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蜀漢北伐註定是一場必敗的戰爭 蜀漢爲什麼還要北伐

蜀漢北伐註定是一場必敗的戰爭 蜀漢爲什麼還要北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蜀漢北伐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一場必敗的戰爭:蜀漢爲何一定要北伐?

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險而坐守之,則必至於亡。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蜀漢北伐註定是一場必敗的戰爭 蜀漢爲什麼還要北伐

在中國曆代割據巴蜀的政權中,三國時蜀漢北伐的決心最爲強烈,其行動也最爲果斷。

很多人讀到三國時,心中都有一個疑問,蜀漢爲何執着於北伐?

這一切成敗,在冥冥之中早已註定。

1 隆中對策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初次見面。

人到中年的劉備,掛着漢室宗親的“人設”,二十多年來東奔西走,先後依附於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事業屢屢受挫,一直沒有自己的一塊地盤。

自從投奔荊州後,劉表表面笑嘻嘻,其實心存猜忌,只給劉備少量大軍駐紮於新野,讓他看着荊州的北大門。

當劉備向劉表提出,趁曹操率大軍北上偷襲許都時,劉表也沒有同意,只想龜縮在荊州過太平日子。

髀肉復生的劉備,也想艱苦奮鬥再創業。在招聘高端人才諸葛亮時,他誠懇地向這位學霸請教:

現在漢室衰微,奸臣當道。我不自量力,想伸張正義,興復漢室,只是自己才智短淺,屢遭失敗,至今一無所成。然而我的志向並未就此減退,還想幹番事業,希望先生爲我出出主意。

27歲的諸葛亮結廬隆中多年,靜觀天下大勢,早已胸有成竹。

他被劉備的理想所打動,願意出山輔佐,還爲其制訂一套完整的建國方略,主要分爲四步:

一、利用劉備“帝室之胄”的身份,在政治上樹立“興復漢室”的正統旗幟;

二、佔據荊、益二州爲根據地,建立政權;

三、對內改善政治(內修政理),對外實行聯孫抗曹,“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政策;

四、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從荊州、益州分兩路大軍北上,奪取天下。

如此,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北伐是全盤計劃的最後一步,也是最終目的。這就是《隆中對》。

《隆中對》無疑給劉備打了一針強心劑,就像當年馬雲在阿里巴巴第一次員工大會上就喊出發展百年公司的口號一樣,北伐的理想也就此銘刻在蜀漢政權的建國大綱中。

2 漢中之戰

那麼,劉備想北伐嗎?

至少在“借”得荊州、奪得益州,實現“跨有荊、益”戰略之初,劉備並沒有忘記他與諸葛亮的共同理想。他的目的是承襲漢室江山,不是建立割據政權。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已取代劉璋佔據益州,他採納心腹謀士法正的建議,親自帶兵北伐,與曹操爭奪巴蜀通往關中的門戶——漢中。

這是蜀漢北伐的第一戰。

漢中與曹魏控制的關中地區(函谷關以西,長安附近地區)之間,橫貫着秦嶺,與蜀地是脣亡齒寒的關係,也是屏障蜀地的天險。一旦掌握這一險要地帶,只需一大將鎮守,就可禦敵於外。

從漢中北上溝通關中和隴右,是先民利用秦嶺河谷地形開闢的五條通道,自東向西分別爲: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和祁山道。這幾條通道,在蜀漢北伐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蜀漢北伐註定是一場必敗的戰爭 蜀漢爲什麼還要北伐 第2張

▲秦嶺古道(趙春陽:《英雄的棋局:三國軍事地理大勢》)。

漢中爭奪戰中,劉備與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張郃對峙一年有餘,之後才改變策略,從陽平關南渡沔水,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鬧得曹軍人心惶惶。

次年(219年)三月,曹操親自帶兵來救漢中。

當年煮酒論英雄的曹、劉在陣前重逢,劉備指着多年未見的老對手喊話道:“曹公雖來,無能爲也,我必有漢川矣!”之後派義子劉封出陣挑戰。

曹操一聽怒了,回罵道:“賣履舍兒,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黃鬚來,令擊之!”你這賣草鞋的別得意,等我兒子來你就倒黴了。黃鬚指的是曹操的兒子曹彰,也是曹魏的一員猛將。

