈺,兄終弟及。朝堂上不是同仇敵愾,而是先清算舊賬,朝臣們大打出手還打死了人,這位未來的景泰皇帝回想起來仍然頭皮發麻。

此人在朝堂上打死錦衣衛頭子,結果因此聞名天下

8月23,前線的消息源源不斷傳回京師,越來越多的潰兵回來,也帶回了絕望。英宗率領20萬大軍在土木堡遭到圍困,缺乏水源和地利導致明軍崩潰,瓦剌俘虜了英宗。而煽動英宗出征的王振則被自己人打死,皇帝被俘,在漢人王朝的歷史上恐怕只有靖康之變可比,那場浩劫讓北宋亡國。

所以後面的皇帝都不提倡御駕親征,也許朱家子孫過度剛烈,又或者成祖5次北伐漠北記憶太深,導致明英宗從小就對騎馬打仗非常感興趣,這一天的御前會議在沉重的氣氛下召開,留守京師的官員悉數到會,朱祁鈺監國,正坐首位。

此時翰林院官員徐珵建議立即遷都,前往陪都南京。在那裏,成祖留下了半個朝廷班子,何況南北相隔甚遠,還有天險可守,大不了劃江而治,就像南宋:“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而當時主事兵部的于謙則憤而拒絕,只是一場潰敗,京師還在,帝國絕不至如此,更何況社稷,宗廟,皇陵都在北方,遷都豈不人心盡失?何況南宋建都健康之後,便再也沒有北伐的實力,直到亡國,于謙的主戰派佔了上風,御前會議的天平開始傾斜,既然不能遷都,就只能誓死守衛京師,該如何部署,又變成了朝臣們下一個爭論的焦點。

這時,右都御史陳鎰奏請誅殺土木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全族,他一邊慷慨陳詞,一邊痛哭流涕,好好一個帝國,讓太監一頓忽悠就推向了亡國的邊緣,誰能不氣憤:“振傾危宗社,請滅族以安人心。若不奉詔,羣臣死不敢退。”

朝堂上下頓時匯成一股洪流,要求朱祁鈺當即作決斷,誅殺王振九族,剛監國的朱祁鈺彷徨了,殺人可是大事兒,更何況王振家上下百口,怎麼能說殺就殺?他一時難以決斷,就想拖延,決定暫時休會,擇時再議,可說出的話像潑出去的水,王振的黨羽甚衆,個個位高權重,此時不將其扳倒,恐怕未來清算,提出動議的朝臣反而會遭殃,一下子,那些主張彈劾的文官便抗議不止,會議亂了套。

朱祁鈺毫無辦法,對眼前的局勢他深感恐懼,隨即便速速退出,這時文官們不答應了,大家想畢其功於一役,於是一擁而入,阻斷了朱祁鈺的退路。監國的王爺對自己的前途也很沒把握,更何況王振同黨甚多,他想做個折中的決定,抄王振的家,至於滅族的事兒今後再說,於是當下讓馬順操辦此事,而此人正任錦衣衛指揮使。

此人在朝堂上打死錦衣衛頭子,結果因此聞名天下 第2張

令朝臣們震驚的是,朱祁鈺的決定明顯是偏向王振一黨,誰都知道馬順和王振是同夥,於是大家聲言應該讓右都御史陳鎰掛帥,朱祁鈺還是不願意背黑鍋,就派了一個太監去傳旨,當時百官們越議論越氣憤,恨不得馬上把王振一黨千刀萬剮。

太監來了一看情況不對,還沒等傳旨就想撒腿逃跑,結果被朝臣們圍住一頓痛打,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這時身爲錦衣衛指揮使的馬順跳了出來,他狐假虎威的教訓彈劾的朝臣們,卻沒想到這下捅了馬蜂,戶部給事中王竑當即站了出來,痛罵馬順平常作威作福,如今樹倒猢猻散還不知死活,說罷不等馬順爭辯,王竑跳起來將他撲倒,張開大嘴在他身上撕咬起來,這時大臣們紛紛涌了上來,一陣拳打腳踢,馬順當場死亡,這還不算完,一不做二不休,朝臣們要朱祁鈺處死王長和毛貴,這兩人都是王振的黨羽。

朱祁鈺被嚇得瑟瑟發抖,對造反大臣們言聽計從,隨後那兩人被揪出來活活毆死,三人的屍體被掛出了城門,那些從邊境上逃回來的士兵聽說後競相來到,對着三具死屍又是唾罵又是擊打,一時間連民間都議論紛紛。

堂堂大明朝廷斯文掃地,一羣文官讀着聖賢書,卻這般暴躁,這讓朱祁鈺坐在了火爐上,不過最聰明的人還數兵部侍郎于謙,他琢磨這下開弓沒有回頭箭了,如果不下詔書赦免參與者,今後恐怕是要被清算的,於是于謙找到朱祁鈺勸解道,這幫亂臣賊子死有應得,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今天諸位臣工都是爲江山社稷誅殺賊人,請免去他們的罪行。

其實于謙也參與了毆鬥,他不僅爲同僚說話,更是爲自己留退路:“衆競喧譁,班行雜亂,無復朝儀。百官既毆殺順,益洶懼不自安。”,朱祁鈺早想順坡下驢,便降旨,三人死有應得,參與毆鬥者一律免責,於是大明開國以來第一次朝堂上鬥毆致死的案子就這樣壓了下去,衆人不再糾纏此事,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北京保衛戰。

王竑打死了錦衣衛頭子後,又被于謙提拔,從此揚名立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