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後世對高攀龍的紀念有哪些 有關於他的書信選集鑑賞

後世對高攀龍的紀念有哪些 有關於他的書信選集鑑賞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後世紀念

高攀龍墓

高攀龍墓幾經遷葬。最初由於黨禍而人心畏懼,高攀龍遺體被草草安葬在無錫縣城西郊橫山之麓。明崇禎元年(1628年),東林黨冤獄得以平反。皇帝欽派禮部官員來到無錫勘定塋城,準諭塋祭葬。清順治三年(1646年),高氏後裔將高攀龍墓遷葬於璨山之麓(河埒口高攀龍墓)。墓地形制宏偉,佔地約四畝七分。墓前立石坊,正面坊楣上刻“諭塋”二字。墓道兩側列有石獸三對。後有祭臺,祭臺後爲墳丘,正中爲高攀龍和王氏合葬墓,其下左爲長子高世儒墓,右爲次子高世學墓和三子高世寧墓。墳前墓碑上刻“明誥贈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諡忠憲原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景逸高公暨配王夫人墓”。墳丘四周有石砌墓園,其上浮雕瑞獸圖案。墓園內外,遍植松柏。“文化大革命”初期,墓遭掘毀。

後世對高攀龍的紀念有哪些 有關於他的書信選集鑑賞

現存高攀龍墓爲1985年重建,墓地位於青山南麓其祖、父所葬青山塋地。墓園四周有磚砌羅城,內用石塊圍砌墓墩,上部有封土,前有石刻墓碑,上鐫“明高攀龍之墓”。墓碑前設祭臺。墓園內植青松翠柏,格外清幽肅穆。

高子止水

高攀龍去世後,家室被毀,其宅基不久即轉售陳姓。清順治十七年(1660),其侄高世泰將原宅贖回,後於康熙五年(1666),在高攀龍投水捐軀園池處葺屋三楹,名曰“止水祠”,成爲縣城中祭祀高攀龍專祠。雍正十一年(1733),無錫地方官府勒石祠右,公佈保護措施。乾隆五十四年(1789),地方官府再次勘定池界,並頒給永禁告示,對止水遺址更加保護。

後世對高攀龍的紀念有哪些 有關於他的書信選集鑑賞 第2張

解放前夕,止水池、祠均告荒廢,無人問津。1953年,無錫市人民政府爲了保護這一文物遺址,於南門水曲巷高宅後園舊址處,鑿發築池,恢復原狀,並植種花木,使舊地園池再現一泓清流。同時,由高氏裔族高運昌請郭沫若親筆題寫了“高子止水”四字,並刻石嵌置於水池岸邊。1960年,鄧拓親訪無錫瞻仰東林舊跡,撰有《訪高子止水》詩一首,曰:“力抗權奸志不移,東林一代好兒男。攀友風節揚千古,字字痛心絕命辭。”“文化大革命”期間,高子止水遭受破壞,池塘堙塞。1978年,原池遺址經重新清理整修,恢復昔日舊貌,水池砌有湖石假山石臺,綠樹成蔭,花木掩映,清池一泓,倍顯生機。人們臨池俯視,猶覺先賢遺風尚存,格外使人敬重景仰。

紀念館

水居苑位於無錫金城西路以南、蠡湖大橋東側,佔地15公頃。苑中主體建築取名“五可樓”,其意既爲“第五次重建可樓”,又寓含高攀龍所謂“可以望山、可以觀水、可以清風送爽、可以陽光普照,可以明月作伴”的“五可”之意。

高攀龍紀念館就位於“五可樓”上。入館迎面即可見“實學、親民、憂國,學者以天下爲任”的高子精神,令人觀之振奮。館內圖文並茂、泥塑和實物並存,從“高子生平”、“東林風骨”、“水居情懷”、“清遒詩文”、“天下己任”五方面生動再現了高攀龍磊落的一生。

後世對高攀龍的紀念有哪些 有關於他的書信選集鑑賞 第3張

園子細膩雅緻,園中臨湖築有百米長廊,可遮風蔽日。同時建有工藝精湛的文化牆、高攀龍坐像。遍佈全園的56塊書法碑刻、9幅楹聯、6塊匾額浸潤了高子“學問必須躬行實踐”、“關注民生”的學風、“修身養心、德行爲先”的品性和“廉潔自奉,當官爲民”的政治主張,讓遊客在山水之間感受這位東林先賢的高風亮節。

水居苑的意義不止於回顧歷史,它更是一個可以領略書法、石刻藝術精華的文化大觀園。水居苑入口處的“高子水居”四個鎏金大字爲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手跡,“高攀龍紀念館”館名由著名文史評論家、中國書畫界名人金開誠題寫。

書信選

答袁節寰中丞(一)

(上)

(明)高攀龍

今天下難聯者人心,難得者人才,難鼓者士氣,得老公祖一點真精神不難矣。太平之塗轍,非艱危之行徑,須是廓而大之。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博而收選,擇而使又何害乎?損冗兵百可養壯士十,平時養壯士十,臨事可得精兵百。

一方豪傑皆在老公祖幕下,士氣自倍,人心自歸。與老公祖共此者,其地方賢士大夫乎!不審有其人否?腐儒之談無當也。而涓埃可佐高深,故不敢以膚言而以衷語。

後世對高攀龍的紀念有哪些 有關於他的書信選集鑑賞 第4張

(高攀龍《高子遺書》)

答袁節寰中丞 (二)

(下)

(明)高攀龍

國家三空四盡,左支右吾之不給,孚號同於充耳,真如老公祖之教矣。以弟愚見,今天下節鉞諸賢,必假以便宜,使得多方生財以自足用。若必待司農司農巳告罄,必待內帑,內帑將不繼。一旦有急,無論呼而不應,即應亦後時,其禍可忍言哉!不知彼中亦有心計之人可與上下其議者否? 事窮則變,變則通。如之何坐而待斃也。

弟腐儒一,無以報國,近風波生於講會,鄒馮二老行,弟亦從此去矣。 (高攀龍《高子遺書》)

人物評價

董必武:“東林

講學繼龜山,高顧聲名舊史傳。景仰昔賢風節著,瞻楹履閾學彌堅。”(詩中“高顧“指高攀龍和顧憲成)

鄧拓:“東林講學繼龜山,事事關心天地間。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拋處血斑斑。”高攀龍等人是“東林一代好男兒”。

周熾成:高攀龍的身本論、天下一身論、身心論等繼承和發揮了孟子、張載、程顥、朱熹、王陽明等人關於身心的思想,在儒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