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何說聯吳抗魏纔是蜀漢謀求生存發展的唯一正確戰略?

爲何說聯吳抗魏纔是蜀漢謀求生存發展的唯一正確戰略?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夷陵之戰讓蜀漢和東吳兩敗俱傷,劉備爲了一統天下,究竟該怎麼做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首唐詩說的就是當年諸葛亮的功績,也說明了當年夷陵之戰的失敗給蜀漢政權帶來的損失。這首詩中說的“遺恨失吞吳”,一個含義是對沒有將東吳滅亡的遺憾,另一個含義則是對當年劉備不聽取大家的意見,執意發動對東吳戰爭的錯誤。那麼,如果當年劉備聽取了部下的反對意見,不發動對吳國的戰爭,他是否就能夠一統三國嗎?

一、 聯吳抗魏是蜀漢謀求生存發展的唯一正確戰略。

兵法雲,上兵伐謀。在當時,劉備準備發動對東吳的戰爭時,就遭到了黃權、趙雲的勸阻。當時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爲官,諸葛亮雖然爲了避嫌不發表意見,可從戰後諸葛亮對法正的感嘆來看,諸葛亮對這場戰爭也是抱着反對意見的。

那麼,從這些人反對的理由來看,主要是從名分、大義等方面來勸說。曹魏篡漢,劉備稱帝繼承漢統,當然要先報君父之仇,後報兄弟之恨。可是,從更深的一個層次來說,他們還是從戰略的角度出發,認爲伐吳得不償失。

爲何說聯吳抗魏纔是蜀漢謀求生存發展的唯一正確戰略?

我們如果從戰略的角度出發,可以看到,三國之中,曹魏獨強。蜀漢和東吳雖然名爲兩國,可是這兩國的土地、人口加在一起也比不上曹魏。更不要說曹魏擁有土地的開發程度,還有數量龐大的強大軍隊。如果蜀漢和東吳各自單獨和曹魏對抗,蜀漢只能憑藉險峻的山險,東吳也只有長江天險可以自保。如果這些屏障被曹魏突破,兩國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說,對於蜀漢和東吳,唯一的出路就是雙方聯合,共抗曹魏。在孫劉聯盟存在的時候,劉備的勢力得到了發展,到最後不但在漢中之戰中打敗了曹操,還在襄樊之戰中水淹七軍。而東吳則在淮南一直壓制着曹魏的勢力,令曹魏顧此失彼。這種形勢如果繼續下去,曹魏將陷入更深的困境。可是東吳謀取眼前的利益,破壞了聯盟,奪取荊州,從此雙方反目成仇,讓曹魏漁翁得利。

可是,就算是在這種情況下,曹魏一家獨大,蜀漢、東吳弱小的形勢依然沒有改變。即便是蜀漢或者東吳消滅吞併了對方,這種形勢也是無法改變的。而且兩個弱國互相攻伐,兩敗俱傷,只會讓自己與曹魏的實力差距越拉越大。長此以往,蜀漢、東吳滅亡,曹魏統一天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因此,從戰略上來說,蜀漢和東吳聯合一致,共同對抗曹魏纔是兩國唯一正確的戰略。劉備的手下要求將作戰方向指向關中,這在戰略上是正確的。

二、 當時劉備面臨的形勢和他的選擇。

不過,雖然我們都知道蜀漢和東吳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曹魏的正確性。可是,當時劉備面對的戰略形勢卻是東吳投降曹魏,共同對抗自己的形勢。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打破這種局面,就成爲劉備當時需要考慮的問題。劉備必須從攻打曹魏和東吳兩者之間做出選擇。

如果劉備攻打曹魏的話,他只能出兵關中。在當時,蜀中的軍隊已經對出兵北伐做了一定的準備。包括修建道路、橋樑和驛館,將張飛和馬超的主力配置在北方。如果要出兵北伐,劉備可以對兵力不做過多的調整,立刻就出動。

爲何說聯吳抗魏纔是蜀漢謀求生存發展的唯一正確戰略? 第2張

以劉備的能力,出兵關中是能夠取得一定的戰果的。劉備的基本部屬大多都來自北方,他們在熟悉的戰場作戰,要比在水網密佈的荊州強得多。如果拿下雍涼,劉備就可以整合當地的資源。尤其涼州是重要的產馬地,能夠建立起強大的騎兵部隊,爲劉備下一步爭奪天下打好基礎。

但是,北伐的不利情況也是明顯的。因爲當時東吳投降了曹魏,劉備在北伐的時候,就不得不留下相當的兵力防備東吳。這樣,劉備原本不多的兵力就分散了,這會嚴重影響劉備的作戰。而且北伐的目標關中,由於長年戰亂,已經是荒無人煙。即便是佔領,從經濟價值上也遠遠不能和荊州相比。

再加上劉備還要照顧到部下的情緒,原來從北方帶來的基本軍隊,對東吳恨之入骨,要爲關羽等人報仇。而荊州的人員,自己的家鄉被東吳佔領,關心家中親屬的安危。如果劉備發動北伐的話,他的政權和軍隊肯定會人心動盪,這對劉備是一個不小的負面影響。

