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什麼是經筵制度?張居正和高拱都參加過?

什麼是經筵制度?張居正和高拱都參加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經筵制度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究竟什麼是“經筵”?經筵其實主要指的就是爲了皇帝研讀經文史籍而專門開設的皇帝“私塾”,和一般的私塾還有點不太一樣,經筵是隻爲皇帝一個人服務的,屬於對點專業教學。

但是爲什麼要設立經筵呢?中國古代是一個君主制社會,而且這個君主制還是屬於高度集權的那種類型,因而皇帝這個職位在中國古代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皇帝一個人能夠決定天下。正是因爲皇帝這個職位如此的重要,所以古代的皇帝們幾乎都十分的注重自己下一代的培養,而在唐朝就有這麼一句話證明了帝王學歷史的必要性:“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只有明白了歷史興亡,並加以總結學習,才能夠完善自身,從而更改政策,因而歷史是歷代帝王的必修課。

什麼是經筵制度?張居正和高拱都參加過?

漢代的時候,經筵便有了萌芽,那個時候它還不叫做經筵,甚至可以說還沒有形成一個正式的制度,只是官員給皇帝偶爾的講講經文說說歷史而已。如果要找誰是第一人的話,那就要追溯到西漢昭帝時的給事中蔡義身上了,他曾經給漢昭帝說《詩》,歷史之上對於這件事情是這樣描述的“詔求能爲《韓詩》者。徵義特詔......上召見義,說《詩》,甚說之,擢爲光祿大夫給事中,進授昭帝”。自蔡義之後,被講經說史成爲了皇帝的日常工作,幾乎每朝每代的皇帝都要經歷這樣的日子。

東漢的時候,講經說史開始有了自己的專屬詞語,叫做侍講,所以我們現在去看《後漢書》,經常會看到比如說什麼“侍講禁中”“侍講光華殿”之類的詞語,但是這個時候的侍講只是一個詞語,而非是專門的官職。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講經說史的人才有了專門的職位,叫做“侍讀博士”。不過那個時候,這個職位並非只爲皇帝一個人工作,什麼皇帝、太子都受他的服務。

唐朝的時候侍講學士真正的成爲了一個官職,《上鄂相國論經筵書》之上就提到“穆宗時,韋處厚、路隋並充翰林院侍講學士,蓋以翰林官爲講讀始於此”,這裏算是真正講侍講學士給定性了。而宋朝則是侍講制度又一鼎盛時期,尤其是到了宋仁宗時期,經筵所開始產生,從此開始,講經說史開始有了專門的官職,也有了法規,還有了固定的時間以及場所,甚至於科目都被規定了,可以說,經筵所的誕生代表了經筵制度的正式形成。

而明朝則是經筵制度發展的一個鼎盛時代,不過在最開始的時候它其實還不如宋朝那樣有專門的時間、地點和官職的,大部分時間還是皇帝喜歡什麼就講什麼,皇帝什麼時候有時間就什麼時候來說,而進講官也大多是由內閣大學士來擔任,比如說《明太祖實錄》之中就提到了“上御謹身殿,東閣大學士吳沉等進講《周書》。”“上御華蓋殿,文淵閣大學士朱善進讀心箴必”等等,這是明朝最開始有講經說史的記載,到了後來,內閣大學士們“御經筵,則知經筵或同知經筵事”。

什麼是經筵制度?張居正和高拱都參加過? 第2張

而張居正和高拱本身就是做過內閣大學士這一官職的,上文已經說到了內閣大學士本身就已經“御經筵”了,那麼這兩人蔘與其中也就不是什麼讓人難以理解的事情了。

不過經筵制度真正的被確立還是在明英宗時期,那個時候楊士奇、楊榮、楊溥這三“楊”上書請求給小皇帝開設經筵得到了當時的太皇太后的支持,自此後經筵官才正式的設立。那個時候規定了一個月有三次固定的講經說史時間,分別是每月的初二、十二和二十二,而如果遇到寒暑月便罷免,這叫做月講。

既然有了月講,那麼就有日講,日講就像是我們現在的日常上課,每天上課肯定比一個月上個兩三次課接受的知識要多很多,日講確實也比月講所授的要多,可以說日講纔是皇帝真正的知識來源。

經筵之中所說的書目也不是隨隨便便選上的,大都是經過了內閣還有皇帝自己的篩選之後才能夠登入這個目錄,這些書中包括着些什麼呢?“凡天下政事典章,得依經比義,條列陳奏,以稗聖學”,所以說明代的經筵十分的注重皇帝去學習古代君王優秀的品格。所以說明朝很喜歡用《大學衍義》這本書,因爲這本書之中講述了很多的帝王之道,而這些帝王之道,也就是君德獲得了明朝從皇帝到大臣的一致認可!除了《大學衍義》這種說君德的書以外,皇帝還要學什麼呢?儒家經典是肯定要學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與歷代治亂興衰相關的內容,這屬於重點。

這個經筵官也不是隨便選擇的,因爲要和皇帝經常的接觸,尤其是小皇帝的心智還沒有成熟,很容易受到親近之人的影響,所以經筵官一般是“必選正人,用之君德,方有成也”,所以說你光是學問好也是不行的,人品也要想當過硬才能過成爲皇帝的“老師”。

什麼是經筵制度?張居正和高拱都參加過? 第3張

到了明神宗時期,明朝的經筵制度才真正的到達了鼎盛時期,而那個時候正是張居正成爲了明朝首輔大臣的時間。那個時候除了每個月固定的視朝日以外,小皇帝都必須在文華殿接受講經說史。可以說,在張居正活着的時候,經筵制度執行的十分好,但是張居正一死,萬曆皇帝沒了管束,經筵制度再次被“嫌棄”。

除了之前就已經規定了的比如說《大學》《中庸》這樣的歷代必選課之外,張居正還特意給小皇帝編寫了專用教材——《帝鑑圖說》,這本書根據張居正自己說的是“謹自堯舜以天下,撮其善可爲法者八十一事,惡可爲戒者三十六事”,不得不說,張居正爲了小皇帝的教育是真的盡心盡力了,除了要管小皇帝的文化素質教育之外,還要管小皇帝的品德素質。

至於張居正和高拱這樣的重臣爲什麼會參與其中,一方面是因爲上文提到的內閣大學士本身就是參與其中的之外,另一方面是因爲皇帝的學業十分的重要,必須要有能力的重臣參與其中,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爲這個位置和皇帝的關係十分的親近,能夠培養出感情,當然像萬曆皇帝那樣生前你是我的“元輔良臣”,死後把張居正鞭屍的還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