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爲什麼秦朝二世覆滅,在風水上有這些端倪,註定不會長久!

爲什麼秦朝二世覆滅,在風水上有這些端倪,註定不會長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國的歷史是漫長的,秦朝的歷史是短暫的。爲何秦朝只一代雄主,二世覆滅,風水上有沒有一些端倪呢?

桐源居士認爲:有。

悲劇起於驪山建陵

公元前221年,39歲的秦王嬴政完成了滅六國大業,建立秦朝,定都咸陽,標誌着秦人風水走到了光輝的頂點。

爲什麼秦朝二世覆滅,在風水上有這些端倪,註定不會長久!

秦始皇的身世,司馬遷《史記》“本紀”與“列傳”出現兩種不同說法,給後世留下了層層迷霧。關於這一點,歷史學家已有明確結論,始皇嬴政爲秦人血脈無疑。其實,不管嬴政是否真爲王室血脈,均無法動搖和改變秦人祖先風水的重要地位。

史載,秦始皇從即帝位時就開始營建臨潼陵園。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7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曰:“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①(《水經•渭水注》)。此說在學界沿襲千年,被認爲是最早、最權威的觀點。

酈道元的說法還是值得相信的。

驪山,以其獨有的張揚與偉岸崛起於咸陽塬之東,雄踞於關中平原東南部,並以溫泉和風景聞名於世。

13歲登基的秦始皇即大舉營建冢壙,固然不是出於其對於驪戎之山的個人好惡,而應該是受到父輩、祖輩的影響;但當他具備了對驪戎之山的認識水平和決斷力後,又開始深信其說,堅持了先輩已有的做法。

桐源居士:儘管西周末年的周幽王與愛妾褒姒曾在這裏演出了一場“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從而葬送了西周王朝;也儘管秦始皇建陵於驪山之北,造成了二世而亡的悲劇,但驪山確實是草鏈嶺起祖的西部龍脈盡結,這一點是沒有疑義的。

九龍抱珠,孔雀開屏

臨潼秦始皇陵位於驪山北麓,距芷陽陵園不到10公里,兩墓同爲驪山一脈所出。芷陽陵園形如植冠,本爲“千乘之葬”佳地,始皇陵又當如何呢?

草鏈嶺龍脈西行,約50公里至驪山。對始皇陵來說,驪山可視爲少祖山,亦可爲父母山,二山合一。龍力巨大的驪山,盡頭處不縮反伸,主峯九龍頂分向東、西擴張,延展達10餘公里,山勢綿亙起伏,層巒疊嶂,呈萬山北上、排山倒海之勢,猶如駿馬奔騰。

九龍抱珠形的驪山,風水上又爲列屏開帳。

始皇陵後,至少有9條山樑相擁過來,故又有“九龍抱珠”的說法。勢如萬馬,自天而下,風水術斷“其葬王者”。始皇陵風水,確實洋溢着一種王霸之氣。

“橫看成嶺側成峯,東西南北各不同”,風水也是這樣。驪山確有奔馬神韻,兼抱珠之形,但桐源居士認爲,言之於風水則還不夠貼切。

驪山左右對稱,中有高峯突起。從渭河北岸遠眺,似一堵巨大的屏風立於始皇陵後;站在始皇陵南望,這段山脈又呈弧形,皇陵位於峯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欲分還連。

此處的驪山,實際上揚起了一面漫無邊際的帳幕。風水上,這是典型的列屏開帳,儼如孔雀開屏。驪山山色如黛,又爲一隻綠孔雀。

孔雀開屏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驪山綠孔雀自脫離祖山過峽後,徐徐來到渭河邊,充分地舒展開其美麗的翅膀,最後停在了離渭河六、七公里的地方。

風水上,列屏形如負扆。

桐源居士分析:

驪山九龍頂,多脈齊發,似無頭緒,實又脈絡分明。北部盡頭一脈,先折轉西北,再左右分支。右支徑向東北,餘脈北展,反覆回勾;左支迤西北,得後續兩支跟進並大幅延布障其左翼,遂成居中至尊之脈。但見中脈頓起高大金星,西接二峯,土、木、金三星橫排,雄渾北上。金星略經脫卸,續起木星,卓然獨立,開面成貴人峯,作始皇陵父母山。然後透脈而爲中峙之壟,起星泡,氣沉其中。

與此同時,東、西兩面山峯先伏後起,主次有別地聯袂向心聚攏。始皇陵就在衆山簇擁下,於星泡脈止處離開貴人峯約2公里面北而建。

爲什麼秦朝二世覆滅,在風水上有這些端倪,註定不會長久! 第2張

據《兩京道里記》載:“始皇陵南有尖峯,名曰望峯,言築陵者望此爲準。”秦始皇陵位置所在,確如所記。只是望峯不尖,是爲中正金星。

秦始皇陵父母山

始皇陵父母山左右,因局面宏大而略顯盪開,身臨其境不覺其圍,稍感其寬,那正是孔雀開屏的神奇效果。

雖爲開屏,但必要的護衛、輔弼一樣不缺。西面盡頭處,高大金星雄起,卓立一方,如勇士執戈;東面山峯,愈近愈巧,呈木秀之形,山腿盡情向東北伸展,作截攔水口之勢。

居驪山中線之上的秦始皇陵,依高臨低,準確地建在山下領先位置——孔雀的嘴部,下喙穴。

環顧四周,山色一片,綠染皇陵。水於孔雀,渭河之於驪山,顯得十分重要。

《禹貢》:“導渭,自鳥鼠同穴,東過漆沮入於河。”

《水經》注:“渭水東逕鄣縣西,又東逕白渠枝口,又東與五丈渠合,又東逕新豐縣故城東,與魚池水合,又東逕鴻門北,又東石川水南注焉,又東戲水注之,又東零水入焉。”

(清)乾隆《臨潼縣誌》:“渭水出渭,源縣鳥鼠同穴,山自縣西十五里由咸寧入界,爲臨潼諸水總彙,南北之水鹹入焉。由縣東五十里入渭南。”

古老的渭河河道上,清晰可見在秦始皇陵前方六、七公里位置,渭河深入,橫帶10餘公里的一段距離,然後走“之”字轉東北而去。一來一去一停留,構成了一道可圈可點的入口水。

兩千多年滄海桑田,河山依舊,渭河東流、驪山北向的地質結構沒有變。背靠驪山,面向渭河,多好一個格局!南依驪山、北臨渭水的秦始皇陵,怎麼看都是一處風水佳穴,何況是萬里挑一的孔雀開屏。

地下宮殿隱藏的風水祕密

依山造陵,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成人們共識。《大漢原陵祕葬經》曰:“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特定的山水形局,要求陰陽宅在驪山施用,必須南北向,杜絕東西向。

也就是說,背山面水是驪山龍穴唯一正確的風水選擇,而不可能是其他。

西首東向的秦始皇陵。

即使是現在,目睹秦始皇陵地表建築,也沒人會懷疑這一格局,否認其坐南朝北的風水取向。

怎麼也想不到,地下宮殿中的秦始皇陵,與地表建構居然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考古研究表明,不但秦始皇棺槨坐西向東,墓道以及兵馬俑等所有陪葬,均右轉90度,向東佈陣。

爲了防止河流沖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向的水流改成東西向,以求與陵墓坐西向東的方向保持一致。

這實在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奇特佈局!

驪山兩處秦陵,芷陽陵園本該坐東朝西,秦公、太后卻逆葬東向;臨潼陵園應該坐南朝北,秦始皇陵卻擰面向東。方向上,兩陵統一,保持了與祖先陵園東向的一致性,但卻與風水原則背道而馳。

“勢與形逆者兇。”不管其有多少條理由,結果只有一個:順水東向,面對一去不回的傾倒敗局,驪山風水得而復失,秦朝二世而亡的命運已定。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