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工科男也搞不定大洪水,大禹是怎麼搞定的?

工科男也搞不定大洪水,大禹是怎麼搞定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工科男也搞不定大洪水,大禹是怎麼搞定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上古傳說中,禹是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誕生於鯀的屍身之中,接續了鯀的未竟之業,帶領各部落人民竭盡全力疏浚河川,治理水患。他的重大功績不僅在於治理洪水,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國家——夏朝。那麼,禹是怎樣因治水而獲得了掌管天下的大權的呢?

工科男也搞不定大洪水,大禹是怎麼搞定的?

圖 大禹治水

工科男也搞不定大洪水

前面在講伏羲和女媧故事的時候,曾經講過大洪水的傳說。其實,關於大洪水的故事不僅咱們中國有,其他民族也有。據說,全世界關於洪水的神話有六百種之多。

爲什麼會有這麼多關於洪水的故事呢?很多學者認爲,在那個時代,確實曾發生過一場全球性的水災。不同的傳說就是對這同一場水災的不同記載。

在中國,到了堯當首領的時候,黃河流域的水災更大了。後來孟子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說,陸地都被淹沒了,房屋、村落成了水底遺蹟,雞、狗、鴨、豬和人全泡在水裏,撲騰不了兩下就全沉底了。人和禽獸都死得差不多了,但禽獸繁殖起來可比人快。人一般一胎就一個,還得養個十幾年。兔子一次就能生七八隻,一年後每隻母兔子又能生七八隻。再這樣下去,天下就要成兔子窩了。

堯坐不住了,心想:“人要都沒了,難道讓我拿根胡蘿蔔去當兔子頭嗎?這可不行!”

於是,他把大家召集起來商量,看這事兒該怎麼辦。部落首領們商量來商量去,一致同意讓當時有名的建築學家鯀去治理洪水。

可能堯覺得這人的名字不吉利。鯀念“滾”,讓鯀去就是“滾過去”。堯對他不太信任,不怎麼想用他。

堯的手下勸說道:“現在實在沒有比鯀更好的人選了。您讓我們拿着木頭棒子打架可以,但治水這樣的技術活兒我們可玩兒不轉,只能鯀上,他是工科男。您就先把死馬當活馬醫,試試看吧。”

聽完這番話,堯才勉強同意讓鯀去治水。可鯀是一個建築師,不是水利工程師,他的專業有點兒不太對口,結果就出事兒了。

鯀治理洪水,在指導方法上就出了大問題。因爲他是搞建築的,所以他每到一處有洪水的地方,也不看具體情形,一上來就建大壩,以此阻擋洪水。

可是這堤壩造或不造,洪水就在那裏,不來也不去。用這種辦法對付小洪水還可以,圍成一個小水塘,太陽一曬,兩天就幹了。可這次的洪水異常兇猛,堤壩修得再高、再厚,也抵擋不了洪水的侵蝕。

況且,堤壩的不斷增高反而加劇了洪水的威勢,幾百裏的堤壩不可能處處都有人看着,一處破損就會造成洪水一瀉千里。

洪水奔騰而下,老百姓哀號遍地,水災鬧得更兇了。鯀治水九年,勞民傷財,非但沒把洪水治服,反而給老百姓造成了更大的損失。

雖說這事兒也不完全是鯀的責任,可是,一來他把洪水越治越兇,民怨已經沸騰,二來堯本就不看好鯀,所以堯一氣之下就把鯀給砍了。

鯀的死多少有些冤屈,但更多的是不甘心,壯志未酬身先死。據說他的屍體三年都保持原樣。更離奇的是,他的屍體竟然孕育出了一個成熟的新生命,這就是禹。

禹出生的那一天,天上的月老帶着石刀,替鯀剖腹生子。鯀就成了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剖腹產子”的第一人。

當然,這不過是神話傳說而已。洪水依舊兇猛,堯急得火急火燎,再這樣下去,他就真成兔子王了。堯讓女婿舜去民間一邊考察災情,一邊尋找治水的人才。

有句話叫不是冤家不聚頭。堯下令殺鯀,舜也參與了,所以算起來舜和禹還有殺父之仇。這兩人不期而遇後,好在誰也沒翻老賬。一番暢談後,舜一拍大腿,說道:“治水就靠你了!”

