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蜀漢和東吳聯手才足以抗衡曹魏 曹魏爲何攻擊慾望那麼低

蜀漢和東吳聯手才足以抗衡曹魏 曹魏爲何攻擊慾望那麼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三國:蜀漢和東吳聯手,才能抗衡曹魏,可爲何曹魏進攻慾望最低?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三國時期,曹魏、蜀漢、東吳三政權中,曹魏最強大,其綜合實力超過蜀漢加東吳之和。

雖然實力如此強大,但曹魏在後曹操時代,給我們的感覺是毫無霸氣可言。

蜀漢和東吳聯手才足以抗衡曹魏 曹魏爲何攻擊慾望那麼低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耳熟能詳的都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等故事,蜀漢憑藉一州之地,不斷向擁有整個北方的曹魏發起進攻。

而實力遠遠超過蜀漢的曹魏,卻只是在防守,沒有怎麼進攻,進攻慾望相當低,曹操時代四處征討的豪氣,似乎悄然不見。

曹魏難道怕了蜀漢和東吳?又或者他們不想一統天下?再或者因爲長年累月的戰爭,需要時間恢復一定的元氣?

都不是,曹魏既不害怕蜀漢和東吳,也想一統天下,他的恢復能力也遠強於蜀漢和東吳。

沒可能蜀漢僅只有一州之地,就能組織起大戰,而曹魏不能?

最重要的是,曹魏也不是甘心只捱打不還手的膽小政權。

那麼,曹魏爲何在後曹操時代,對蜀漢和東吳攻少守多?

原因只能從政治方面去找尋,下面就我個人的看法略作分析,供讀者參考。

一:曹魏並非不想進攻,但止於曹休和曹真去世

小說《三國演義》因爲是要突出蜀漢政權,突出諸葛亮北伐的正義性,所以,一直在講蜀漢如何如何北伐,關於曹魏的南征,基本都是一筆帶過。

而接觸《三國演義》比較多的大衆,就有了蜀漢更強勢的感覺。

實際上,歷史中的曹魏,是無比想盡快統一天下的,自曹丕代漢後,連續兩任曹魏皇帝,都有過大規模主動南征的軍事行動

曹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親自領軍數十萬南征東吳,因東吳拼死抵擋,又逢軍中出現疫疾,所以,在孫權認慫求和後,就撤了。

蜀漢和東吳聯手才足以抗衡曹魏 曹魏爲何攻擊慾望那麼低 第2張

曹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明帝曹叡派遣曹休、司馬懿、賈逵分兵三路向東吳佔據的皖城發起進攻(實際是中了東吳的誘敵之計),於“石亭之戰”中大敗而回。

曹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魏明帝曹叡派遣曹真、張郃、司馬懿分兵三路主動進攻蜀漢,後因雨季道路難行,中途召回了曹真,伐蜀終止。

從黃初三年到太和四年,短短八年時間裏,曹魏就分別向東吳和蜀漢發起了三次用兵在十萬以上的軍事行動,不可謂不主動。

這八年剩餘的時間裏,曹魏同樣在打仗,也就是在分別防禦蜀漢和東吳的進攻,其中,還包括司馬懿奇襲新城孟達之戰。

但到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曹真去世後(此前三年,曹休也去世了),曹魏就基本停止了主動南征的軍事行動。

二:曹魏後繼無人,曹叡擔心軍權旁落

爲什麼曹休和曹真去世後,曹魏就停止了大規模軍事進攻?

至曹丕時代,曹魏政權中的諸夏侯和曹氏元老重臣就死得差不多了,但好歹還留下了曹休和曹真這樣有才幹的曹氏二代可以幫助曹魏皇族統軍。

也因此,曹丕和曹叡,都能夠放心把兵權交給曹真、曹休,讓他們統帥大軍南征。

但等到曹休、曹真也去世後,曹氏三代中,別說跟當初的夏侯淵、曹仁、曹洪等相比了,才幹連能跟曹休、曹真比肩的都沒有。

此時,就連忠於曹氏的五子良將等開國功勳將領也都戰死或病死。

特別是五子良將中最後死去的張郃,他和曹真同一年死去,是曹真被調回洛陽養病後,馬上就戰死了。

張郃的死,一直有是司馬懿陰謀的論斷,因爲他是當時幾乎唯一的,能幫助曹氏皇族牽制司馬懿的軍中大將。

蜀漢和東吳聯手才足以抗衡曹魏 曹魏爲何攻擊慾望那麼低 第3張

按照《魏略》中的記載,張郃極有可能是被司馬懿坑死的: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也因此,曹魏的軍事領導大權,開始向以司馬懿爲首的外姓們身上轉移。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執政的魏明帝曹叡恐怕不太敢大規模南征。

因爲,南征蜀漢和東吳中的任意一方,都需要至少二十萬大軍,沒有合適的夏侯氏、曹氏將領統帥,他能放心?

