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良爲什麼會放棄自選齊地三萬戶作爲封邑?真相是什麼

張良爲什麼會放棄自選齊地三萬戶作爲封邑?真相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良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張良是漢高祖劉邦旗下最爲著名的謀士之一,更是被後世的人們加稱爲“帝王師”。漢朝建立後,劉邦對張良有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評價:“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句話用來評價張良,確實是實至名歸。

從劉邦西征攻打秦國都城咸陽的路上,張良基本上就投靠了劉邦陣營,到項羽把韓王殺掉後,張良算是徹底投靠了劉邦。在劉邦滅秦滅楚的過程中,張良一路上都爲劉邦出謀劃策,爲劉邦建立漢朝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雖然,作爲帝王師的張良沒有率領過一兵一卒,沒有一寸軍功。但是他爲劉邦所出的那些戰略謀劃,卻是劉邦取得最終勝利的關鍵性因素。拋開那些戰略謀劃不談,劉邦的性命很大程度上都是張良救下來的。沒有張良的話,劉邦早就在鴻門宴中被范增給殺掉了,甚至沒有鴻門宴劉邦就被項羽聯軍擊敗殺掉了。

張良爲什麼會放棄自選齊地三萬戶作爲封邑?真相是什麼

等到劉邦奪得天下大封功臣之時,很多功臣將領就紛紛議論自己的軍功大小,是不是能夠封侯?能夠封個多少戶的侯?而此時的張良確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似乎對自己封侯的事情不太關心。

畢竟張良功績顯著,又對劉邦有過救命之恩。所以,在張良沒有任何軍功的情況下,劉邦張口就說:“張良可以自己選擇齊地的三萬戶作爲自己的封邑。”而這話一說,自然而然在羣臣中炸開了鍋。

三萬戶的侯到底是什麼概念呢?從後面的事實來看,封邑過剛剛過萬的也就曹參(10600戶)與蕭何(8000+2000戶),而且張良的封邑還可以自己在齊地選,要知道當時最富庶的兩個地方就是關中地區和齊地,要是在齊地中選擇最富裕的地方三萬戶,那就真富的不得了。

然而,張良說到:“臣來自下邳這個地方,又與陛下您在留縣相遇,這是上天把我交到陛下身邊。陛下用臣之計,非常榮幸有所效果。只希望陛下能夠把留縣分封給臣,臣就心滿意足了,不敢要三萬戶的封邑。”

當時的留縣只是一個偏僻的小縣城,人口最多也就兩千戶。張良卻要求劉邦把這個不足兩千戶的留縣封給他,而且還不要那三萬戶的封邑,在當時的大臣們看來,確實是有點想不通。

後來,劉邦雖然同意了張良的分封留縣的請求,但還是將其封邑提高到了一萬戶,畢竟張良於公於私都有大功的漢朝、有大功於劉邦個人,封張良一個萬戶侯也算是理所當然。

那麼,爲什麼劉邦讓張良自選齊地三萬戶作爲自己的封邑,張良就是不同意呢?其實主要有三點原因。一、出生於韓國貴族,看淡榮華富貴

張良爲什麼會放棄自選齊地三萬戶作爲自己的封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張良本身就出生於韓國貴族家庭,自幼就享受無盡的榮華富貴,年輕的時候就已經看淡了世間的榮華富貴。

張良爲什麼會放棄自選齊地三萬戶作爲封邑?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張良的貴族身份,可謂是相當的強大。常用“五世相韓”這個詞來表明張良的豪華貴族出身,這裏的五世相韓不是指張良祖上有五代人都曾做過韓國國相,而是指張良的爺爺、父親兩人做過五代韓國國君的相國。

張良的爺爺張開地作爲韓國國相,先後輔佐了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王三代國君,張良的父親張平作爲韓國國相,先後輔佐了韓釐王與韓桓惠王兩代國君。

公元前230年,韓國都城被秦軍攻破,韓桓惠王之子韓王安被俘虜押送回了秦國,韓國就此滅亡。此時,出生於這樣一個韓國五朝國相之家的張良,已經二十歲左右,國家滅亡後,張良就散盡了家族幾代人積累的鉅額財富,一心投入到刺殺秦王、恢復韓國的事業中。

當韓國被秦國吞併後,自幼就享受家族幾代人積累的鉅額財富的青年張良,已經看淡了榮華富貴。從他的後半生可以看出,他主要幹刺殺秦王、恢復韓國、輔佐韓王、推翻秦朝這幾件事,等到項羽殺掉韓王后,張良徹底倒向了劉邦,幫助其爭奪天下。

等到漢朝建立後,張良幫助韓王后裔建立韓國的夢想早已不可能實現了,對於本身就已經享盡榮華富貴的韓國貴族張良,早已看淡了劉邦封侯一事,榮華富貴早已看淡,劉邦所說的“自選齊地三萬戶”自然也是看的淡風輕雲淡。

二、自選齊地三萬戶,路途兇險

雖然劉邦已經明確當着羣臣之面,清清楚楚的說了:“張良可以自選齊地三萬戶”,並不代表着張良就可以毫無風險的去自己挑選齊地富庶的三萬戶作爲自己的封邑,這其中的兇險,看淡榮華富貴、飽讀詩書的張良早已看的清清楚楚。

齊地,也就是原來齊國境內的七郡七十多座城池,也是除秦朝大本營關中地區之外,總所周知最富裕的一片地方了。楚漢戰爭中,韓信就佔領齊國全境,劉邦也被迫封韓信爲齊王,等到項羽一死,劉邦就立馬把韓信的兵權給奪了,並把他改封爲了楚王。

劉邦讓張良自選齊地三萬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就行了。漢朝建立後,富有天下的劉邦開始忌諱這一羣功勳卓著的功臣將領了,最忌諱的就是分封在各地的異姓諸侯王,其次就是身邊這羣功勳顯赫的文臣武將。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功臣亡。”這其中的道理與精髓,身爲帝王師的張良,怎麼會不清楚其中的微妙之處?

張良爲什麼會放棄自選齊地三萬戶作爲封邑?真相是什麼 第3張

所以,功成名就的張良自然是深知“自選齊地三萬戶”的兇險,他儘自己之所能的放低自己的姿態,向劉邦僅僅要一個小小的留縣作爲自己的封邑,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三、與世無爭,明哲保身

在幫助劉邦滅秦滅楚,建立大漢王朝之後,張良已經拒絕了劉邦的好意,已經不再漢朝的中央政府擔任任何官職了。除了偶然還會幫助劉邦、呂后出一點主意,張良已經不再過問政事。

漢朝建立後的張良從來就不看重權勢地位、榮華富貴一類東西,這些東西在貴族出身張良看來本來就不值一提。當年,年輕的張良就曾散盡家族幾代人積累的萬金財富,一心刺殺秦始皇,一錘子下去差一點就殺掉了秦始皇。如今,已經步入晚年的張良怎麼可能會看重權勢地位、榮華富貴一類東西。

“自選齊地三萬戶”對於晚年的張良的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了。與世無爭,明哲保身,纔是最爲高明的選擇。

在世人看來,放棄自選齊地三萬戶機會有點可惜,但這也是張良最爲高明的地方,也是張良最爲真實情感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