工科男也搞不定大洪水,大禹是怎麼搞定的? 第2張

圖 夏啓平叛

爸爸去哪兒了

禹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他想了想自己死去的父親,望了望滿眼的生靈塗炭,就奔赴抗洪一線了。

禹請來治水經驗豐富的長者,和他一起率領着工匠跋山涉水,把這些水流的上流和下游仔細考察了一遍。

當這一行人快把兩條腿跑斷的時候,禹覺得考察得差不多了,該開會總結一下了。他認爲,自己老爹的那種治水方法治標不治本,加固和修築堤壩是沒錯,但不是修完堤壩把洪水一圈就萬事大吉了,還必須把圈住的洪水疏導出去。

有一次,禹來到今天河南洛陽查看地勢。他發現南郊的一座高山擋住了洪水的去路,想繞都繞不開。

禹認真分析、考量之後,一咬牙,決定開山挖河。開山?你開玩笑!這工程量即使在今天也是浩大無比的。的那會兒沒有任何機械,鏟、斧、刀、木棒就已經是開山的主力了。

這麼艱苦的工作,光用嘴指揮可不行。一哥們兒正拿木棒敲石頭呢,費半天勁敲不下來,老闆走過去來一句“加油,我看好你喲”,然後扭頭就走,準得挨一棒子——你看好我,木棒可不看好我!

禹深明此理,要讓大家真刀真槍地幹,自己也必須流血流汗。當時的勞動苦到什麼地步呢?皮膚曬黑變成紫茄子皮色那是輕的,連腿毛都能曬禿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那看似堅不可摧的一座高山,就被先民們用如此簡陋的工具給劈開了,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滔滔洪水順着這個通道一瀉千里,向下遊流去,進入汪洋大海

禹三十多歲了還沒結婚。當他在治水途中來到塗山時,邂逅了塗山氏之女阿嬌。兩個年輕人一見鍾情,便成了婚。

大禹治水一干就是十三年。在這十三年中,一座又一座大山被挖開,一條又一條河渠被疏通。這期間,禹沒回過一次家,還留下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美談。

禹第一次路過家門時,他的妻子剛剛生下兒子,兒子正在屋子裏哇哇地哭。禹一聽,心情那叫一個激動啊,恨不得立馬衝進屋去。但他轉念一想,嬌妻愛子乃溫柔鄉也,回去了自己還捨得出來嗎?他只好咬咬牙,裝作沒聽見。

第二次路過家門時,禹的媳婦兒抱着已經會叫爸爸的娃站在門口,可憐巴巴地看着他。

第三次過家門時,禹的孩子已經老大了。他站在門口,一邊使勁把他爹往家裏拉,一邊眼淚汪汪地說:“爹,回家吧,娘都給你燉上魚了,回家吧。”

禹深情地撫摸着兒子的頭,對他說:“爹現在沒工夫回去,你在家好好孝敬你娘。”然後他就匆匆忙忙地走了,還是沒進家門。

連後來的孔老夫子都被禹的品行感動了,評價禹簡直就是個完人。所以,後人爲什麼稱他爲大禹,就是說他太偉大了。

據說有一次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他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等肉煮熟之後,由於燙,禹沒法下手去抓,但爲了趕時間,他靈機一動,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來吃掉了。

禹發現這招很不錯,以後爲了節省時間,他就總是用樹枝或細竹從滾沸的熱鍋中撈食。手下人一看,還是老大聰明,這麼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沾上油腥,於是紛紛仿效。這就是筷子的起源。

在世界各國,只要是受到中華文化影響的地方,如朝鮮、越南、日本等地,都是用筷子吃飯的。發明者是誰,無從考證,總之這功勞就被記在了大禹的身上。

傳國神器定天下

經過十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禹用疏導的辦法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洪水平息後,禹召集各部落首領論功行賞,又安排儘快恢復農業生產。他派人把糧食種子分發給人民,教大家在氣候適宜的地方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同時,他還鼓勵大家在湖泊中養魚、養蝦、養螃蟹,又改進了鑿井技術,興修水利,使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

就這樣,水澇變成了水利,大地上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一片繁榮景象。

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還是舜。舜這時也到了快沒牙的年紀,開始像堯一樣物色接班人。因爲禹治水有功,所以大家都推舉他。於是舜一死,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

實際上,在舜剛去世的時候,禹仍然按照傳統的禪讓制,想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他自己則躲避到了陽城。但是天下各部落的首領都去朝拜禹,所以禹才正式即位,並在嵩山陽城建都,國號爲夏後。