打東吳還好說,如果打蜀漢,不管誰統帥大軍攻進成都,要是起了割據的心思,只要守住了劍閣和永安兩處,就能自立一方。

曹叡可不敢賭。

後來司馬昭組織大軍滅蜀時,都是讓寒門出身的鄧艾和世家出身的鐘會分別領軍,互相牽制。

在兩路大軍身後,還有一個司馬望(司馬懿的侄子)都督雍、涼,牢牢把持着兩路大軍的後勤和糧草。

有司馬望在後面盯着,司馬昭這才稍許放心地把兵權交給鍾會和鄧艾。

結果,蜀漢順利的滅掉了,可領軍的鄧艾和鍾會全部有了不好的心思,一個跋扈,一個真想佔據蜀中自立。

可見,消滅蜀漢未必難,難的是消滅蜀漢後。

曹休和曹真病死,張郃戰死,曹叡暫時都找不出能牽制司馬懿或其餘統兵大將的絕對忠於曹氏的將領,哪敢搞什麼南征?

曹叡在曹真死後,還執政了八年,這八年中,完全放棄了對蜀漢和東吳的主動進攻,只對北方遼東地區的叛亂有過主動的軍事行動,最大的規模不過四萬人(司馬懿領軍)。

所以,曹叡執政前期,對蜀漢和東吳還是積極進取的,直到曹休和曹真都病死後,才因無人可用,放棄了大規模對外征討。

蜀漢和東吳聯手才足以抗衡曹魏 曹魏爲何攻擊慾望那麼低 第4張

三:政治鬥爭,曹魏皇族失去權柄,司馬氏掌權,調整時間長

魏明帝曹叡臨死前,估計很無奈,曹氏、夏侯氏中真沒有合適的接班人才,只能把軍權交給了曹真的兒子曹爽。

這時的曹魏政權中,世家的權勢已經逼近或壓倒了曹氏、夏侯氏,雙方之間的衝突也激烈了起來。

從曹叡駕崩的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到高平陵事變的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整整十年裏,曹氏和司馬氏的政治鬥爭一直不停。

這段時間裏,曹爽不會放心離開洛陽去主動征討蜀漢和東吳,也不會把兵權交給司馬懿去征討,對外的主動征討,全部放棄。

高平陵事變之後,司馬懿幹掉曹爽,司馬氏掌權,又需要時間調整內部。

並且,此後的六年,司馬懿、司馬師連續病故,司馬氏的掌權人換了三任。

不管換誰上臺,都需要精力安撫內部。

只有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司馬師掌權時,有過一次主動南征東吳的軍事行動,被東吳太傅諸葛恪擊敗。

這次曹魏政權的主動南征,距離曹真病死,足有二十一年。

在司馬氏掌權時期,還要應對各地對司馬氏篡權不服的叛亂。

比如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時的王凌之亂,正元二年(公元255年)的毌丘儉、文欽之亂,甘露二年(公元257年)的諸葛誕之亂等。

蜀漢和東吳聯手才足以抗衡曹魏 曹魏爲何攻擊慾望那麼低 第5張

這期間,曹魏因爲各種政治鬥爭,實在是拿不出精力對蜀漢和東吳發起主動進攻,攘外必先安內。

直到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徹底掌握住了曹魏局勢,並且有了說一不二權勢的司馬昭纔有了伐蜀的底氣。

此時,距離魏明帝時期,曹真主導的那次伐蜀,足足過了三十三年。

至於伐吳,就更久遠了,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創立晉朝十四年後,才消滅掉東吳。

蜀漢和東吳聯手才足以抗衡曹魏 曹魏爲何攻擊慾望那麼低 第6張

四:總結

從上述分析可知,三國時期,實力最強大的曹魏,主動向蜀漢、東吳發起進攻少的原因是,曹魏皇權失去了可信任的統軍人才,內部政治權力更迭頻繁,鬥爭激烈。

因爲內部的權力調整,特別是曹丕和曹叡這兩位有權威,又有進取心的皇帝執政時間短,曹魏失去了主動發起大規模軍事進攻的可能,對外只能以防守應對。

可惜的是,曹魏的對手蜀漢、東吳,沒有任意一方抓住機會。

首先是實力相差太遠,曹魏有內亂和內戰,都能輕鬆擋住蜀漢、東吳的進攻。

其次,蜀漢、東吳兩處政權中,實力稍強一些的東吳,在孫權死後,也是內亂不停,無法配合蜀漢姜維的北伐。

到底是曹操當初打下的底子厚,曹魏及繼承曹魏資產的晉朝,無論進攻或防守,勝利或失敗,面對蜀漢、東吳,都遊刃有餘。

參考文獻:《三國志》《魏略》《晉書》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