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各朝代南遷後都能延續百年,爲何獨有崇禎選擇吊死煤山

各朝代南遷後都能延續百年,爲何獨有崇禎選擇吊死煤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崇禎十六年十二月,李自成在先建制稱王,國號大順,並做出了攻取大明王朝首都北京的決定,向北京進軍的戰略決策得到了大順王朝上下的一致擁護,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誓師出征,從西安出兵至到達北京城下,李自成花了兩個半月的時間,那麼,崇禎皇帝朱由檢面對着李自成的大兵壓城,他採取了什麼措施?更重要的是,他爲什麼不採取“南遷”的策略呢?

各朝代南遷後都能延續百年,爲何獨有崇禎選擇吊死煤山

網絡配圖

李自成進兵神速,二月初八就攻佔了山西重鎮太原,李自成在進兵過程中,幾乎可以說是傳檄而定,沒有遭到較強的抵抗阻擊,其原因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有論述,一是大順軍深得民心,政治影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是戰略正確,李自成親率大軍北上,攻克了宣府和大同,此兩鎮的兵馬,爲明軍精銳所在,李自成此舉,意在殲滅北京城外明軍主力的有生力量,使得北京城外無明軍精銳部隊回援作戰,另一路以劉芳亮爲大將,沿黃河北岸攻打大名、保定等,迂迴包抄北京,配合主力大軍攻城,在政治和軍事的雙重保障下,李自成大軍於三月十七日到達北京城下,偌大一座北京城,僅兩天就被攻克了。

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歷史上是令人同情的,他勵精圖治,宵衣旰食十七年,但始終沒有實現中興的理想,在同情的同時,筆者認爲,朱由檢在執政能力上,確實還是有些問題,就比如面對着李自成攻打北京城,他作爲皇帝,是有可能阻止李自成,或者延續大明王朝的壽命的。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我們先來說說明朝關於“首都”的制度,列位看官應該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定都應天府也就是南京的,後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侄子建文帝朱允文的皇位,是爲明成祖,明成祖在位期間,做了一件大事,那便是遷都北京,遷都北京的原因,一則是朱棣出身北京,在那裏纔是自家的根據地,二則是爲了進一步加強北方的軍事力量,以抵禦北方瓦剌的侵犯,遷都之舉對於明成祖朱棣的統治,顯然是有好處的。

那麼,南京又是怎樣的一個局面?畢竟朱棣的父親朱元璋是定都南京的,於是,朱棣在南京也設置了一套與北京相同的官員體制,作爲陪都存在,比如,北京有尚書的職位,南京也有這個職位,當然,北京的官員是掌實權的,南京的官職更多的是一種虛銜待遇,爲了紀念朱元璋出身鳳陽,鳳陽專門設爲“中都”(名義上), 這樣,明朝便形成了三個都城的局面,因此,朱由檢“南遷”之後,完全有重新組織政治力量和軍事力量的能力。

各朝代南遷後都能延續百年,爲何獨有崇禎選擇吊死煤山 第2張

網絡配圖

李自成進軍雖然迅速,但給朱由檢的選擇時間還是有的,與李自成作戰,此時明軍已沒有這個能力,內閣輔臣李建泰曾請命阻擊李自成,朱由檢很是興奮,親自爲他舉行了盛大的出征儀式,可是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李建泰聽說太原失守後,竟然主動逃跑,後來在保定宣佈投降,由此觀之,朱由檢確實無識人之明啊!

既然打不贏,那麼固守可以嗎?北京的城防堅固,不是一般部隊就能打得下來的,滿洲八旗幾次破長城而入,包抄北京,均未得手,此時,能調動的明軍部隊其實已經不多了,因爲,宣府和大同的兩鎮明軍精銳已經被李自成消滅。

朱由檢只得將最後的希望寄託在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身上,關寧鐵騎是明軍精銳,久經戰陣,而且吳三桂也是明軍中難得的驍將,如果吳三桂棄守山海關,進京勤王,或許能與李自成的大順軍隊一戰,因此,朱由檢還專門加封吳三桂爲“平西伯”,就是希望他能進京勤王。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非常可惜,吳三桂有這個心,可是朱由檢硬是下不了決心,因爲讓吳三桂進京勤王,就意味着放棄了寧遠和山海關,這對於清軍而言,是求之不得的,想到這裏,朱由檢有些捨不得,不願意寧遠和山海關,這是明擺的一層意思,還有一層暗底的意思,那就是不願意承擔丟失整個東北和放清軍入關的歷史責任。

後來,由於李自成大軍兵臨北京城下,形勢已經日常嚴峻了,朱由檢這才下令吳三桂進京勤王,可惜,吳三桂帶着人馬還未到達城下,李自成已經破城而入了,吳三桂只得帶着人馬重新回到山海關。

各朝代南遷後都能延續百年,爲何獨有崇禎選擇吊死煤山 第3張

網絡配圖

而且,筆者再說遠一點,明朝君臣始終抱有了一種幻想,那就是當年的“土木堡之變”後,明軍的五十萬精銳損失殆盡,瓦剌大軍壓境,于謙挺身而出,率領軍民進行“北京保衛戰”,並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那麼,面對此次李自成危機,也會化險爲夷的,這種心理實在是要不得!

