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褒貶不一,永樂大帝朱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歷史褒貶不一,永樂大帝朱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滅忠臣10族873人,他爲何還被稱爲永樂大帝?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10歲受封燕王,20歲就藩北平,開始參與明朝對北元的征伐行動,取得了出色戰績,他成爲朱元璋心目中最有軍事才能的兒子。但或許是看多了元朝皇位承繼的紛亂,朱元璋堅持了嫡長子繼承製,把大兒子朱標立爲太子,把朱棣、朱寧等其他兒子們封王封藩,派往邊境和要害之地駐守,守護老朱家的江山社稷。

歷史褒貶不一,永樂大帝朱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朱棣

朱棣的大哥朱標溫文爾雅、爲人和善,在朝廷上下人緣很好,他當太子,朱棣等一羣弟弟也說不出什麼,畢竟這合乎國家法度和儒家禮法。但朱標早早死了,二哥朱樉、三哥朱楓也先後去世,朱棣成爲諸子之長,他的內心又燃起了希望之火,但很快就被澆滅了,侄子朱允炆被朱元璋立爲皇太孫,成了大明王朝的接班人。朱棣的內心有些扭曲了:放着我這麼合適的人不用,卻要用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子!他的內心充滿了不平和憤怒。可以想見,即使朱允炆上臺後不削藩,朱棣有一天也會造反。他十分看不起自己這個侄子,有一次,他摸着皇太孫朱允炆的頭,譏諷地說:“想不到你小子也有今天!”

內心的扭曲和憤懣,加上朝廷的削藩舉措,促使了朱棣的鋌而走險。當然,他清楚知道即將面臨的巨大風險,他只要一起兵,就是謀逆的反賊,在輿論道義上站不住腳,人人得而誅之。而且他所據北平,只是全國一隅,兵力財力都十分有限,很難與擁有整個天下的朱允炆抗衡。所以朱棣的起兵,應該算作“困獸之鬥”,是在絕望中的一種拼死反擊。畢竟削藩若成,他最好的結局就是當一個終生囚徒,所有的理想抱負都會付之東流,這是他絕對不能承受的。

起兵造反很難,朱棣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許多磨難,但他最後成功了,把所有的艱險踩在腳下,絕處逢生,逆轉風雲,成爲封建歷史上藩王造反成功的唯一一人。他要感謝運籌帷幄的道衍和尚(姚廣孝),要感謝浴血拼殺的手下將士,但最應該感謝朱允炆、李景隆這兩位對手,是他們的幼稚、膚淺、輕佻、背叛,成爲了朱棣造反成功的重要依仗。

兩軍交戰前,朱允炆曉諭全軍“不要讓我背上殺叔的罪名”,捆住自己人的手腳,給朱棣加了一道護身符;公子哥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攻打1萬燕軍守衛的北平城,手下將領攻破一角,即將入城擴大戰果時,他卻鳴金收兵,只爲了自己要率先破城,不讓別人搶去首功!沒想到天氣驟寒,守城燕軍潑水成冰,李景隆只能望冰興嘆!李景隆屢戰屢敗,前後喪師數十萬,朝廷很多官員上書要求“殺李以謝天下!”但朱允炆卻護着這個“哥們”,只是將其召回南京,並未治罪。朱允炆做夢也想不到,當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他十分信任的李景隆竟然做了內應,打開城門引燕軍入城,使朝廷失去了“堅守以待勤王之師”的最後機會。如此一對君臣,是朝廷之禍,卻是朱棣之幸!

