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神算劉伯溫燒餅歌預言背後存在什麼驚人祕密

神算劉伯溫燒餅歌預言背後存在什麼驚人祕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基生於1311年7月1日,是元末明初的一名軍事家、文學家以及政治家。他字伯溫,是漢族人,祖籍是浙江省文成縣人,因此,又有人稱劉伯溫爲“劉青田”。在明朝建立了之後,朱元璋封劉伯溫爲誠意伯,被人稱爲“劉誠意”。死後被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因此又被成爲“劉文成”、“文成公”。  

神算劉伯溫燒餅歌預言背後存在什麼驚人祕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劉伯溫自幼便十分的聰穎好學,在同齡人當中可謂是出類拔萃。而且劉伯溫的父親親自教導,讓劉伯溫得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教育。在劉伯溫七歲的時候就可以一目十行,學習能力可見一斑。

在劉伯溫十二歲的時候,便已經成爲一名秀才,受到了鄉親父老的一致讚譽,被稱爲“神童”。在劉伯溫十四歲的時候,就進入了府學讀書。他跟隨老師學習春秋經,而春秋經是一部極爲晦澀難懂,並且是奧義很深的儒家經典,一般而言是很難讀懂的。但是劉伯溫就顯示出了自己超乎常人的一面,劉伯溫僅僅只是默讀了兩遍,就已經可以倒背如流,並且還能夠根據春秋經的大義來講解自己的理解,理解到前人沒有理解到的層次。劉伯溫的老師見到劉伯溫如此,十分的驚訝,懷疑劉伯溫曾經學習過春秋經,於是又讓劉伯溫嘗試其他的文章,劉伯溫同樣是過目不忘,並且都有所領會,老師對其讚不絕口。

在治國軍事打仗上劉伯溫的聰明才智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從而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成爲了開國功臣,並且爲百姓造福。

 

劉伯溫預言

明朝的大軍事家、謀略家以及政治家劉伯溫是被後人稱之爲諸葛亮轉世的一個人物。劉伯溫之所以會被後人這麼讚譽,不僅僅是因爲劉伯溫向諸葛亮那般忠君愛國,同樣也是因爲劉伯溫過人的智商以及謀略。劉伯溫有過很多的預言,並且基本上都變成了事實。那麼,劉伯溫的預言都有哪些呢?  

神算劉伯溫燒餅歌預言背後存在什麼驚人祕密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朱元璋召見了劉伯溫,待到劉伯溫將要到達朝堂之上時,朱元璋心血來潮,想要考考劉伯溫的本領。劉伯溫到了朝堂之上,就見朱元璋前面的桌子上有一個倒扣着的碗。朱元璋笑着說:“我聽說你的占卜預言能力不錯,你猜猜這個碗扣着的是什麼。”劉伯溫閉上眼睛,掐指一算,便笑着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食物也。”朱元璋大笑,將碗打開,碗下蓋着的果然是被朱元璋咬過一口的燒餅。

在國家大事上,劉伯溫也有過預言。劉伯溫作爲朱元璋最爲信任的朝堂大臣,經常出入皇宮,與朱元璋討論國家大事。

一次,朱元璋問劉伯溫,當前皇城十分的堅固,防守也是十分的嚴密,爲什麼還要加緊駐防,是不是沒那個必要?而劉伯溫則說:“臣觀都城雖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除非燕子飛入京。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江山永樂平,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燕子飛入京”則是指燕王朱棣起兵造反,而“一院江山永樂平”則是指燕王朱棣的年號“永樂”。由此可以看出,劉伯溫的預言能力真的很是厲害。 

劉伯溫燒餅歌

預言大家劉伯溫寫過《燒餅歌》,這是以君臣論述的形式來展開敘述,對中國未來進行他所猜測的預言,但是大多數還是被他預言到了。  

神算劉伯溫燒餅歌預言背後存在什麼驚人祕密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一段劉伯溫是預言中國現當代的歷史,“東拜斗……,分南分北分東西”,這指的是在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滅亡,各地割據的軍閥自立門戶,使中國分爲東南西北幾塊軍閥實力。

“偶遇異人在楚歸”,楚在中國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地名,它指的是湖北這一帶,在現代歷史上,蔣介石是想屠殺反對他政權的共產主義,但是以毛澤東爲首的南昌起義,依舊以繁衍之勢,逐漸的擴大自己的勢力,最終是打敗蔣介石的主力軍。

“馬行萬里尋安歌”不免讓人覺得就是這特指紅軍萬里長征,浩浩蕩蕩的轉移,移至陝北一帶,這也是紅軍史上的轉折點。

到後來轟動中國的四人幫,它也有所預言,“殘害中女四木雞”,女指的肯定是江青,四人指的是四人幫,這四個臭名遠揚的人,引發了殘害中國長達十年的文革,是中國發展史上的醉人。

劉伯溫的《燒餅歌》所蘊藏的事物,往往不是淺而易見的,只會是事情發生之後,你認真驗證纔有明目,句句包藏玄機。

“饑荒靈害並皆至”,饑荒指的是大躍進引發的災荒,讓多事無辜的百姓餓死,靈害指的是蘇聯斷絕跟中國的聯繫以及四人幫的迫害,並皆至強調了形式上一難接着一難,反覆的強調了災難的嚴重性。不知爲何,聖人只能預知未來,卻又對未來不能爲力,能看到他們身上一股無奈感油然而生。

《燒餅歌》所蘊含的事件還有很多,還有很多等待着後世發生而驗證,可能有人會懷疑,這些都是後人纂改編造的,這就好像宗教一般,信者自信,不信者也沒人強迫你去信,預言已定,未來卻未定。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