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敢於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的張良,爲什麼後面會選擇隱退?

敢於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的張良,爲什麼後面會選擇隱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們知道張良那時敢於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後來爲什麼退隱了,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公元前195年,留侯張良向漢朝皇帝劉邦遞交了退休報告:“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打算訪仙學道去。劉邦哪裏肯依,許以相國之職來挽留,然而張良去意已決。從此大漢朝廷少了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謀臣,江湖間多了位靜觀山水、了身達命的隱士。

想必張良閒雲野鶴、修身養性之時,思緒會飛回到20多年前的那個風雨如磐的日子。那時的張良,還是一位雄姿英發、快意恩仇的少年。公元前218年的一天,他與一位善使120斤大鐵椎的大力士來到陽武縣(今河南省原陽縣)境內的博浪沙,在這裏,他將實施一項重大計劃——謀殺秦朝皇帝嬴政。

敢於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的張良,爲什麼後面會選擇隱退?

張良出身官宦門第,祖、父輩都做過韓國的相國,如果不是韓國滅亡,張良也將順利步入顯達宦途。可以說,是嬴政粉碎了張良爲相的美夢。國仇家恨,在年輕的張良心中埋下了復仇的種子。他散盡家財,遍求豪傑,終於募得一個大力士,準備在嬴政東巡的必經之路——博浪沙,一椎了結其性命。

然而,已經領教過數次謀殺的嬴政這次又逃過一劫,大鐵椎只擊中了副車。嬴政大爲震怒,他以爲自己一統全國,並將民間兵器收繳後熔鑄成十二個大銅人,就可以做太平皇帝了,還有誰吃了熊心豹膽,敢用大鐵椎搞襲擊?於是進行大搜捕,捉住刺客,定要碎屍萬段。而張良已趁機脫身,逃至下邳(今江蘇邳縣)隱藏起來。

敢於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的張良,爲什麼後面會選擇隱退? 第2張

張良在博浪沙這一壯舉,稱得上驚天動地。當時秦皇暴虐,四方噤口,俯首繫頸,唯有韓國公子張良敢於發出這重重一擊,雖然沒有成功,卻在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足以證明貌如婦人好女的張良是位鐵骨錚錚的男子漢,也使不起眼的博浪沙揚名四海。唐人胡曾有《博浪沙》詩讚道:“一擊車中膽氣豪,祖龍社稷已驚搖。如何十二金人外,猶有人間鐵未銷。嬴政鯨吞六合秋,削平天下滅諸侯。山東不是無公子,何事張良獨報仇?”

謀殺行動的失敗,讓年輕的張良認識到單憑匹夫之勇、莽撞之舉與強秦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蚍蜉撼樹難成氣候,於是潛心研習兵法。後來得遇劉邦,滿腹韜略得以施展,佐助劉邦誅暴秦,滅楚霸,建立了大漢王朝。

敢於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的張良,爲什麼後面會選擇隱退? 第3張

按世人眼光,此時的張良正應該玉食萬鍾,安享寶貴,匪夷所思的是他選擇了退隱,是他老糊塗了?據估算他不到50歲,正值年富力強;是他不慕功名、真心求仙學道?有些道理,但也不全對,歷來史學家對此諱莫如深,少見評論。筆者竊以爲,張良從博浪擎椎反抗強秦的猛士蛻變爲寄情山水談仙論道的隱士,主要原因在於劉邦在完成了一個亭長到一代帝王的角色轉換後,便殫心竭慮於自己屁股下的龍椅,他便將那些握有重權的將相作爲假想敵一個一個地除掉。誠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韓信、彭越、英布已經相繼成爲犧牲品,相國蕭何也被捕入獄,張良非常清楚劉邦的“良苦用心”,他意識到朝廷已成險惡之地,可是此時的張良,博浪沙上的剛勇之氣已喪失殆盡,他既不敢當面直諫,又不願像陳平一樣玩弄權術,左右逢源,他只有像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那樣退隱江湖,閒來養老氏之玄虛,靜時觀萬物之自得,保身惜命,以樂天年。這卻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的感慨,無怪乎清代一自稱山人者吟詩道:“除卻朝簪別漢家,赤松相伴舊煙霞。如今已得全身計,不是他年博浪沙。”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