可是,朱由檢實在是分不清形勢,李自成對大明王朝的威脅比當年也先太師尤甚,而陳演之流怎能比于謙之萬一嗎?從朱由檢派李建泰出征,就可以看出這個皇帝識人不明,當年于謙之所以能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一則是大力發動羣衆,軍民背水一戰,二則是各地勤王兵馬都在陸續趕到,于謙充分利用了時間,迅速調集人馬,操練軍隊,在也先部隊到達北京城下時,于謙能指揮的參戰軍民達二十二萬人之衆,這些都是朱由檢比不了的。

李自成進城後,大肆搜拿國庫、皇宮以及官員家產,所獲金銀不計其數,朱由檢就不曾拿出來供應部隊,鼓舞士氣,活活一個“守財奴”!而且,吳三桂作爲山海關總兵,他從內心裏是不願意放棄寧遠和山海關的,北京周圍能調動的部隊,只有極少的一部分(唐通的部隊)進京勤王。

因此,無論是主動出擊還是固守待援,對於朱由檢而言都是不可行的,明軍已經沒有主動出擊的資本了,精銳部隊基本被消滅,就算讓吳三桂放棄寧遠和山海關回援,滿洲八旗就會乘勢入關,北京將面臨更加可怕的局面(滿洲、李自成的雙重壓力)。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還有一種選擇,那就是“南遷”,當時有官員向朱由檢提過這樣的建議,結果被內閣裏諸如陳演、魏藻德等“先生”駁斥了一頓,認爲這是“逃跑主義”,對於政治道德意識比較嚴重的朱由檢來說,他打心眼裏不願意,但是,他分析了形勢之後,他意識到,只有此舉是能夠延續大明王朝壽命的。

但是,對於這麼重大的歷史責任,作爲皇帝的朱由檢依然不願意負這個責任,他推給了內閣,內閣首輔陳演直接表態:“不同意南遷!”理由當然是冠冕堂皇的,由於雙方都不願意負責人,這麼重要的選擇只能如此不了了之,明朝失去了一次續命的機會。

從“南遷”之後明朝的實力而言,江南還有左良玉的十萬大軍,完全可以和李自成部隊一戰,而且滿洲八旗入關後,只會與佔領北京的李自成交戰,這樣直接回避了與滿洲八旗的交戰,明軍完全可以坐山觀虎鬥嘛!

各朝代南遷後都能延續百年,爲何獨有崇禎選擇吊死煤山 第4張

網絡配圖

很多人可能會說,“南遷”會導致宋室的覆轍,筆者認爲,“土木堡之變”後,明朝若是“南遷”,確實會導致宋室的覆轍,景泰帝朱祁鈺是不會真心實意迎回前任正統皇帝,現任太上皇——自己的哥哥朱祁鎮的,就如同宋高宗趙構不願意迎回欽徽二宗一樣,因爲一旦迎回,勢必影響自己的統治,鞏固統治地位是皇帝最大的政治,于謙也會成爲與岳飛一樣的角色,從北京保衛戰勝利後,朱祁鈺迎回朱祁鎮,對其態度可以看出,他是很反感這個哥哥的,所以將他軟禁在南宮七年之久,果然,在朱祁鎮復位以後,于謙也難免一死。

如果朱由檢“南遷”,就沒有這些複雜的政治問題和帝王情感,只要有朱由檢這個明朝皇帝在,就算會出現黨爭,但在收復河山這一點上,應該是有共同點的,而且這是明朝最大的政治,明朝內部將出現團結的局面,滿朝文武同心協力收復河山一雪前恥是唯一的路,否則大家都等着一起完蛋吧!因此,“南遷”的結果會與宋室正好相反。

可是,朱由檢不願意承擔“南遷”的政治責任,而此時的明朝也沒有于謙這樣的能臣挺身而出,於是,朱由檢只能“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了,他的自殺,明朝的滅亡,讓後世嗟噓不已!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