漢中之戰的結果耐人尋味,曹操認爲局勢不利,從漢中撤軍,退至關中。劉備佔據漢中,並在當年七月自稱漢中王。

曹操晚年對漢中的態度一直很曖昧,他正爲蜀漢埋下一個致命陷阱。

漢中,原本是張魯的地盤。

四年前,在平定馬超、韓遂之後,曹操率軍走秦嶺古道中的陳倉道(又稱故道,由山間穀道與河谷組成,是當年韓信暗度陳倉的路線),兵臨漢中,招降張魯。

在出兵之前,曹操聽別人說,漢中容易攻破,親自到此地一看,才知秦嶺地勢險要,不禁感嘆:“他人商度,少如人意。”

曹操攻克漢中後,與劉備的益州接壤,這對冤家又成了鄰居。司馬懿與劉曄向曹操建議,不如南下攻蜀,把劉備滅了。

曹操卻說:“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他將漢中的人口和物資大量遷往關中,留下夏侯淵、張郃鎮守。

漢中的人口、物資,纔是張魯經營多年的成果,可謂漢中的“血肉”。剩下的對以中原爲根據地的曹魏而言無足輕重,不過是一塊“雞肋”罷了,食之無味,棄之惋惜。

正如曹操所言,南鄭(漢中盆地西南)堪稱“天獄”,通往漢中的“斜谷道爲五百里石穴,非用武之地”。

在崇山峻嶺的環繞下,漢中就像是一個天然的牢獄,雖然易守難攻,但蜀軍若對魏用兵,也會因秦嶺的險峻而備受妨礙,造成糧草不繼、交通阻塞。

劉備奪取漢中,曹操退守關中,表面上是蜀漢得以憑藉天險屏障與曹魏抗衡,曹魏防線大範圍收縮到長安、陳倉一帶,吃了大虧。

實際上,曹操改變戰略後,蜀漢的地理優勢已經悄然轉化爲劣勢,只能獨自承擔“守戰之力,力役參倍”的壓力。

秦嶺天險對蜀漢就像一把雙刃劍,此後諸葛亮、姜維連年北伐,進軍隴右、關中,企圖突破曹魏的防線,卻只能在秦嶺山麓南北疲於奔命。

直到蜀漢滅亡,蜀軍都未能突破曹操設下的防線。其中也不乏魏延這樣的冒險家,提出過子午谷奇謀(以一支輕兵走子午道偷襲長安,與走褒斜道的蜀漢大軍會合)的軍事計劃,惋惜未能實施。

蜀漢北伐註定是一場必敗的戰爭 蜀漢爲什麼還要北伐 第3張

漢中之戰後,蜀漢局勢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鎮守荊州的關羽孤軍北伐,不幸大意失荊州,兵敗身死。

這一變故,讓劉備與孫權撕破臉,忘記了創業理念,甚至與諸葛亮的計劃背道而馳,一時將東征放在優先地位。

章武元年(221年),在稱帝僅過三個月後,劉備棄北伐大業於不顧,幾乎舉全國之力討伐孫吳。

即便以趙雲爲代表的老同志苦勸道:“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劉備仍一意孤行,最終兵敗夷陵,鬱鬱而終,臨終託孤於丞相諸葛亮。

北伐的接力棒,傳到了諸葛亮手中。

3 益州疲弊

後主劉禪即位,諸葛亮受託輔政,此時,《隆中對》中的北伐戰略已經全亂套了。

當年他爲劉備安排得明明白白,如今荊州已失,兩路大軍北伐淪爲空談。現實更爲殘酷,夷陵之戰後,蜀軍大敗而歸,魏吳兵力強盛,劉備撒手人寰後,國內各方勢力蠢蠢欲動。

後來諸葛亮北伐,《出師表》開頭一句就說: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蜀漢北伐註定是一場必敗的戰爭 蜀漢爲什麼還要北伐 第4張

在這樣一個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蜀漢應不應該北伐?

