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異姓封王那麼難 歷史上又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古代異姓封王那麼難 歷史上又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封王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異姓封王”條件極爲苛刻,那些成功案例是怎麼辦到的?

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的確,在秦始皇發明“皇帝”之前,“王”是一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秦始皇以後“王”就變成了皇帝冊封別人的最高爵位。然而,縱觀歷史,封王是皇族子弟纔有的特權,異姓封王的條件極爲苛刻。

異姓封王之所以難上加難,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他在楚漢爭霸獲勝之後,最終選擇了延續秦始皇的皇帝制度,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分封異姓王的皇帝,他一共分封了齊王(楚王)韓信、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來換成盧綰)、長沙王吳芮、韓王信等八個人爲異姓王。

後來發現這些異姓王威脅中央政權,就先後除掉了七個,然後換上自家的同姓王。劉邦是冊封異姓王的第一人,同時也是明文禁止異姓封王的第一人,這便是著名的白馬之盟——出自《史記.呂太后本紀》中“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可以說從劉邦之後,異姓封王的難度直接上了天,但是後世還是出現了許多異姓王,他們都是如何做到的,具備哪些條件呢?

古代異姓封王那麼難 歷史上又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前256年—前195年)

第一,權臣或外戚。皇帝年幼或失權成爲傀儡的時候,真正掌握國家大權的往往是權臣(這裏的權臣指的是非皇族的,像宇文護、多爾袞這樣的皇族權臣不包括在內)、外戚,當然有的人既是權臣又是外戚。這些人是事實上的皇帝,封自己或者家裏人當個王很簡單,有的人封王是篡位稱帝的準備工作。例如,劉邦死後,他老婆呂后臨朝稱制長達十六年,她視白馬之盟爲空文,封了自己孃家呂姓親戚一大堆當王——呂王呂臺、樑王呂產、趙王呂祿、燕王呂通;東漢末年的魏王曹操、曹丕,晉王司馬昭、司馬炎;東晉末年的楚王桓玄、宋王劉裕;南朝梁末年的陳王陳霸先;北周末年的隋王楊堅等等。

第二,割據一方的軍閥。王朝末期,戰亂不止,很容易出現擁兵割據一方的軍閥。這些人完全不受朝廷的控制,掌握着自己割據地的全部軍政財大權。膽子大,條件成熟的軍閥甚至直接稱帝,但大多數人都是退而求其次,要麼自立爲王,要麼裝裝樣子求封爲王,或者先稱王,之後再稱帝。這一類比較著名的有東漢末年的漢中王劉備、吳王孫權;隋朝末年的唐王李淵、鄭王王世充;唐代末年的樑王朱溫、岐王李茂貞、晉王李克用、越王錢鏐、臨清王羅弘信、太原王王處直等等。

第三,亡國皇帝。自古篡位者,即使明目張膽到了極限,也會裝裝樣子、走走形式地去安置一下前朝皇帝。其中,降格成王就是一種方式。舊朝皇帝降格成王,篡位者升格爲成皇帝,那這個降格而來的王相對於新朝就成了異姓王。這一類異姓王身份過於尷尬,幾乎都沒落什麼好下場,數量也不多。有三國時期魏國的末代皇帝曹奐,被篡位者司馬炎降格爲陳留王;東晉末年原晉帝司馬德宗,被篡位者桓玄降格爲平固王、其弟司馬德文被篡位者劉裕降格爲零陵王;南朝宋的末代皇帝劉淮,被篡位者蕭道成降格爲汝陰王;南朝梁的末代皇帝蕭方智,被篡位者陳霸先降格爲江陰王,後周末代皇帝柴宗訓,被篡位者趙匡胤降格爲鄭王等等。

第四,附屬國(包括遊牧部落)君主。這些人受封爲異姓王比較順理成章,因爲嚴格意義上講,這些人在地位上甚至和中原王朝的皇帝是平等的,只不過,一方面是實力不如中原王朝,不敢直接硬懟,只得自降身份,接受封王表示臣服;另一方面是文化差異,遊牧帝國的首領稱號原本就五花八門,他們甚至對中原王朝的帝號與王號的差別沒有明確的概念,不做深入計較。例如,西漢初年的南越王趙佗、東甌王姒搖,清代的科爾沁郡王等等。

