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俗話說士農工商 古代商人的地位爲什麼排在最後

俗話說士農工商 古代商人的地位爲什麼排在最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商人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士農工商的起源:爲何商人會排在最後,爲何商人地位最低?

士農工商,這四個字可以說是概括了整個封建王朝大部分人民的分類。

但是爲什麼偏偏是這麼分類呢,爲什麼古代人看不起商人呢?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這四個字的起源與後續古代人們對它的理解和含義。

“士農工商,民之國石也”。這句話最早出自與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管仲之口。

俗話說士農工商 古代商人的地位爲什麼排在最後

管仲打小就是齊國人,他是商賈出身。

爲什麼商賈出身的齊國宰相管仲會不顧及自己的出身而說出這樣的話呢?

其實,管仲所處的那個時代人們對於商人這個職業是沒有帶有歧視性的眼光的。

管仲說的士農工商這四種分類其實是,士兵、農民、工匠、商人。他把當時齊國人分成了這四個大類,在齊國國都按照這四種職業分類人羣,把相同職業的人羣聚集到一起,爲了更好的管理。

管仲並沒有歧視這四類其中任何一類,因爲當時齊國商業極其發達,管仲也就算歧視也歧視不來。

齊國的土地位於現在的山東一部分和河北一部分,它在當時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臨海。

在海邊可以做什麼?可以煮海鹽啊,齊國可以不斷地製造當時人們的必需品,鹽,來進行貿易,交換他們齊國所需要的物資。

就這一個舉動,就成了齊國位列春秋五霸之一的主要原因。

試想下,管仲怎麼可能去歧視商人呢?

現在人們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含義就是按照階級來排序和分類,認爲所有古代人都是歧視商人的。

其實沒有。

至少春秋戰國時期沒有。

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就是依靠着商人呂不韋的奇貨可居,才能坐穩他秦國的君主之位。

再往前看,商鞅變法中的商鞅,也是商人的後裔。

他也叫衛鞅,是當時的衛國人。衛國的首都就是朝歌,上古時期商朝的都城,後來周武王伐紂成功之後,又任命紂王之子武庚繼續統領朝歌子民。

再後來武庚發動叛亂被滅,周武王這才讓平叛有功的弟弟康叔公在此建立衛國,成了第一任衛國國君。

當時整個衛國的子民都是商朝朝歌人,商朝最多的,就是商人。

從商朝到周再到春秋戰國時期,中間八百多年的時間裏,商人的沒有受到過任何歧視,相反,有的時候商人還會受到普通民衆的好感。

是商人,在那個交通極度不便的年代給他們帶來了在本地根本就沒法購買的貨物,是商人,在那個天災發生的年代給他們帶來了救命的糧食,雖然說一定程度上商人有嫌疑是物以稀爲貴,甚至是炒高糧食價格。

但是不可否認,如果沒有商人的話,受災的普通老百姓大部分都會餓死,哪還有命去嫌糧食的貴賤呢?

但是,爲什麼商人到後來就變成了賤籍的代名詞了呢?

這得從漢武帝那會說起。

俗話說士農工商 古代商人的地位爲什麼排在最後 第2張

衆所周知,漢武帝在位時期,採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他把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綻放光芒地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縱橫家、雜家以及陰陽家等這些學說通通都給放棄了。

從而大肆宣傳儒家公羊派的思想大一統學說。

這在當時是有好處的,對於整個王朝的穩定來說還是有巨大貢獻的。

這個思想大一統代表着什麼含義?

大概意思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整個大漢天下是我劉徹的天下,天下的子民是我大漢王朝的子民,不是諸侯國的子民。

這個思想從側面可以慢慢瓦解和消除當時的諸侯國給民衆帶來的思想上的洗腦。

漢武帝可以利用這一點把諸侯國的影響降到最低,從而徹底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把分封制的亂象徹底抹除,讓整個大漢子民從根本上只認他這個皇帝,而不是還要去認個諸侯國主。

但是這個制度在後期被有心人玩壞了。

獨尊儒術的結果就是擡高了所有讀書人,而那個時候的讀書人則全部變成了以儒生自居,再加上當時選官的察舉制,就這樣把官員和儒生甚至是讀書人徹底地綁在了一起。

他們認爲,做官就要讀書,做官就要儒生出身才行,這樣就無限地拔高了讀書人的地位,這也就有了後來流傳千古的一句詩詞:“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但是,很噁心的是,當時的官僚們爲了鞏固自身的地位,很險惡地把管仲的那句士農工商給搬了出來,並且把其中代表士兵的士解釋成了士卿的士。

這樣,士農工商就開始了階級分類,士就是這裏面地位最高的存在。

可是,爲什麼那些士卿、士大夫甚至是後期的士紳要要把後面的三種分類這麼一直延續下去呢?

