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爲什麼說馬王堆《地形圖》竟是中國海圖之母?

爲什麼說馬王堆《地形圖》竟是中國海圖之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代沒有留下描繪國土的全國版圖,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漢代地圖是1973年湖南馬王堆3號墓出土了漢代的帛地圖。雖然,它僅僅是“湖廣兩省”的地圖,但人們有幸藉此看到一扇“面朝大海”的歷史之窗。

馬王堆出土的3幅帛地圖,原圖都沒有名字;爲便於後人引據,專家們根據圖中所繪主要內容進行了命名。其中與海相關的即是那幅最爲有名的《地形圖》。此圖方位與現代地圖剛好相反,它是上南下北,圖爲96CM正方形;,圖的主區描述的是,漢初長沙國桂陽郡的中部地區,相當今湖南深水(今瀟水)中上游流域,鄰區描述的是,南越王趙佗割據的嶺南地區。此圖包含了現代地形圖的4大基本要素,即水系、山脈、道路和居民點。它所運用閉合的山形線表示山脈的起落、走向、山體輪廓範圍,這種類似於近代正形投影的繪圖法,爲何後來會有十個世紀的空白,至今仍是個謎。不過,這些令人驚奇之處,並非我的着眼點。令我着迷的是主區之外,鄰區邊緣的那片月牙形的水域。

爲什麼說馬王堆《地形圖》竟是中國海圖之母?

網絡配圖

讓我們把目光從《地形圖》精雕細刻的主區移開,聚焦鄰區,即趙佗割據的嶺南地區。它包括今北江以西、桂江以東的珠江流域。鄰區部分比主區畫得粗略得多,既沒有標明本已納入圖中的秦南海郡,也不標明南越國都城蕃禺。鄰區中僅有今賀江流域標有兩個字——“封中”。據廣東西江的研究者考證:西江支流賀江,古稱封水。“封中”指的應是封水中部。由於“封中”與長沙國有接壤關係,故受到漢朝繪圖者的“點名”重視。

鄰區除“封中”一名外,南越國的地盤上,僅剩下一些表現江河的筆墨。這些線條十分粗略,但還是繪出了珠江三角洲的基本面貌。珠江是中國境內第三長河流,其名原指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珠江下游廣東段稱爲西江,其分支東江、北江匯入珠江入海口,後來逐漸成爲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的總稱。珠江與長江黃河不同,它沒有統一的入海口,人們用“三江匯合,八口分流”這八個字來概括珠江的入海口的特色。

主鄰有別,詳近略遠。《地形圖》對主區的多條江河和支流的入河口均表現準確,但鄰區幾條進入珠江三角洲的江河及其入海口都畫得都很粗略,水道全無註記;目前可辨認出約四五條河流的匯入海灣,海岸線沒有如實畫成曲線而是繪成一個簡約的半月形;雖然,此處沒有地名標註,但從地理位置上人們仍能判斷出那個“月牙”無疑就是南海郡所依偎的南海了。

爲什麼說馬王堆《地形圖》竟是中國海圖之母? 第2張

網絡配圖

《地形圖》的海域部分,許多專家都有所忽略,沒有人來確認這片“海”在地圖史中所應有的“歷史地位”。不論站在海洋文化的立場上,還是站在地圖史的立場上,我都認爲《地形圖》上的海灣部分,是長久以來被專家們忽視的《地形圖》中最可寶貴的另一個“身份”——它是中國現存地圖中最早的海域描述,堪稱中國海圖的“祖母”。

雖然,《地形圖》的海岸線很不準確,只是示意性的畫了個半圓;海水還沒有像後來宋代的海圖那樣畫上波紋,只能繪成“一潭死水”;甚至,我們把海所佔比率很小的《地形圖》稱作一份海圖,也有些勉強。但是,這一小部分確實表現出了較清晰的江海關係,並含有了海圖所需要的海與海岸線的重要元素,畢竟它是一幅2100多年前的地圖。

這幅地圖上存在着五條看不見的界線,即郡界、縣界、鄉界、村界,還有華夷之界——海。最後這條界,也是不可逾越的。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南征軍攻破蕃禺城。南越國謀反國相呂嘉,和國主趙建德與“其屬數百人亡入海,以船西去”,試圖“流亡海外”。漢廷即派兵海上追逃,生擒了南越國最後一帝趙建德。此時,漢武帝正在外巡遊,行至河東郡左邑縣桐鄉時(今山西境內),聽到南越國被滅的消息,非常高興,便把該地改名爲“聞喜縣”。(山西今仍用此名)。校尉司馬侯追逃有功,被漢武帝封爲“海常侯”。

海就這樣已進入了大漢的視野與版圖之中。

爲什麼說馬王堆《地形圖》竟是中國海圖之母? 第3張

網絡配圖

一位仔細研究了中國南海的學者說,看不同的地圖,會對珠江口產生不同的感覺。如果看中國地圖,珠江口好像偏在南疆;如果看世界地圖那將是另一種景象:南海恰處在當年世界貿易的中心地帶,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這裏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世界香料貿易的核心航路;而馬六甲海峽又是直通印度、阿拉伯海的重要紐帶,是東西方海上貿易的咽喉……珠江口恰好坐在國際貿易的黃金航道上。

中國的海岸線從北到南很長,但真正把中國引向世界的正是這片神奇的海。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