第五,功臣。他們是異姓封王的主力軍,能佔到異姓王總數的一半以上。不過功臣封王也可以分爲兩大類,第一類是死後追封,第二類是活着受封。很明顯,第二類的難度要明顯大於第一類。

死後追封功臣既可以表現皇帝的寬厚,安撫人心,又因爲受封人已經去世,且王爵不能世襲,國家不用付出什麼實質性的代價,一舉兩得。因此,死後追封的異姓王的人數量極多。光宋代就有譙王郭守文、河南王慕容延釗、威武王石守信、渤海王高懷德、琅琊王王審琦、韓王趙普(追封)、濟陽王曹彬、舒王王安石、鄂忠武王岳飛、鄜王劉光世、蘄忠武王韓世忠、循王張俊、申王秦檜、涪王吳玠、信王吳璘等多達十幾個。

異姓封王難度最高應當是功臣活着受封,王爵作爲最高的爵位,要想憑着功勞受封,一般是需要取得極大的軍功才行。不過,歷朝歷代封王的功勞是不一樣的,因此難度也有所差異。

古代異姓封王那麼難 歷史上又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第2張

韓世忠(1090年1月26日-1151年9月15日)

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權臣、外戚、軍閥,壓根就沒有異姓功臣被封王。

唐代軍事活動較多,文臣武將有很多立軍功的機會,而且唐代對於王爵也並不吝嗇,再加上後期藩鎮割據時間很長,可以說,唐代應當是活着異姓封王人數最多的朝代(沒有之一)。有吳王杜伏威、燕王羅藝、漢陽郡王張柬之、扶陽郡王桓彥範、博陵郡王崔玄暐、南陽郡王袁恕己、平陽郡王敬暉、東平郡王安祿山、西平郡王哥舒翰、汾陽郡王郭子儀、雁門郡王郭銳、武威郡王郭昕、定襄郡王郭英乂、大寧王僕固懷恩、臨淮王李光弼、西平王李晟、武威郡王李懷仙、晉昌王辛京杲、高平王薛嵩、 南平王李希烈、通義王朱滔、雁門郡王田承嗣、張掖王段秀實、昌化王白孝德、常山王王景崇、潁川王陳敬瑄、琅邪王王重榮、鉅鹿王時溥等等。

北宋封王的功勳是收復被遼國佔領的幽雲十六州,終宋一朝只有宋徽宗時期的宦官童貫做到了,他奉行“聯金滅遼”,北上伐遼的時候卻令人二十萬軍隊全軍覆沒,不得已花了一百萬貫錢將燕雲之地從金國人手裏贖了回來,被宋徽宗封爲廣陽郡王,然而卻就此埋下了靖康之恥的禍根。

明代活着封王的主要有忠勇王金忠、寧夏王李成棟、延平武王鄭成功、延平文王鄭經、延平王鄭克塽、晉王李定國、秦王孫可望、蜀忠王劉文秀、延安王艾能奇、鞏昌王白文選、慶陽王馮雙禮、漢陽王馬進忠、黔陽王皮熊、真定王鄭鴻逵、漢中王吳三桂、興化王洪承疇等等,但除了蒙古貴族出身的金忠以外,其餘異姓王均是在明代滅亡之後,處於四面楚歌的南明皇帝不得已才冊封的。

清代活着受封的異姓王則比較典型,都是在清兵入關之後,充當馬前卒的,有定南武壯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敬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義王孫可望等等,幾乎每一個人都是臭名昭著。

古代異姓封王那麼難 歷史上又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第3張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

在中國古代,“家天下”的觀念深入每個人的骨髓,統治者最希望的就是“化國爲家”,讓自家的子孫世世代代統治着國家,而異姓封王就意味着要與外人共享國家,這是統治者最不願看到的。所以,歷朝歷代都在想盡各種方法提高封王的難度,或者是削弱異姓王的權力。

而真正名副其實的異姓王往往是篡位者,這也就是爲何異姓王往往集中在王朝的建立初期和滅亡的末期的根本原因。國家是他們的私產,要想盡辦法爭奪、保護,只不過這些過程有太多苦難,連累了廣大的黎民百姓。

參考文獻:《說文解字》《史記.呂太后本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