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科舉高中狀元之後 狀元能夠當做大的官職

古代科舉高中狀元之後 狀元能夠當做大的官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過去,光靠吹噓是不夠的,現在想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快樂馬蹄疾,一日見長安花。孟郊興高采烈、自鳴得意、馳騁京城、賞名花時,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很多人都不瞭解狀元多大的官,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古代科舉高中狀元之後 狀元能夠當做大的官職

其實也不怪他這麼興奮,要知道,在古人的眼裏人生一共有四大喜事。這四大喜也就是: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孟郊正好碰上了最後一大喜,又是46歲的年紀了,不開心就怪了。事實上從隋唐實行科舉制度以來,它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一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年)廢除。

至少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儒客文人都將科舉作爲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勵多少學子懸樑刺股。而在科舉考試中名列第一者便稱之爲元,鄉試第一解元,會試第一會元。殿試第一那便是狀元,金榜題名會有很多個,狀元一次卻只有一個。

古代科舉高中狀元之後 狀元能夠當做大的官職 第2張

根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這1283年中,科考的榜數爲745榜,有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狀元,卻只有592名(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武狀元也纔是777人。

可想狀元有多稀少,這不光是讀書人的畢生追求,在百姓心中也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那麼古代的狀元官到底有多大?考得好真的就混得好嗎?一般來說作爲全國萬千學子中挑出的一位,狀元郎自然是有不同於其他進士的待遇,他們一旦得了第一便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

或是翰林院修撰,或是著作郎、祕書郎,又或掌修國史、天子侍講。有這樣一個好名次,確實給他們助力不小,且不少狀元郎多出身名門望族從小接受了優秀的教育培養,單論父輩打下的基礎,他們登上顯赫高位都是早晚的事。比如說唐代,姓名可考者147人,事蹟可考者29人。裏頭就有五位宰相、八位尚書一級的官員(含次官)。

再說清代,官位累至一品尚書層次的達二十人之多,不過歷代狀元中也不乏平庸之輩。唐代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狀元盧文煥,一生窮苦至極,連頓酒都喝不起。還有許多狀元了無政績,更有甚者投降叛軍,比如說投降金兵的北宋狀元莫儔。狀元裏還有一個歷史奇觀,他們以文得名,在文學藝術上有較高成就者卻寥寥無幾。

古代科舉高中狀元之後 狀元能夠當做大的官職 第3張

在文學上較爲人知的狀元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楊慎,清代的翁同龢等。反之,大家又很難高中狀元,比如說蘇軾等八大家、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無一人摘取狀元桂冠。這一獨特的歷史文化現象,頗令人稱奇,大概是因爲狀元們高中之後。潛心仕途,追逐富貴得失、政績,已經無心無力對文學藝術加以執着探索了吧。

古代科舉高中狀元之後 狀元能夠當做大的官職 第4張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狀元是憑着真才實學考上的,卻還有一小部分狀元郎,徒有虛名。因爲狀元大多是欽點的,有時候不光要看才學,還要看皇帝的學識水平和愛好。不少皇帝錄取狀元那是憑愛好和心情,沒有一個客觀標準去衡量,或以貌、名取人。比如說清代康熙一朝的狀元戴有祺,他本來是第一名,但康熙喜歡他的書法於是搖身一變成了第一。

古代科舉高中狀元之後 狀元能夠當做大的官職 第5張

再者,科場作弊現象司空見慣,可見狀元的錄取並非秉公取才。整體來說,考試未必能把一個人的學識水平測驗出來,詩、八股文寫得好,未必就會做官。狀元這個名號可以給予他們一定的優先權,也可以先一步帶來輝煌,但是否混得好還是要看他們個人的能力。能力不足或性格不適合官場,即使有狀元郎這個名號,也難以出人頭地。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