諸葛亮的答案是,必須的。

後劉備時代的蜀漢北伐,既是因爲外患,也是出於內憂。

蜀漢政權內部,始終有三支不同的政治力量相互制約,包括:

益州集團,即益州本土士族。

東州集團,即劉焉、劉璋父子統治益州時的舊部,多爲外籍士人。

荊州集團,即隨劉備入川的文臣武將。

自劉焉入川到蜀漢滅亡,蜀地主客之爭不止,內部衝突不斷,其中的益州集團尤爲憎恨蜀漢政權,甚至在曹魏伐蜀時甘當“帶路黨”。

早在東漢末年,兵革滿道,百姓顛沛流離,南陽、三輔數萬戶流民以及各地士人紛紛涌入益州。在劉備之前割據益州的劉焉、劉璋父子,招攬大批外籍士人,並徵發外地流民爲兵,號稱“東州兵”。

劉焉入川后,曾爲樹立威信,找藉口一次就殺了益州豪強十餘人,引起當地士民怨恨。

到了劉璋統治時期,東州兵多次與當地人發生衝突,甚至引發暴.亂,本土“舊士頗有離怨”。

規模最大的一次,益州人、中郎將趙韙本來被劉璋派去安撫東州兵暴動,卻趁機聯絡益州豪門大族,向劉璋的大軍發起反攻,蜀郡、廣漢、犍爲等地郡守羣起響應。

東州兵爲了保住自身性命,才爲劉璋與益州本土的叛軍死戰,最終平息這場叛亂。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說“劉璋闇弱”,說的就是他未能解決主客矛盾。

劉備入川后,“荊、楚羣士從之如雲”,其創業團隊荊州系執掌大權,蜀漢內部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爲了緩和主客矛盾,劉備積極起用劉璋舊部和益州士人,諸葛亮和法正、劉巴等人制定《蜀科》,一統政令,整頓吏治。

劉備還納劉璋舊將吳懿的妹妹吳氏爲夫人,後來更是立她爲皇后。這位吳夫人,是個寡婦,第一任丈夫是劉焉第三子劉瑁。劉備娶吳氏爲妻,跟他與孫吳聯姻有異曲同工之妙。

劉備死後,諸葛亮深知內部三大勢力的明爭暗鬥,絲毫不遜色於外部魏蜀吳的戰爭,爲此採取了一些軟硬兼施的措施。

益州豪強的代表彭羕,爲人狂妄自大,早在劉璋據益州時就是一個不安定分子。他遭到貶謫後辱罵劉備,還想煽動馬超起兵叛亂。

馬超得知後大驚,將此事上告朝廷,於是彭羕被下獄處死。

東州集團的代表來敏,一向喜好議論朝政,在諸葛亮北伐時大肆宣傳不正當言論,造成朝廷上下人心紛亂。

諸葛亮迅速將來敏罷免,指責他誹謗朝廷,還說:“敏亂羣,過於孔文舉!”孔融當年怎麼死的?就是因爲太愛說話觸怒了曹操。

荊州集團的代表廖立,因不受重用而鬱鬱寡歡,整天責罵諸葛亮任用的官吏都是平庸之輩。

他有時連劉備和關羽都罵,說劉備徵孫吳是白白勞累將士,關羽帶兵無方,白白丟失一方土地,死後連骨頭都收不回來。

諸葛亮得知後,對荊州系的老同志一視同仁,將廖立削職爲民,貶到汶山郡耕田。廖立是諸葛亮的忠實粉絲,也不念舊仇,後來聽說孔明去世還悲痛地垂泣嘆息。

如果僅僅靠諸葛亮的人格魅力緩和內部矛盾,肯定遠遠不夠。只有在“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這一共同目標下,蜀漢才能從三大勢力衝突的內部矛盾轉移到魏蜀戰爭的外部矛盾。

我們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山頭主義。

正是處於危急存亡之秋,內外交困之下,蜀漢才更要以攻爲守。

4 國力懸殊

諸葛亮爲北伐做了充分準備。他重視發展生產,主張“務農殖穀,閉關息民”,實行鹽鐵官營,大力發展蜀錦貿易。

三國時期,無論戰況如何緊急,蜀錦一直遠銷魏、吳兩國,成爲蜀漢貿易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貢獻了大量GDP和軍費。孔明自己說:“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至今,四川省境內還有不少諸葛亮執政時進行農業生產的遺址,如成都市西北的九里長堤“諸葛堤”,相傳就是孔明爲防洪所修。

