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雎一生有哪些事蹟?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是怎麼樣的?

唐雎一生有哪些事蹟?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是怎麼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大家知道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唐雎是戰國時期魏國策士,歷史上關於唐雎的典故有很多,例如唐雎不辱使命、說信陵君、說秦昭王等。其中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最被後人熟知,不過唐雎脅迫秦王被認爲是虛構出來的情節,正史上並沒有發生過。實際上關於唐雎這個人還存在很多謎題,例如他的年齡之謎。下面就爲大家講講唐雎這個人物,看看他的一生究竟有着怎樣的經歷,感興趣的朋友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唐雎一生有哪些事蹟?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是怎麼樣的?

唐雎,戰國後期魏國人。此公有膽有識、能言善辯、忠貞於國,爲後世所稱頌。但是,他的存在和經歷卻很神祕,被後世視爲神一樣的人物。

一、舌戰嬴政

筆者最先得聞唐雎先生的大名,是在初中時代,語文課本上有一篇課文,叫作《唐雎不辱使命》。它讓筆者永遠記住了這位爲國盡忠、不畏強暴、堅持正義、不辱使命的愛國志士,縱然時光流逝十多年了,仍然在腦海裏揮之不去。

這篇課文選自《戰國策》裏的《魏策四》。而事實上,唐雎此次去見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勸阻其“以大易小”,推卻其“好意”時,魏國已經不復存在了,早已被秦軍給滅掉了。安陵,作爲魏國的一個封國,對秦國來說,滅亡它是不費吹灰之力的,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

即便如此,再小的國家也有其主權意識和國家尊嚴,秦王政的“以大易小”,用五百里地換安陵的五十里地,表面上看是給了安陵君莫大的面子,實際上是想不費一兵一卒就將安陵拿下。這樣一來,這“好意”就轉換成了莫大的羞辱,比直接出兵滅國還要惡毒得多。

唐雎一生有哪些事蹟?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是怎麼樣的? 第2張

面對秦王政盛氣凌人、咄咄逼人的氣勢,唐雎開口就將其頂了回去:“安陵君的封地是先王賜封的,作爲魏王的子孫就應該永遠守護着,就是你給一千里地也不換,何況是區區的五百里?”

秦王政見此,有點惱了,就用“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的天子之怒嚇唬唐雎,企圖將其征服。唐雎相對應的提出了布衣之怒,爲秦王政所譏笑:“布衣之怒,不過是取下帽子脫掉鞋,用頭撞地罷了。”

唐雎針鋒相對地駁斥道:“你說的這是庸夫發泄不滿的做法,不是志士發怒的表現。”

接着,他舉出了專諸刺王僚、聶政刺韓傀、要離刺慶忌的例子,告誡秦王政,志士發怒只需要死倆人,就足以天下縞素了,更暗示道:“加上我,就是四個人。今天就是時候了。”

言外之意,他也會像前面那三個前輩一樣行刺仇讎赴死了,不用挑揀時日了,就今天了。

見唐雎真要拼命了,秦王政驚出一頭虛汗,服軟了,也明白了安陵小國之所以能存在至今,是因爲有唐雎在。

唐雎一生有哪些事蹟?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是怎麼樣的? 第3張

二、早年經歷

其實,早在舌戰秦王政之前,唐雎就已經登上了歷史大舞臺,而且演出十分的精彩。

魏安僖王時期,魏國與秦國結好,齊國、楚國聯合出兵攻打魏國。此時的魏國早已今非昔比,一個大國來攻打抵禦起來尚且吃力,何況是倆國家聯合來呢?魏王只好向秦王求援。可是,對於這個朝秦暮楚的魏國,秦王嬴稷卻懶得管了,將魏國使者的求援告急國書置之不理、視而不見。

魏國危在旦夕,魏王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正在此時,唐雎主動提出,願意去秦國勸秦王發兵救援。魏王大喜過望,趕緊拜謝,並派人將其送到秦國。

唐雎對秦王嬴稷說:“魏國作爲一個萬乘之國,肯西面事秦,作爲秦國的東藩,說白了是認爲秦國足以作爲危急時的依靠。現在魏國危難,秦國若不救援,那麼魏王會被迫割地給齊、楚兩國,進而聯合起來,合縱攻秦,到時候魏國真的也就不勞秦國去救了。秦國失去東藩魏國,又讓敵國齊、楚兩國得到魏國的土地而更加強大,對大王來說又有什麼好處嗎?”

唐雎一生有哪些事蹟?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是怎麼樣的? 第4張

聽此,秦昭襄王嬴稷如夢初醒,才答應出兵救援魏國,唐雎爲魏國立下了一大功勞。

邯鄲保衛戰結束後,想到趙國會封賞信陵君魏無忌,信陵君有可能會得意忘形,唐雎及時給他打下了預防針,提醒他:“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勸說他忘記對趙國的大功,不要居功自傲,而且還委婉的暗示他:你此次出兵救趙,雖說對趙國有大功,但是竊取虎符、殺害晉鄙奪取軍隊領導權,未經魏王批准,擅自出兵趙國對戰秦軍,對於魏國來說,是不忠的。所以,作爲魏國的罪臣,在趙人面前,你更不能以功臣自居,以增加魏王的反感與憤怒,必須謹小慎微、如履薄冰。

對於如此入情入理的提醒和勸誡,信陵君也只能“謹受教”了。

唐雎一生有哪些事蹟?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是怎麼樣的? 第5張

三、年齡之謎

唐雎在去勸說秦昭襄王發兵救援魏國的時候,按照《史記》中《魏世家》的說法,已經“年九十餘矣”。這件事具體發生在哪一年,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只是插記在魏安僖王十一年(前266年)至二十年(前257年)之間。

可是,後來唐雎爲了安陵君又去見秦王政,這之間的時間相差了幾十年。咱這裏姑且假設一下,就算唐雎去見秦昭襄王是在魏安僖王十九年(前258),他去見秦王政是在秦國滅掉魏國之後。秦國統一戰爭中,滅掉魏國在魏王假三年(前225)。就算唐雎就在魏國被秦國滅掉的當年去見秦王政的,這之間也相差了整整三十三年。

當初,唐雎去見秦昭襄王時,就已經九十多歲了,又過了三十多年,也就是一百二十多歲了,去見秦王政,幾句話下來,就連哄帶騙把秦王政嚇軟了,這確實令人匪夷所思。

一生經過多少血雨腥風的秦王嬴政,竟然被一個一百二十多歲的老人家給嚇軟了,這真的可能嗎?

所以,對於唐雎,後世一直有分歧,認爲戰國曆史上名字叫唐雎的名人,應該不止一個,至少有倆人。去見秦昭襄王的唐雎和去見秦王政的唐雎很有可能不是一個人。但也有人提出異議,認爲可能是司馬遷弄錯了,唐雎去見秦昭襄王的時候遠不到九十多歲,事實上可能要年輕的多,所以再過三十來年,又去見見秦昭襄王的曾孫秦王政,也就不是什麼問題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