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良爲何沒有接受劉邦要給他齊地三萬戶的賞賜?

張良爲何沒有接受劉邦要給他齊地三萬戶的賞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張良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前言

提起張良,很多人都不陌生,畢竟張良作爲劉邦的頂級謀士,在許多重大決策中,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是劉邦對張良的評價。

其實張良的才能並不只是在于軍事上的能力,他的情商也是很高的,在漢初,劉邦大殺功臣的背景下,張良就憑藉了自己的智慧而保住了性命。

張良爲何沒有接受劉邦要給他齊地三萬戶的賞賜?

正文

在劉邦打敗項羽之後,基本上就取得了天下,建立大漢王朝之後,劉邦就開始大封功臣,但是劉邦爲人只可與其共苦,不可與其同甘,通過他在建立漢朝之後,封賞功臣一事上可以看出,劉邦並不想要和他昔日的好兄弟們共享天下,因爲劉邦所封的功臣基本上都是侯爵,只有韓信等寥寥數人是王爵,但是韓信最後的下場我們也都知道,被呂后密謀殺死,其實背後還是劉邦授意。

不過,對於功高勞苦的張良,劉邦卻提出要給他齊地三萬戶的封賞,並且讓他自行挑選。要知道,齊國所在的山東可是當時最爲富庶的地區之一,按理說,這可是莫大的榮寵,作爲臣子,張良應該馬上跪下謝恩纔對。但是,張良卻拒絕了這一封賞,只因他知道,如果自己接受了齊地三萬戶的封賞自己就會有性命之憂。

從後面劉邦的所作所爲來看,張良的思考是很有道理的。張良爲什麼會能猜測出劉邦的心思?其實這並不難。

第一,劉邦的心腹都是沛縣老鄉。

雖然張良是劉邦麾下第一謀士,但卻算不上劉邦的心腹之人,劉邦自沛縣起兵,蕭何、樊噲曾都是劉邦的兄弟,只有這些人,劉邦才能夠給予絕對的信任,而張良則出生於韓國世家,其父親和祖父都是韓國的丞相,所以張良早期並不是劉邦的人。

張良爲何沒有接受劉邦要給他齊地三萬戶的賞賜? 第2張

甚至在項羽聚集各路諸侯共商大事之時,張良也只是和劉邦走的比較近,並未正式投靠劉邦,在劉邦被封爲漢王的時候,張良也只是送了他一程,並沒有去輔佐他,而是回到了韓王身邊,所以以劉邦謹慎多疑的心思,對於張良並不會給予絕對的信任。張良自己也明白劉邦是個什麼樣的人,所以在對劉邦表示忠心的同時,還會處處小心,對於劉邦的厚重封賞張良不敢要也不想要。

第二,張良的才能在於軍事。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從劉邦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張良的才能在於“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但是此時天下已定,再也沒有那麼多仗可以打,張良的才能也就從一大助力而成爲了一大威脅,張良在搞政治經濟方面,能力不如蕭何,所以在太平盛世,有張良這樣一個懂得軍事的人存在,簡直就是一個大威脅,張良深受道家思想影響,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張良爲何沒有接受劉邦要給他齊地三萬戶的賞賜? 第3張

正所謂“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張良在建立大漢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勳,但是太平盛世,他這樣的人就不再需要了。

在張良猜透了劉邦的心事之後,對於齊地三萬戶的封賞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敢要的,但是皇帝賞賜,不要又不行,怎麼辦呢?於是張良就提出把留縣封給他,自己做個“留侯”也就心滿意足啦。

其實張良此舉一語雙關,留縣是張良和劉邦的初遇之地,張良選擇這裏作爲封地,就等於向劉邦表明了,自己是個重情重義之人,皇帝的恩德自己永生不忘。第二,留者,留也。這也向劉邦表明了自己沒有野心,甘願留下來不再參與朝政。

當然,劉邦爲了顯示自己的大方一開始並不會同意張良的請求,但是在張良的請求下,劉邦還是笑呵呵的答應了。

結語

通過此事可以看出,張良是個懂得順應時勢之人。公元前196年,也就是劉邦大封功臣之後5年,韓信被密謀殺害,一衆功臣也先後死於非命,而張良則獨善其身,這顯示了他極其高明的智慧。

在晚年,張良表示願意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學辟穀、導引、輕身之術,從不參與朝政,後來得以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