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蜀漢與曹魏互爲死敵,而東吳爲何卻能和兩家時戰時和?

蜀漢與曹魏互爲死敵,而東吳爲何卻能和兩家時戰時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伐交之戰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孫子兵法》中有一句經典的話,那就是“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那麼在戰火紛飛,羣雄逐鹿的三國時期,“伐交”自然是各個勢力不可或缺的手段。這個手段的表現,主要表現在魏蜀吳三家的外交關係上。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三角關係上,蜀漢與曹魏互爲死敵,而東吳卻和兩家時戰時和,甚至向曹魏稱臣。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情況呢?

蜀漢與曹魏互爲死敵,而東吳爲何卻能和兩家時戰時和?

一、魏蜀吳的外交關係。

在漢獻帝時代,魏蜀吳三方政權中佔有主動地位的是曹操。這是因爲當時的三方,都以漢朝爲正統。而曹操搶先下手,將漢獻帝和他的朝廷奉迎到許都,安置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曹操以此擁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義名分,自己也掌握了漢朝的軍政大權。

這使得劉備和孫權在大義名分上,處於一種不利的態勢。在曹操南下荊州的時候,劉琮的手下就以曹操的大義名分,逼迫劉琮投降。這使得本來對荊州虎視眈眈的劉備措手不及,在長阪坡遭受了人生中的慘敗。如果沒有東吳出兵援手,劉備就可能不被消滅就會逃走了。

孫權在當時也同樣承受着劉琮的壓力。當曹操威脅的書信到來時,孫權手下得以老臣張昭爲首的臣子們,就用同樣的理由要求孫權投降。多虧有魯肅、周瑜、諸葛亮等人的支持,孫權才力排衆議,和劉備結盟抗曹。赤壁一戰,孫劉聯軍大敗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在以後的歲月中,劉備和曹操一直處於戰爭狀態。關羽鎮守荊州,和曹仁的部下進行不斷地交鋒。劉備則在漢中之戰裏,動員益州所有的人力物力,和曹操進行着殊死戰鬥。在漫長的戰爭中,劉備和曹操都蒙受了重大的損失,互有勝負。

但是孫權和曹操的關係卻不同,他們之間並沒有那麼劍拔弩張,反倒是時戰時和。在赤壁之戰後,孫權一方面派周瑜爭奪江陵,自己則在淮南發動攻勢。在濡須口之戰中,孫權一邊和曹操抗衡,一面去信與曹操交好,爲下一步的外交做好準備。

隨着孫權與劉備在荊州歸屬權的爭奪越來越激烈,他和曹操也越走越近。在湘水之爭後,孫權動員最大兵力攻打合肥。在這一場戰役中,孫權被張遼打敗,於是便放棄了爭奪淮南的計劃,準備武力奪回荊州。他向曹操祕密請降,爲下一步奪取荊州做準備。

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孫權和曹操勾結起來,出兵襲取了荊州,擒殺了關羽。孫權和劉備的聯盟徹底破裂,並且向曹魏稱臣,其他依託曹魏的勢力與劉備抗衡,並且爲下一步抵抗劉備的時候免除後顧之憂。

果然,曹丕接受孫權投降後,拒絕了部下要求趁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攻打東吳的建議。這給了東吳喘息之機,並且有了打敗劉備的機會。不過孫權在打敗劉備後,就再次與曹丕翻臉,雙方再次進入了戰爭狀態。而蜀漢在劉備病逝後,主政的諸葛亮採取和東吳聯合抗魏的戰略,兩家重結盟好。從此,蜀吳聯合抗魏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滅亡。

蜀漢與曹魏互爲死敵,而東吳爲何卻能和兩家時戰時和? 第2張

二、爲何蜀魏成爲了死敵。

我們看整個三國時期,就會發現,蜀漢一直和曹魏處於對立狀態。而且雙方一直沒有調和的可能。在曹操去世的時候,劉備曾經派使者前去弔唁,企圖藉機修復雙方的關係,爲發動伐吳創造條件。可是曹丕聽說後下令,如果蜀漢使者入境,立刻就地正法,使得劉備的期望化作泡影。

那麼,爲什麼蜀魏兩家的關係如此對立呢?這是因爲雙方的政治主張不同造成的。古人云,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事不成。因此,雙方首先在名義上,就開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曹操擁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名義,佔有先天的優勢。爲了與之抗衡,劉備就憑藉自己漢室宗親的身份,指責曹操“名爲漢相其實漢賊”。