如果劉備攻打東吳的話,上面的不利影響就會消除了,可是新的不利影響又會產生。這主要是荊州位於三方的交界處,在曹魏和東吳的聯合對抗下,對劉備肯定是不利的。即便是劉備打敗了吳軍奪取了荊州,他的軍事實力也讓他難以擴張戰果。而且,如果曹魏在他的側背發動進攻,劉備到手的戰果也很難保得住。

雖然攻打曹魏和攻打東吳都各有利弊,但是經過兩方面的對比之後,劉備還是選擇了攻打東吳。劉備在將魏延留在漢中鎮守,諸葛亮留鎮成都,趙雲留鎮江州,自己率領剩下的五萬多軍隊,發動了對東吳的進攻。

三、 劉備攻打東吳的正確與否。

我們現在都已經知道了夷陵之戰的結果,劉備在和陸遜率領的吳軍對峙半年之後,被陸遜以火攻打敗。劉備多年積攢的軍事實力毀於一旦,大部分軍隊都損失了。不過,東吳雖然獲勝,自己也遭受了上萬人的損失,結果是雙方兩敗俱傷。坐收漁利的曹魏和蜀、吳兩國的實力差距進一步加大,最終,蜀吳兩國失去了統一天下的能力。

那麼,劉備如果聽取部下的建議,不攻打東吳行不行呢?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是不行的。因爲劉備要發動北伐的話,有東吳在背後牽制,對蜀漢的形勢是很不利的。劉備必須要拆散魏吳兩國的聯盟,才能放手北伐,而拆散魏吳聯盟的最佳辦法就是攻打東吳。

孫權雖然向曹丕稱臣,可那是爲了防備自己在遭受劉備進攻的時候,遭到曹丕的夾擊。他們雙方相互之間並不信任,貌合神離。劉備發動對孫權的進攻,就將孫權帶入一個極爲危險的境地。如果曹丕在他的背後發動進攻,實際上劉曄等人也這樣向曹丕建議過,東吳將會危在旦夕。

爲何說聯吳抗魏纔是蜀漢謀求生存發展的唯一正確戰略? 第3張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只有一方面向曹丕委曲求全,一方面儘快解決劉備的進攻。正是這種情況,才使得東吳上下要求陸遜迅速與劉備決戰。陸遜能夠和劉備對峙半年之久,實際上每天都提心吊膽,度日如年。在這種情況下,孫權也向劉備提出議和,但是被劉備拒絕了。

如果劉備具有清晰的戰略思想,他在這個時候和東吳講和,率領軍隊撤回,是恰到好處的。這解決了他的戰略難題,拆散了東吳和曹魏的聯盟,東吳和曹魏也會立刻進入戰爭狀態。劉備將主力轉用於北方,奪取雍涼,這樣蜀漢的局勢還有一線希望。如果劉備的攻打東吳得到這個結果,那麼劉備的決定是對的。

但是,劉備這樣做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放棄荊州。我們從歷史上的記載看到,孫權向劉備求和的時候,絲毫沒有提到歸還荊州的事情。佔有荊州,這也是孫權的一個底線。孫權爲了營造自己的安全範圍,位於上游的荊州對他十分重要,勢在必得。如果劉備能夠放棄荊州,孫權就會和劉備議和,否則孫權不惜拼死一戰。

劉備在戰役初期進展順利,被勝利衝昏頭腦的他,根本不願意僅僅得到與東吳議和的結果。劉備率領軍隊長驅直入,想要奪回荊州,孫權只得迎戰,雙方發生了你死我活的決戰。至此,劉備攻打東吳的決定就完全錯誤了,帶來的後果也是悲慘的。

所以說,劉備攻打東吳的選擇對錯與否,是看他想要達到什麼目的。如果是劉備以戰逼和孫權,拆散魏吳聯盟,爲下一步北伐做準備,那麼劉備是正確的。如果是爲了奪回荊州,爲關羽報仇,爲了滅亡東吳,劉備的選擇就是錯誤的。我們看歷史,就知道劉備最後做出的是錯誤的選擇。

結語:

在劉備出兵伐吳前,他的部下紛紛表示反對意見。這些意見雖然在戰略上是正確的,可是在實際操作上確實錯誤的。因爲當時東吳對曹魏稱臣,如果劉備將主力指向北方,會面臨着當面曹魏的抵抗,側背東吳的襲擊。在這種情況下,劉備的北伐是難以成功的。只有消除了東吳的威脅,將魏吳聯盟拆散,在蜀吳重新結盟的情況下,劉備的北伐纔有可能取得戰果。

劉備要拆散魏吳聯盟,只有對東吳進行攻伐。在面臨蜀漢、曹魏可能的前後夾擊的形勢下,孫權會向劉備求和。如果劉備有捨棄荊州,重新與東吳結盟的覺悟,那麼東吳和蜀漢共同對抗曹魏的局面還是可以形成的。這樣,長江一線由東吳牽制曹魏,劉備出兵關中,《隆中對》裏的部分目標還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由於關羽和張飛的死亡,劉備被仇恨矇蔽了雙眼。再加上戰役初期的勝利,讓劉備衝昏了頭腦。這使得劉備拒絕了孫權提出的議和,想要和孫權決一死戰。最終,打了讓雙方兩敗俱傷的夷陵之戰,使得雙方統一天下的目標都化作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