李景隆

儘管主力對手“很給力”,但因爲雙方力量懸殊,朱棣造反的路還是走得很懸乎,一直處在“一着不慎,滿盤皆輸,萬劫不復”的危險境地。在這個受煎熬的過程中,他的內心蓄積着沖天怒火,在造反成功後得到了報復性發泄,特別是對那些當初主張削藩,現在又不肯歸順自己的朝廷大臣,朱棣表現出了近乎瘋狂的殘暴。他將斥罵自己的方孝孺“以刀挾其口兩旁至雙耳”,誅殺其10族873人,然後凌遲本人;將鐵鉉(堅守濟南城,詐降誘殺朱棣)的耳鼻割下煮熟,塞入其口中,問“好吃不好吃?”將黃子澄、齊秦、練子寧、卓敬、陳迪等人全部凌遲處死,夷滅三族,還將他們的妻女打入教坊司爲妓女,受人凌辱。

方孝孺

朱棣的殘暴虐殺是其一生的最大污點,也反映了其內心的虛弱、不安和執拗,他的皇位得之不正,難掩天下悠悠之口,那麼就用鮮血來遮蓋這一切吧!朱棣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句話展現得淋漓盡致,大殺政敵,大賞“靖難之役”中的有功之臣,彰顯他即位登基的合法性;將建文時期更改的律法,全部恢復舊制;將建文年間遭貶斥的官員,一律恢復職務;將建文帝廢黜的藩王,一律恢復王位。朱棣用近乎偏執的舉措,爲他打下的新王朝刻上了深深的烙印。

歷史褒貶不一,永樂大帝朱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第2張

當然,隨着時間的推移,朝廷官員和天下的士紳百姓也漸漸適應了新皇帝、新朝廷的統御,朱棣也擺脫了執政初期的浮躁執拗,開始展現自己的文治武功。他命人廣採天下書籍,分類編輯成《文獻大成》;後又覺得此書簡略,於是命姚廣孝等人編輯《永樂大典》,成書後共有22937 卷、11095 冊,總計約3億7千萬字,所引用的書籍有先秦至明初的七八千種,保存了大量文獻資料,極爲珍貴;他完善文官制度,逐漸形成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提出了“爲治之道,在於寬猛適中” 的原則;他推崇儒家思想,改變朱元璋時期過度推崇佛教、道教的風氣,爲明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朱棣遷都北京

在推動文治的同時,戎馬出身的朱棣更要彰顯武功。元朝滅亡後,殘存勢力逃到塞外,建立了北元政權。朱元璋時期先後組織了8次北伐,給北元政權以沉重打擊,使其內部出現了內訌分裂。北元政權於1388年滅亡,韃靼、瓦剌、兀良哈繼之成爲蒙古高原的三大勢力,繼續威脅着明朝北部邊境。朱棣登基後,爲了解除這一威脅,他力排衆議,將都城由南京遷往北京,形成了“天子守國門”的戰略部署,並在10多年的時間裏,先後組織了五次北伐,取得了一定戰果。但礙於蒙古草原縱深廣闊,敵軍迴旋餘地大,而明軍後勤補給困難,難以對敵軍形成毀滅性打擊,明朝北部邊患始終未能根除,朱棣也在第五次北伐的途中病逝。

對外展示天朝國威,樹立自己的聖主形象,也是朱棣孜孜以求的目標。“鄭和七次下西洋”中的前六次,都發生在他執政時期。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先後到達了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暹羅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了東非、紅海。這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宣揚了大明國威,打破了朱元璋時期形成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1423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航的時候,船上載有16個國家的1200多名使臣及其家屬。到了永樂晚期,來明朝朝貢的國家有60多個。

歷史褒貶不一,永樂大帝朱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第3張

鄭和下西洋

不能否認,朱棣是個幹大事的人,“五次北伐”“南征安南”“遷都北京”“六下西洋”“疏浚運河”“編輯大典”“永樂19年大閱兵”等,哪一件都是影響深遠的大事,對明朝經濟、軍事、文化、外交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形成了“永樂盛世”的局面。但同時也要看到,這些事都消耗了大量國力,給百姓增添了沉重負擔。“一將功成萬骨枯”,朱棣被後世稱爲“永樂大帝”,其締造的“大帝”偉業是建立在廣大百姓的犧牲基礎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