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孔子“墮三都”的真相,孔子在隳三都事件中的地位

孔子“墮三都”的真相,孔子在隳三都事件中的地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孔子隳三都,是孔子在魯國執政的大事,史記、左傳都有記載。我們爭論孔子在隳三都事件中的地位,其實爭論的一個是官制,即司寇管不管隳都的事。二是卿大夫執政時期,國君和大夫有多少權力?還有陪臣問題。其實我覺得隳三都是三桓主導的,這個觀點跟史記記載是不同的。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於定公曰:“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爲季氏宰,將墮三都。於是叔孫氏先墮郈。季氏將墮費,公山不狃、叔孫輒率費人襲魯。公與三子入於季氏之宮,登武子之臺。費人攻之,弗克,入及公側。孔子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國人追之,敗諸姑蔑。二子奔齊,遂墮費。將墮成,公斂處父謂孟孫曰:“墮成,齊人必至於北門。且成,孟氏之保鄣,無成是無孟氏也。我將弗墮。”十二月,公圍成,弗克。

但是這跟左傳記載不同。

孔子“墮三都”的真相,孔子在隳三都事件中的地位

仲由爲季氏宰,將墮三都,於是叔孫氏墮郈。季氏將墮費,公山不狃、叔孫輒帥費人以襲魯。公與三子入於季氏之宮,登武子之臺。費人攻之,弗克。入及公側。仲尼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國人追之,敗諸姑蔑。二子奔齊,遂墮費。將墮成,公斂處父謂孟孫:「墮成,齊人必至於北門。且成,孟氏之保障也,無成,是無孟氏也。子僞不知,我將不墮。」冬十二月,公圍成,弗克。

不僅時間晚了一年,而且史記還確定了隳三都就是孔子發起的。問題是子路爲季氏宰,是給季孫氏當家臣去了,哪裏有權力去拆掉三桓的都邑?當時季孫氏是魯國的執政卿,三桓把魯國的軍隊都瓜分了。孔子就跟魯定公空口白牙這麼一說,然後派子路去三桓那裏搞拆遷,三桓一點反應都沒有,這不現實。

我推測實際上是三桓中的叔孫氏、季氏主張隳都的,隳都對他們有好處。因爲不僅魯君治不住他們,尾大不掉。他們也治不住自己的家臣,同樣尾大不掉。比如季氏的陽虎,還有公山不狃、叔孫輒。

通過隳都 其實打擊的是這些大夫家臣的勢力,你看就因爲拆遷費都,公山不狃、叔孫輒帥費人以襲魯,他們就造反了。但是三桓通過隳都把魯國跟他們綁在了一起,出了事,魯定公、孔子他們必須與三桓合作解決這些人。結果公山不狃、叔孫輒失敗了,出奔齊國,三桓解決了尾大不掉的問題。

其中孟孫氏他家沒有尾大不掉的問題,公斂處父對孟懿子很忠心。加上成邑又是魯國的的北大門,隳成邑、齊國入侵就缺少了屏障,所以孟懿子就不隳成邑了。

魯定公孔子他們因此討伐孟孫氏,反而被三桓聯手擊敗。孔子成了替罪羊,得罪了三桓。孟懿子是孔子的學生,而且是很早就追隨孔子的學生。他拜師的時候,孔子還不到二十歲。

但是在利益之爭的時候,孟懿子果斷坑了老師。所以孔門十哲、七十二賢,都沒有孟懿子。這實際上是儒門給孔子避諱,畢竟孔子後來被稱爲聖人,這樣被學生坑,顯得太不好看。

史記接着說,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齊人聞而懼。其實這個也是經不起推敲的,魯國的執政卿就是季氏,孔子的相就是夾谷之會的時候擔任儐相,跟宰相其實是兩回事。太史公在這理解錯了,因而又信了齊國送女樂逼走孔子的傳說。

實際上那個故事近於小說家言了,孔子的出走實際上就是得罪了三桓,魯國卿大夫執政,不符合他的理想,畢竟孔子眼裏社會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纔好。孔子的大司寇就是掌管司法的,就算他向魯定公提議三都超過規定,但是哪裏能直接派子路就隳三都呢?

所以就算是孔子提議,也必然是三桓同意的。是三桓利用這事打擊家臣勢力,三桓利用了孔子,而實際上隳三都事件中也是三桓好處沾盡。所以不存在什麼孔子主導了隳三都的事,至於五等爵制,就不說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