爲維持邊疆穩定,諸葛亮採用馬謖“攻心爲上,攻城爲下”的策略平定南中,安撫夷越,讓蜀軍北進中原時無後顧之憂。

吳人張儼在《述佐篇》中稱讚道: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有飲馬河、洛之志。

可是,無論諸葛亮如何鞏固內部、積聚力量,蜀漢與曹魏的國力對比相差依舊懸殊。

蜀漢北伐註定是一場必敗的戰爭 蜀漢爲什麼還要北伐 第5張

蜀漢是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佔據西南一隅,僅有一州之地。

據有關數據統計,後主劉禪統治末期,蜀漢的官方登記戶口共有28萬戶,人口94萬,大軍卻有10萬,官吏則是4萬。大概九個人就要養一個兵,七戶人就要養一個官。

蜀漢人民表示,壓力山大。

相比之下,魏國在三國中勢力最大,疆域最廣,統轄有豫、兗、青、徐、涼、雍、冀、幽、並等九州,其中涼州還兼管西域的廣大地區(今甘肅西部、新疆一帶),在籍人口總共約爲440萬。

蜀漢北伐既可以擴大疆土,也可搶奪人口。此二者,都是蜀漢迫切需要的財富。

蜀漢掠奪人口的事例可不少。甚至小說《三國演義》中渲染得感人至深的攜民渡江,其實也有劉備捨不得那10萬人口落入敵手,才勸說老百姓一塊兒逃跑的嫌疑。

曹操更狠,派兵追殺到當陽,寧可錯殺一千,也不願他們被劉備奪去。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出兵奪取漢中,爲推行隆中對“西和諸戎”的策略,派人招撫武都氐民。

曹操擔心氐民爲劉備所用,命雍州刺史張既以武力強行遷徙隴右的氐民5萬餘戶到京兆、扶風一帶,又命武都太守楊阜遷徙氐、漢各族百姓萬餘戶到長安以西地區。

等到劉備大軍入境,發現當地的氐、漢民戶差不多都已被曹操遷走。

諸葛亮北伐時,一有機會也會搶奪人口回國。蜀漢建興六年(228年),蜀軍出兵北伐,在西城(今甘肅天水西南)爲魏軍所敗,諸葛亮“拔西縣民千餘家,還於漢中”。

後來姜維北伐,也還是相同的套路。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維擊破魏將徐質後,“拔河關(今青海尖扎縣南)、狄道(今甘肅臨洮)、臨洮(今甘肅岷縣)三縣民還”,安置於“綿竹及繁”(綿竹及繁縣在今四川西北)。

蜀漢不僅存在人口危機,還逐漸暴露人才奇缺的問題。

三國鼎立之勢形成後,東漢末年南來北往的人才流動已斷絕,蜀漢偏居一隅,人口少,地理環境閉塞,自然會出現“小國賢才少”、“蜀兵輕銳,良將少”的局面。

前、後《出師表》相傳寫作時間僅隔一年多,從中可以感受到諸葛亮對蜀漢人才凋零的憂慮。他在《後出師表》中心痛地寫下這句: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羣、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

短短一年間,趙雲等七十餘名老將先後去世,蜀軍後繼乏人。民間有一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不無道理。

爲此,《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爲諸葛亮堅持北伐,還有一個原因是“又自以爲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

以諸葛亮的才智,他當然瞭解蜀漢國力有限,不過是以弱示強,也瞭解其繼任者蔣琬、費禕(yī)等人都不如自己,難以接過進軍中原、對抗大國的大任。

諸葛亮等不起,蜀漢更等不起,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諸葛亮執政後,五次北伐曹魏,屬防守性的僅一次,其餘全爲主動進攻。

他爲北伐耗盡了最後的生命,直至病逝於五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漢北伐註定是一場必敗的戰爭 蜀漢爲什麼還要北伐 第6張

5 姜維北伐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錯用馬謖釀成街亭之敗,甚至上演“揮淚斬馬謖”的悲劇。

在馬謖之後,諸葛亮有意培養新的將帥人才,而這一人選就是姜維。

姜維是天水冀城人,本仕宦於魏,因其父戰死沙場,立有軍功,年少的姜維被天水太守馬遵提拔爲中郎,參與本郡軍事。

諸葛亮北伐時,馬遵懷疑姜維有異心,把這個前途光明的青年才俊愣是給逼到了蜀國。諸葛亮對姜維頗爲器重,將其帶在身邊,隨軍北伐。

姜維時年27歲,與諸葛亮出山時年紀相仿,也有着相似的孤苦童年。他成爲諸葛亮軍事上的繼承者,在孔明逝世後接過北伐大旗,執掌蜀漢前線戰事近三十年。

無論是當時以蜀國益州集團爲首的投降派,還是後世史家,大多強烈譴責姜維北伐,甚至認爲他窮兵黷武,終致“國被覆滅之禍”。

姜維九伐中原,是蜀漢北伐的最後一搏,其中主動伐魏多達十一次,取得大勝一次,小勝三次,相拒不克五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238年,姜維西取隴右,“與魏將相拒南安”;