這當然不是想當然,照着抄人家管仲的作業就行的。

農、工、商三種分類的排序含義大着呢。

農,是農耕文明特有的職業,他們依靠耕種土地來獲取食物,世代流傳。

農在這裏有兩個特點。

第一、農民的根在於土地,土地是不可移動的財產。

這也就證明了,農民想要安穩地獲取食物,就必須依靠不動的土地,而土地不可移動,農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不能移動了,不移動、不流通就代表着那些官員們管理的難度就要降低很多,他們認爲農民是最好管理的職業。

只要吃飽穿暖,就能在當地紮根,世代繁衍下去,也不會到處流竄、溜達。爲禍一方的機率也會大大降低,有便於一個王朝的統治。

第二、民以食爲天。

在古代,不僅僅是民以食爲天,很多時候,農民種出來的糧食是可以直接當做稅費去繳納的,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最主要的就是稅收,沒了這些穩定的稅收,那麼這個國家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所以封建王朝的管理者們就把農民看成了重中之重,纔會把農民擡到了第二,僅次於士的地位。

工,泛指工匠。工匠是把一種或者多種原材料經過加工變換成成品用具以供人們使用的職業。

比如:鐵匠,可以用鐵礦石打造成鐵製農具和兵器甲冑。

石匠,可以雕刻石碑。木匠、瓦匠可以建造房屋,裁縫可以製衣等。

他們的流通性要大於農民,甚至有時候出名的工匠還會滿世界亂跑,因爲出名之後有需要的人就多了,找他們做工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還有,工匠做出來的物品有很多都不屬於必需品(衣帽鞋除外)。

所以,工匠從重要程度來看還是要低於農民的,在古代,沒吃的就一定會餓死,相反,沒房子住沒衣穿有可能會凍死,但就是這個一定和可能,讓古人認爲,工匠沒有農民重要。

再加上流通性比較大,不太好管理,所以工匠被排在農民之後。

商人,泛指通過貨物交易與貿易賺取差價從中獲得利潤的職業。

那麼在古代,爲什麼會被人列爲四大分類之末呢?

有兩層原因。

第一、古代商人善於操弄人心。

這不是危言聳聽。

戰國時期的呂不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在趙國認識了秦國留在那的質子異人,通過一番交流之後不僅鼓動了異人回國的決心,同時在兩人逃回秦國之後還鼓動了秦國國君把他立爲了儲君。

這就是呂不韋奇貨可居的由來。

俗話說士農工商 古代商人的地位爲什麼排在最後 第3張

他充分地利用了人性,把一個在當時可有可無的質子生生地拔高到了儲君的地位,甚至到最後還成了國君。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間接地成就了秦始皇,因爲如果沒有他,秦始皇嬴政也不可能一開始就能繼承異人的王位,也不可能有這麼高的起點,更加不會那麼容易地用武力去滅掉六國,一統天下。

商人可以用利益去誘惑人們,趨勢人們直接或者間接地爲他去創造財富甚至是他想要的一切。

這就是誘之以利。

所以,呂不韋的事蹟給了後來的那些王朝的管理層們一個警示,那就是商人地位不能拔高,必須壓制下去,他們感覺到了商人的可怕。

他們覺得商人就是蠱惑人心,操弄人心的存在,認爲這種事情一旦在王朝之中傳開,那麼就會對他們的統治地位造成極大的隱患。

有時候,他們覺得一個商人擁有了鉅額財富之後,甚至可以去動搖一個國家。

這就叫做富可敵國。

第二、自古財帛動人心。

在封建社會,管理層們就包含了皇帝所在的皇族和官員們所在的士大夫階級。

他們是一個王朝最高的那一層統治者。

他們手中掌握權力,他們想要過那種高高在上的生活。

但是擁有權力卻並不代表可以直接創造財富。

於是他們就盯上了商人們。

他們認爲,商人可以以低價購買商品,轉而以相對的高價賣給另外一個人,從中賺取一定的利潤,這個利潤就是他們想要的財富。

管理層們不懂爲商之道,但是他們認爲他們不需要懂,只要操控好商人就行。

所以,他們把商人列爲最低等的職業,把商人打入了社會的底層之一,讓那些商人們不得不因爲沒有保護而選擇投靠到他們門下。

這,就叫做官商勾結。

古代的官商勾結並不是在同等地位的,古代的官可以全方位碾壓商人,他們只需要商人去賺取更多的利潤上交給他們作爲他們優質生活的基礎就行,至於商人的地位和死活這都不在他們考慮範圍之內。