據史籍記載,禹建立夏後政權後,追封先代聖賢遺民,賜給土地姓氏。堯的後人和舜的後人都被封爲諸侯。禹做天子的第十年,南巡到了塗山,在那裏大會天下各部諸侯。

大家紛紛獻上玉帛來朝見禹,據說來者達萬國。爲了紀念這次盛會,禹下令用天下各部落首領進貢的青銅製造了九隻大鼎,並把全國各地山川奇異之物畫成圖形,分別刻於鼎身。

九鼎據說被置於宮門之外,顯示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統一。後來九鼎被神化爲天命所在,成爲了統治者權力的象徵。在夏、商、週三代,九鼎都被視爲國之神器,就跟傳國玉璽一樣。首都可以不停地搬,這兒風水不好再搬到另一個地方去,但鼎若是失去,就不可再得了。

現在,漢語裏有一個成語叫“問鼎中原”,意思就是我想篡權,想推翻前朝。據說九鼎在戰國時淪於泗水。

大禹還在塗山召開了會議,大會諸侯。歷史上將這次會議稱爲“塗山會盟”。

《史記》上說,“夏之興也以塗山”。原來衆多部落的首領,此時都已成爲各邦國的君長。他們參加大會,對禹朝貢,正式確立了禹天下共主的地位。“塗山會盟”也成爲了夏政權正式建立的重要標誌。

三年後,禹大會於會稽。當時有個部落首領叫防風氏,他被共工收買,有意怠慢禹的命令,在會上遲到了。禹當機立斷,下令殺了防風氏,並暴屍三天,以儆效尤。這一事件使所有藩國都深感震驚,大家紛紛對禹行臣服禮。

禪讓已死,世襲當道

在禹繼任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之後,三苗再次挑起事端。三苗在黃帝時代、顓頊時代、帝嚳時代、堯舜時代都不斷挑戰中原華夏集團的霸權,但都被打敗了。但是他們屢敗屢戰,這時候又跟禹開戰了。

禹出兵之前,在祖廟舉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祀儀式。他手持玄龜,告祭祖先道:“三苗爲亂,不聽教化,誅殺無辜。我受上天祖先之命,討伐他們,希望大家同心協力,英勇奮戰,殲滅這些罪人。”

禹的軍隊訓練有素,強悍無比。剛一開戰,苗軍就潰不成軍。他們紛紛四散逃命,其中大多數逃到了今天的西南地區,並逐步與當地的土著氏族融合了。這樣一來,禹的勢力範圍就擴大到了兩湖流域。

後來,禹去各地巡查,在今天的浙江紹興一病不起,不久便駕鶴西去。

禹一死,按照禪讓制,本應由一個叫伯益的人接班。但是,此時夏部族的勢力已經非常強大,尤其是禹的兒子啓,他不僅不願意去朝拜伯益,還自己當上了首領,把禪讓制給廢了。

啓的這一做法遭到了有扈氏的激烈反抗。經過多年戰爭,有扈氏兵敗被殺,啓也成爲了夏朝名副其實的君主。

現在,有人說夏朝是禹建立的,也有人說是啓建立的。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

禹奠定了基礎,在他那個時代,私有財產制度已經非常成熟,所以啓才能廢禪讓,搞世襲。從這個意義上講,禹確實算得上開國之君。

但是,真正廢掉禪讓制,把公天下變爲家天下的是啓。啓爲了讓自己世襲王權的資格得到諸侯的承認,還在鈞臺宣佈自己是夏朝的第二代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鈞臺之享”,它是繼“塗山會盟”後又一次重要朝會。

有人對啓破壞禪讓制不滿,不參加大會。啓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劍鋒一指,揮師親征,直接將反對者整個部落都滅掉了,部落成員全部淪爲奴隸。這次戰爭的勝利,使得王位世襲制最終得以確立。

王位世襲制確立之後,啓爲了維護私有權利,開始設立代表國家統治的暴力工具,如監獄、軍隊、刑法等,還設立了各種官職以管理民事。

其實,夏王朝也只是一種部落聯盟的政權形式,它跟秦漢以後中央集權的專制王朝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是,夏朝已經初具國家規模,它的建立代表着中國歷史從大同時代過渡到了家天下時代。

作爲上古三代的開端,夏朝爲華夏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作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又有着怎樣的命運和故事呢?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