244年,姜維部將王平襲擊魏大將軍曹爽,曹爽“爭險苦戰,失亡甚衆”;

248年,姜維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於洮西;

249年,姜維遣廖化進取洮城,“不克而還”;

250年,姜維誘以羌胡爲羽翼,與郭淮大戰於洮西,“不克而還”;

254年,姜維親率數萬蜀軍大舉伐魏,“糧盡退還”;

255年,姜維大破魏將徐質,“撥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

256年,姜維出狄道,魏將陳泰帶兵解圍;

257年,姜維與魏將鄧艾大戰於段谷,因蜀將胡濟援軍不至,被鄧艾所破,蜀軍“死傷甚衆”;

258年,姜維乘魏將諸葛誕反於淮南,出兵響應;

261年,姜維“與鄧艾相拒,兵敗,還住沓中”。

十一次北伐,姜維率領蜀漢將士鍥而不捨,將諸葛亮五次北伐時沿秦嶺西縣和子午谷一線的戰線,推進到了西縣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線,總的戰績勝多敗少,傷亡人數也都是魏多於蜀。

姜維從未愧對諸葛亮的知遇之恩,從未愧對蜀漢。他一生廉潔奉公,沒有搜刮宅舍錢財,也從不好聲樂之娛,平時的工資只用於日常的衣食住行,“清素儉約,自一時之儀表”。

他爲減輕蜀漢人民的負擔,身體力行,給北伐省下軍費,還大規模開闢屯田,供養前線將士。

直到蜀漢滅亡時,國庫裏尚有“米四十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一味抨擊姜維北伐造成蜀漢兵疲民困,實在有失公允。

有人說,建立一個國家靠的不是夢想,它最終總要訴諸血和鐵。

如果沒有北伐,蜀漢與歷代諸多四川割據政權一樣,懷着僥倖的盆地心態,偏安一隅,不思進取,未必能堅持到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的那一天。

蜀漢北伐註定是一場必敗的戰爭 蜀漢爲什麼還要北伐 第7張

那些批判姜維的人,爲蜀漢做了什麼?

姜維北伐時,光祿大夫譙周作《仇國論》,宣傳反戰言論,認爲姜維之舉不識時務,“極武黷徵”,“民疲勞而騷擾之兆生,上慢下侮,則瓦解之形起”。

譙周是蜀地大儒,巴西西充人,典型的益州集團代表。他和蜀郡成都人杜瓊、巴西閬中人周舒等清一色的益州士人,堅決地反對北伐,四處散佈蜀漢必亡的言論。

益州士族自從劉焉父子入川后,就被迫靠邊站,先後受制於東州集團和荊州集團,仕途上只能聽從外地人調遣,心中早已不滿。

曹魏實行的九品中正制,是以當地士族爲主導的選官制度,自然更適合益州集團的階級利益。

益州集團,成了蜀漢的“帶路黨”。

文化人搞事情就是高明,譙周等人編造讖語,用劉備和劉禪的名字大做文章。

先帝叫什麼名字?備嘛,意思是足夠了。

劉禪的“禪”又是什麼意思?不就是讓出去嘛。

蜀漢憑什麼和曹魏鬥,還是早早投降吧。

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率軍突襲成都。劉禪原本還想逃亡東吳,譙周卻力排衆議,勸他向曹魏投降。

譙周對劉禪說,到了吳國咱也只能稱臣,既然稱臣不如就挑個大國,魏國遲早會吞併吳國,投降魏國肯定比逃奔吳國明智。

劉禪聽罷,放棄抵抗,開城投降,蜀漢滅亡。

蜀漢北伐註定是一場必敗的戰爭 蜀漢爲什麼還要北伐 第8張

蜀漢亡國後,堅持北伐的姜維不甘失敗,企圖詐降曹魏,策反鍾會,惋惜計謀未成被殺。

史書載,姜維死後“見剖,膽如斗大”。

北伐之夢,就此消逝在巴山蜀水之間,徒留一曲英雄悲歌。

參考文獻:

[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6年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嶽麓書社2009年版

何茲全:《三國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饒勝文:《佈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版

路遇,滕澤之:《中國人口通史》,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易中天:《三國紀》,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

葉哲明:《重評蜀漢姜維北伐》,蘭州大學學報1987年01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