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于謙入獄後說有東西可以證明他的清白,英宗聽後說了什麼?

于謙入獄後說有東西可以證明他的清白,英宗聽後說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于謙入獄後說 找到這樣東西可以證明我清白 英宗:清白也要殺你!,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明朝名臣于謙之死,可以和宋朝抗金名將岳飛屈死風波亭並列爲歷史上兩大冤案。于謙一生剛正廉潔,在土木之變後挺身而出,組織北京保衛戰,挽救明王朝於搖搖欲墜之中。這樣一個忠臣,卻在奪門之變後,爲徐有貞、石亨等人所嫉恨,以莫須有的的罪名問斬。

對於明英宗來說,處死於謙是爲了維護其皇位合法性的需要,對於徐有貞、石亨等人,處死於謙是爲了排擠政治對手,他們也害怕于謙這樣一位清正廉明的官員會阻礙他們的權位;對於其他大部分官員來說,于謙在土木之變的非常之時,沒有選擇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繼位,而是選擇了英宗弟弟朱祁鈺繼位,這本身就是對正統的挑戰和打破。因此朝局迴歸正常以後,這些臣子們希望重新迴歸秩序,那作爲秩序破壞者的于謙成爲祭品也是應有之義,於是大家都知道于謙冤死,卻很少有人爲他求情。

于謙入獄後說有東西可以證明他的清白,英宗聽後說了什麼?

正因爲于謙“非死不可”,因此奪門之變前後許多詭異情節也就可以解釋了。比如於謙明明手握重兵,而且事先覺察到了徐有貞等人的異動,可於謙沒有阻止,因爲于謙知道英宗復位是秩序的迴歸,這也是當時朝野上下的共識,所以奪門之變沒有演變成大規模的暴亂,英宗只是發佈了一道復位詔書,大臣們就照常上朝而再沒有人去關心那個病重的景泰帝去哪裏了。

于謙也知道自己非死不可,因此他沒有選擇逃避和反抗。奪門之變當晚,于謙的兒子于冕前來報信,他呵斥道:“小子何知國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入獄後,于謙被判斬刑,他也不爭辯,因爲他知道他的死成全了大明江山的穩定。

但大明朝也是有“王法”的,處死於謙這樣位高權重、功勳卓著的名臣,必須要有拿得出手的過硬罪名。於是在徐有貞、石亨的炮製下,于謙最終以欲行不軌、謀劃迎立襄王的罪名入獄。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處死,死在了那座他曾經用生命的北京城前,史載:天下冤之!

于謙入獄後說有東西可以證明他的清白,英宗聽後說了什麼? 第2張

迎立外藩這一罪名,本來就是編造出來的,其用意有二,一是這罪名夠大,足以判于謙死刑甚至抄家滅族,二是此罪名不容易“證僞”,所謂“意欲”和岳飛的“莫須有”有異同同工之妙。

不過按《菽園雜記》裏的一篇記載,于謙、大學士王文以迎立外藩罪名入獄後,于謙曾經辯稱,要召親王入京,必須要出示各王府的金印,如果於謙有意迎立襄王,那麼宮中所藏的襄王府印就會被使者拿去,因此只要看襄王府印是否還在,就可以洗清于謙的嫌疑了。

結果令人意外的是,當時掌管尚寶監的太監們去查看各王府府印,唯獨缺了襄王府的。衆人於是也開始懷疑于謙是不是真的有不軌行爲。

于謙入獄後說有東西可以證明他的清白,英宗聽後說了什麼? 第3張

就是此時,一個已經退休的老太監說:“在宣德年間,張太后(英宗的母親)曾經把襄王金印拿去了,至今沒有歸還。當時執行此事的老宮女如今尚在,她一定知道襄王金符的下落。”跑過去一問,事情確實如此。

仁宗皇帝去世之時,張太后認爲國家應該有年長的人來當皇帝,而英宗當時只有6歲,因此張太后想召襄王來繼任皇位,因此取了襄王府符。但此事因爲遭到了楊士奇、楊溥、楊榮等人的反對而作罷,府符於是便一直藏在太后宮中。後來太監們到張太后宮中尋找襄王府符,果然找到了,而且由於久未動用,已經積灰一寸有餘。

但襄王府印的發現並沒有洗涮于謙的清白,正如前文所說,處死於謙是英宗、徐有貞等人的需要,所謂罪名不過是找一個藉口罷了。因此一同入獄的大學士王文在喊冤時,於說只是淡定地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麼用處?”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