劉備集團打着匡扶漢室的旗號,其實他們要重建的漢室江山是劉備爲首的漢室江山。只因漢獻帝朝廷的存在,他們才和曹操虛與委蛇。曹操的最終目的也是建立自己的朝廷,漢獻帝的朝廷只不過是他利用的對象。

當時機成熟後,曹丕代漢建立了魏朝,這個時候蜀漢和曹魏就徹底成爲了死對頭。曹魏認爲自己是天命所歸,採取的是禪讓的形式,自己繼承漢室法統是有依據的。但是蜀漢君臣則不這麼看。他們本身就以劉備的漢室宗親身份爲旗號,在這個時候更是以漢室朝廷的繼承者自居。

這樣,曹魏和蜀漢就互相視對方爲自己不共戴天的仇敵。曹魏認爲蜀漢是冒充漢室的繼承者,而蜀漢認爲曹魏是竊取漢室江山的篡奪者。這樣,雙方都視對方爲“賊”,必滅對方而後快。正是這種原因,雙方的矛盾不可調和,自然在外交關係上無法緩和。

三、縱橫捭闔的孫權在外交謀略上的運用。

孫權集團則沒有劉備的那種負擔,這讓他們在外交上佔盡了便宜。孫權雖然也有統一天下的志向,不過他做事十分低調,以一個地方割據勢力自居,儘量避免讓對方察覺自己的野心。這樣,孫權就成爲曹操和劉備共同拉攏的對象,在外交上發揮自己的能力。

蜀漢與曹魏互爲死敵,而東吳爲何卻能和兩家時戰時和? 第3張

在孫權的戰略方針中,“全據長江,建號帝王”是第一步。爲了實現這個計劃,他就必須控制位於長江上游的荊州。於是,在初期孫權把敵人定爲劉表,對於曹操則採取緩和的態度,和曹操結爲姻親關係。

但是當曹操佔領荊州後,孫權把曹操又列爲了敵人。他和劉備結盟,在赤壁之戰打敗曹操,佔領了江夏和南郡,實現了全據長江的目標。在此之後,他藉助與劉備結盟的條件,在淮南發動攻勢,給予曹操以沉重的壓力。

但是經過與曹操的多次交鋒,讓孫權明白了魯肅所說的,曹操不可立刻驅除的道理。於是孫權轉而與曹操時戰時和,在外交上展開攻勢。尤其是在逍遙津之戰後,決定放棄攻打淮南的孫權,祕密向曹操請降,再次結成姻親關係。

正是與曹操外交關係的改變,使得孫權有了攻打荊州的有利條件。當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處於危急狀態的曹操與孫權一拍即合,決定夾擊關羽。就這樣,孫權偷襲荊州成功,奪回了他夢寐以求的荊州,實現了他“全據長江,建號帝王”的夢想。

在夷陵之戰時,孫權故伎重施,向曹丕稱臣。這使得曹丕放棄了夾擊東吳的有利時機,給了東吳打敗劉備的機會。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後,孫權再次背叛曹丕,和曹魏轉入戰爭狀態。志大才疏的曹丕被孫權玩弄於鼓掌之中,成爲大家的笑柄。

在劉備去世,諸葛亮執政後,孫權和蜀漢再次結盟,共抗曹魏。我們可以看到,在孫權的縱橫捭闔之下,東吳利用自己的外交關係,在三國之間佔盡了便宜。孫權以一己之力,周旋在曹魏和蜀漢兩國之間,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標。這和孫權熟練使用外交權謀是分不開的。

結語:

在三國時期,三方在外交戰線上你來我往,各顯其能。在這個戰線上,蜀漢聯吳抗曹,把它當作北伐的前提。而曹魏也採取同樣的手段,聯合東吳,極力拆散吳蜀聯盟,好對他們各個擊破。在這場外交戰中,由於蜀魏兩國對於漢朝的法統繼承關係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使得雙方互爲死敵。

而孫權則抓住蜀魏兩者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在雙方之間遊刃有餘地開展外交謀略。他採取拉一個打一個的戰術,時而聯合劉備打擊曹操,時而向曹操、曹丕稱臣打擊劉備。在孫權出色的外交謀略下,孫權以一己之力打退了蜀魏兩國,最終佔領荊州,實現了自己“全據長江,建號帝王”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