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末項羽謀士,范增的能力到底有多強?

秦末項羽謀士,范增的能力到底有多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范增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范增的能力到底有多強?

《史記》記載了范增三件事,第一件事獻策項梁擁立楚懷王,第二件事建議項羽鴻門宴殺劉邦,第三件事滎陽與項羽分道揚鑣。通過這三件事,我們大體上可以看出范增的能力。

1.范增有很強的洞察力

范增對事件的穿透能力,在當時絕對是一流的,他能通過表象,一眼看穿本質。比如,對陳勝失敗的原因,他認爲義軍缺少一面旗幟,導致隊伍後勁不足,缺乏統一人心的標杆。所以他建議項梁,擁立楚王之後,讓天下人統一到一面旗幟之下。

事實證明,他的這個建議確實起到了作用,項梁藉着楚懷王的名義,和先祖項燕的名望,隊伍迅速發展。雖然他的這個計策,也給項羽後期如何處理楚懷王這個累贅,帶來大麻煩,但不能否定范增的眼光獨到,頂多說范增看到了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方案不完美。

在看待劉邦的問題上,范增也表現出了他的敏銳。他能通過劉邦搶先入關,並在關中秋毫無犯的舉動,嗅覺到了劉邦不安分的氣息。所以,他直言項羽,未來對你威脅最大的就是這個劉邦,趕緊除掉。

這兩件事都說明,范增的洞察力非常強,七十年的生活歷練,沒有辜負他“好奇計”的大名。

2.范增長於決斷殺伐果決

范增如果是單位一把手,絕對是個好的決策者,他所表現出來的決斷能力,和果決的殺伐,一點老人家的暮氣都看不到,而是充滿冷峻、剛毅和霸氣

一般情況下,謀士之所以只能做謀士,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謀士往往看到問題所在,卻沒有貫徹執行方案的領導素質,我們在范增身上,看到了不一樣的氣質。

秦末項羽謀士,范增的能力到底有多強?

比如對待劉邦,他堅決主張從肉體上消滅,並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項羽動手,項羽猶豫不決時,他乾脆越俎代庖,佈置項莊上場,行刺失敗後,氣得大罵項羽。

所以,嚴格意義上講,范增又不是一位好的謀士,喜歡越位行事。

3.范增缺少仁愛和價值取向

項羽一生中,沒少留下違背道德的殺伐行爲,比如坑殺二十萬秦軍、禍害關中、謀害楚懷王等,這些事件中,絲毫沒有看到范增站出來說半個不字。尤其是楚懷王之死,按理來說,楚懷王是范增力主擁立,他應該對這件事有所表態。沒有反對意見,就表明范增是項羽這些行爲的支持者!

所以,後世不少史學家認爲,范增有價值取向的問題。其實也不奇怪,范增的表現足見他就是一名縱橫家,一切爲目標服務,善謀斷,不受道德約束,跟儒家就不是一類人。

4.范增短於識人和自省

范增最大的能力短板,就體現在識人和自省,這一點基本是史學家們的共識。

范增一邊大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一邊還是充滿期待地輔佐他,一邊受着氣,一邊又忍氣吞聲爲他出謀劃策,從根子上講,他還是不能看透項羽的本質。

同時,范增對自己也缺乏必要的自省,明明是一個謀士,偏要替項羽決斷,明明年事已高,偏偏執着於靠不住的功名。所以,包括蔡東潘、蘇軾在內的史學家,都指責范增在這方面的“鄙陋”。

范增與項羽的關係到底如何?

表面上看,項羽對范增表現出足夠的尊重和信賴,對他以“亞父”相稱,其實這都是表象,和後人的誤解。

1.“亞父”的稱謂是尊敬,但是不代表信賴

後人一看到“父”,就誤以爲項羽以“父”稱之,就一定表示項羽拿范增當爹,其實是誤解。“亞父”直接翻譯過來應該是“老爹”,是指對年長者的尊稱,一種泛概念稱呼,而不是特指,就相當於今天,你稱呼身邊熟識的老人家爲“某老爹”一樣,沒有特別含義。

大概是范增曾經輔佐項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項羽是范增的少主,所以,項羽的這個稱呼,被附會了一些特別的親近,但是無論如何,跟“父”的概念差得太遠,更與信賴沒有關係。

2.項羽沒有把范增的建議當回事,也沒拿范增當重臣

都說鴻門宴上項羽糊塗,不理解范增的一片苦心,其實站在項羽的立場,恐怕未必如此。項羽真的一點看不出來劉邦的威脅嗎?如果是這樣,他爲何在分封劉邦的時候,煞費苦心地將他封在偏僻的漢中?