同時他們爲了這種生活不被打斷而刻意去貶低、斥責、打壓商人的社會地位。

他們不僅曲解了管仲“士農工商”的意思,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利用商人,奴役商人。

而且,古代的商人或者鉅富,無一例外背後都有官場的背景存在,因爲就他們商人的身份根本就保護不了他們的財產,在官員們面前這就是個待宰的活豬,什麼時候缺錢了宰一刀便是。

商人做到一定大的程度想要不引起注意很難很難,古代人犯紅眼病的多得是,假如你賺到錢了,人說不定轉手就給你舉報了,而舉報帶來的後果要麼就是你攜整個家產入到官員門下,要麼就是等着被抄家滅族。

甚至有很多時候那些混得好的商人其實就是官員們本家的人或者是奴僕,他們就是一個在外經營的掌櫃,真正掌舵的人就是背後的官員。

而那些商人們在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之後,其中很多都不惜全部身家也要在家裏培養一個讀書人出來,就是希望自家的人有朝一日能夠成爲官員,反過來去保護自己的家族。

這也使得古代很多商人不惜斥巨資也要獲得一個官身身份的原因,這裏面的血淚只有他們自己知曉。

清代的李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俗話說士農工商 古代商人的地位爲什麼排在最後 第4張

在《李衛當官》和《雍正王朝》播出之後,人們印象中的那個李衛就是一個乞丐或者混混出身。

其實歷史上的李衛並不是乞丐或者混混,他出身於一個富人之家。

他是從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由家裏捐錢捐了一個員外郎,也就是候補官員。

當時捐了足足有一萬兩白銀,摺合成米價,按照現在的購買力來看,這一萬兩白銀在六百萬到一千萬之間。

在清代康熙年間,是可以用錢來捐官的,這確實是公然買官賣官無疑了,在當時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呢,這是給了商人一個機會,一個魚躍龍門的機會。

李衛就是其中很幸運的一員。

到了雍正時期,李衛先是被雍正看中當了個雲南鹽驛道,從這裏一步一步開始在短短地七年時間就成了直隸總督,封疆大吏。

這其中,雍正就看中了李衛的出身,認爲李衛就是他最需要的那種人。

原因有二。

第一、李衛是商賈出身。

李衛對於經營之道特別擅長,雍正就是看中了這一點才把他放到了雲南鹽驛道這個位置上面,這個位置主要的職責就是管鹽。

古代的鹽和糧食一樣,是一個國家所有人民的必需品,人不能一天不吃飯不吃鹽。

同理,鹽代表着財富。經營鹽,可以讓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迅速壯大起來。

這種財富,被歷朝歷代的皇帝們收爲了囊中之物。

他們把鹽列爲官營,嚴格控制着產銷。

他們一邊用鹽來穩定天下萬民,一邊從中賺取鉅額的利潤。

李衛就是用商人的眼光和手段爲那個最需要錢的雍正賺取了鉅額的財富。

雲南鹽驛道、布政使、兩浙鹽政使這都是李衛曾經待過的職位,個個都跟錢有關。

第二、還是因爲李衛的出身。

俗話說士農工商 古代商人的地位爲什麼排在最後 第5張

雍正本就就是以一個孤臣的身份登基稱帝的,他最恨的也是底下的臣子結黨營私。

而李衛的身份就很好地讓他也成爲了一個孤臣。

李衛是商賈出身,家族裏無時不刻地都在受到官僚階級的打壓。

他對那些欺壓他們家族的官員們沒有任何好感。

所以在他上任之後,一邊利用自己商人的身份爲雍正賺取財富,一邊又不遺餘力地打壓任何敢於貪腐、欺壓商人的官員們,甚至一度到了仇視所有官員的存在。

這,也是最多疑的雍正對他讚賞有加的原因,因爲他最需要的就是這種孤臣和能臣。

李衛的成功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爲雍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商人從漢朝開始到清代爲止,一直都沒有被世俗所正視。

官員們利用、役使商人來爲他們獲取財富,來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他們說商人不事生產,是屬於投機人物,是奸猾狡詐的表現。

百姓們信以爲真,也處處地歧視商人。

直到整個社會、整個王朝都把商人排在了最低等的行列。

這,就是古代“士、農、工、商”的發展和由來。

我是小編,期待您的關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