秦末項羽謀士,范增的能力到底有多強? 第2張

項羽更關心的事其實是當下,而不是未來,當下是什麼?滅秦以後,讓所有的反王們,感恩戴德地回到封地。因此他不想起爭端。雖然他手握大權,畢竟楚懷王纔是名義上的共主,他首先要考慮,不能因爲自己的極端手段,導致諸侯王徹底倒向楚懷王。

所以,只要劉邦表現出順從,哪怕是表面的順從,眼下不生事,項羽都可以容忍。范增考慮的是未來,完全不顧眼下,所以立場不一樣,處置方法就有差異。不過,作爲決策者的項羽,他沒必要事事都對范增講那麼透,況且楚懷王是范增建議所立,項羽能說嗎?

3.陳平的離間計得逞,表明項羽沒有真正信任過范增

陳平的離間計其實不算高明,爲何就起了作用?離間計離的是心,假如彼此之間沒有裂痕,再高明的離間計都不起作用。相反,只要彼此之間有裂痕,哪怕一點點風吹草動,也會被扯裂!

至於項羽爲何不信任范增,歷史上多有猜測,大才子蘇東坡認爲,他們之間的裂痕就在楚懷王身上。蘇東坡認爲,項羽殺楚懷王一定遭到過范增的激烈反對,這件事給他們二人之間造成了難以彌補的裂痕。

不過史書沒有記載,只能是猜測。我個人認爲,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范增在項羽心目中,從來就不重要。後世人認爲范增重要,是因爲劉邦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是後人覺得范增重要,所以想當然認爲項羽也一定認爲范增重要。

正因爲項羽不認爲范增重要,所以,背離間就很容易。

項羽聽從范增,真的就能幹掉劉邦嗎?

講清楚了范增的能力,以及他與項羽的關係,就能回答一個問題了:假如項羽跟范增沒有嫌隙,對他言聽計從,還會不會有楚漢相爭?

換一個問法就是:假如項羽接受范增的建議,能殺得了劉邦嗎?我認爲很難!

在出席鴻門宴之前,劉邦陣營是做了充足準備的,不是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莽撞行爲,第一個準備就是項伯的內應。要知道,項伯的份量遠不是范增可比,他既是項羽的叔叔,又是項羽陣營最重要的實力派人物。

項梁起兵不是光靠他自己,而是整個項氏家族,包括項伯在內。所以,嚴格意義上講,項伯是項羽集團的大股東之一,項羽做不到完全獨斷專行。

這就不難理解,項伯爲何敢公然做出資敵行爲,項羽明知道項伯已經提前泄露了他的計劃,不但沒追究,還接受了他的建議,原因就是項伯的份量太重,項羽不得不慎重考慮。

有項伯在,劉邦等於戴了一頂鋼盔,除非項羽爲了接受范增的建議,跟項伯鬧內訌!

劉邦還有第二手準備:隨行有死士護衛,壩上有軍隊接應。

項伯這個護身符萬一失敗了怎麼辦?這個問題在劉邦出行之前,一定是有解的,否則劉邦不可能去。鴻門宴對劉邦陣營來說已經是明牌,既然是明牌,就一定是在有對策的基礎上才能出牌。儘管後面的準備沒有發揮價值,但是零星的資料顯示,張良等人已經做好充足的準備。

或許還有沒有暴露的第三手準備:比如策動其他諸侯王集體反抗,或者啓動項羽陣營中預埋的釘子,等等。

這兩種情況會出現嗎?雖然沒有證據,但是很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多。把劉邦的危機包裝成項羽與所有諸侯王的矛盾,捏住項羽的軟肋,這一定是常規操作。項羽在劉邦那裏有釘子,劉邦就不能在項羽那裏有釘子?不可能的嘛。

總之,只要劉邦在明知有危險的情況下還出席鴻門宴,就表明一定是安全的,一定考慮到了項伯失敗的可能。

所以,即便范增說服項羽,鴻門宴也一定不可能得逞!

綜上所述,范增有很強的洞察力,也有很強的決斷能力,可是他也有很明顯的短板,從細節分析看,范增在項羽心目中地位並非想象中那麼重要,兩人的關係也並不那麼親密,這就是范增後來被項羽拋棄的原因。

即便項羽聽從范增的建議,也達不成鴻門宴上殺害劉邦的目的,何況項羽原本就不是很信任范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