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西漢和東漢環境類似,國力相仿 兩朝皇帝壽命爲何差異頗大

西漢和東漢環境類似,國力相仿 兩朝皇帝壽命爲何差異頗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東漢皇帝壽命短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鄗縣(今河北柏鄉縣固城店鎮)即位稱帝,光復漢室,史稱東漢,這是繼西漢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東漢傳八世十四帝,歷時195年,與西漢合稱漢朝。兩漢時間相近,環境類似,國力相仿,兩朝皇帝的壽命卻差異頗大,令人費解。

東漢皇帝的平均壽命只有26.71歲,相較之下,西漢皇帝的平均壽命達到37.75歲。兩者相差近12年。十二位西漢皇帝中,有兩人60歲以上,五人在40-49歲之間,昌邑王劉賀34歲,三人年齡在20-29歲之間,僅漢平帝劉衎低於20歲。

西漢和東漢環境類似,國力相仿 兩朝皇帝壽命爲何差異頗大

圖1 東漢版圖

在東漢皇帝中,除嬰帝劉懿外,生卒可考的有十三人。劉秀終年63歲,年齡最高,其次是劉協的53歲,劉莊47歲排名第三,4人在30到39歲之間,2人在20到29歲之間,4人在20歲以下。在大一統王朝中,東漢皇帝的壽命是最短的。

從宏觀上看,西漢初期,全國人口僅有1300萬。經過“文景之治”,人口數量逐漸增加。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人口突破3600萬,不過,武帝后期加重了兵役和徭役的負擔,導致國內“戶口減半”。宣帝末年(公元前49年),人口恢復到5000萬。

東漢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人口數量僅爲2100萬。在順帝永和三年(138年),人口再次恢復到5386萬。此後,災害和戰亂不止,人口總數略有下降,始終在4900萬附近徘徊。到東漢後期,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人口攀升到5648萬。受災害、戰爭和醫療條件的侷限,漢朝人口的平均壽命僅有29歲。即便如此,東漢皇帝的平均壽命仍低於當時的平均值。

西漢和東漢環境類似,國力相仿 兩朝皇帝壽命爲何差異頗大 第2張

圖2 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

在十四任東漢皇帝中,從死亡原因看,有九人正常死亡,佔64.29%,三人幼年夭折,佔21.43%,二人非正常死亡,佔14.28%。從年齡層次看,40歲以上的三人,佔23.77%,20-39歲的六人,佔46.15%,20歲以下4人,佔30.78%。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東漢皇帝夭折和非正常死亡率超過了三分之一。作爲封建統治的核心,皇帝過早去世,意味着政治格局的不斷調整,分散了統治階級治國理政的注意力,不利於國家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圖3 劉肇(79年―105年2月3日),即漢和帝,東漢第四位皇帝

此外,東漢幼年皇帝的比例接近總數的三分之一。第四任皇帝漢和帝劉肇十歲即位,此後歷代的皇帝均爲幼年即位,平均即位年齡9.5歲,平均年齡24歲。最小的殤帝劉隆即位時剛過百日,在位220天悄然離世,是歷史上壽命最短的皇帝。最長的是桓帝劉志,時年不過十四歲。

東漢皇帝短壽早夭的現象,在當時已經受到有識之士的關注。東漢末年哲學家仲長統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自己的著作《昌書》中,對其中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可惜原書失傳。不過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引述了仲長統的論述。

仲長統認爲“晝則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則房室輸其血氣。”“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氣,或疾病而構精,精氣薄惡,血脈不充。”這話是說帝王將相飽食甘肥,沉迷享樂,造成身體羸弱,其子女尚未成年,早已生兒育女。後代再次重複父輩的荒淫放縱。先天不足,加上後天養護不及,勢必體弱多病。自身不正當的日常作息和生活習慣,成爲皇帝早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漢和東漢環境類似,國力相仿 兩朝皇帝壽命爲何差異頗大 第3張

圖4 漢代的貴族生活

醫生承擔着救死扶傷的重任,東漢的醫療體系分爲中央、專門和地方三級。中央以太醫院爲主,爲皇族和高級官員服務。設“太醫令一人,六百石”,“掌諸醫”,共有312人。在必要時,還可召集社會醫療資源爲其服務。專門機構是指爲軍隊、牢獄和徭役服務的機構,以此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行。三是地方醫療機構,只有在發生災害疫情時,由朝廷發佈醫療援助的命令,地方政府負責具體執行。

太醫院代表東漢最高水平的醫療水平,卻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首先,只爲特權階級服務,存在明顯的等級差別。其次,人爲利用制度漏洞,太醫淳于衍利用職務之便,直接毒殺了許皇后。最後,醫療水平差。通常醫治時,醫術和巫術並用,醫療水平本身存在着迷信思想和冒險性。東漢的醫療水平低下,是皇帝短壽早夭的客觀原因。

相較東漢皇帝的短壽,皇后卻很長壽。東漢共有19位皇后,生卒可考有8位,平均年齡40.75歲,皇后比皇帝長壽14.04歲。早在西漢時期,確立了皇后的正統地位,因此,在先帝亡故後,在繼任者年幼、昏庸、懦弱或皇肆中斷時,皇后就能以皇太后的身份,充當監護人,臨朝稱制,總攬大局,擁有和皇帝相同的權力。

西漢和東漢環境類似,國力相仿 兩朝皇帝壽命爲何差異頗大 第4張

圖5 鄧綏(81年-121年4月17日),東漢王朝第四代皇帝漢和帝的皇后

據范曄《後漢書﹒皇后紀》記載:“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後。”四帝分別是安帝、質帝、桓帝和靈帝四人。六後是指竇、鄧、閻、樑、竇、何等六人。自和帝后,屢次出現了“主少母壯”的政治格局。這種情況,在歷史上絕無僅有,實屬罕見。

在權力的催化下,皇后“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以此達到長期霸佔權柄,掌控朝政的目的。以和帝皇后鄧綏爲例,和帝有長子劉勝和幼子劉隆兩人。鄧綏以太后的身份,認爲劉勝身有痼疾爲由,廢長立幼,擁劉隆爲帝。劉隆不幸夭折後,鄧綏又另立十二歲的劉祜爲帝。一太后立兩個幼帝,把持政局長達16年,反映了東漢政治制度的不健全。太后挾私扶立幼主,加上醫療水平差,是東漢幼年皇帝夭折率偏高的內因。

西漢和東漢環境類似,國力相仿 兩朝皇帝壽命爲何差異頗大 第5張

圖6 漢朝宦官亂政

東漢皇帝中,還有兩位皇帝死於非命,這是非常極端的事件。質帝劉纘因不滿外戚樑冀跋扈專斷,在朝會上公開稱其爲“跋扈將軍”,遭到樑冀忌恨。本初元年(公元146年)閏六月,年僅8歲的劉纘被樑冀毒殺。

不僅如此,中平六年(189)四月,少帝劉辨即位,宦官和外戚兩股勢力相互絞殺。董卓以勤王的名義,進入洛陽,廢黜劉辨,另立獻帝劉協。同年九月,在位不到半年的劉辨,遭到董卓毒殺。人爲因素,成爲影響東漢皇帝壽命的偶爾因素。

先皇短壽早夭,造成太后臨朝。太后大權獨攬,重用外戚。繼任者被架空,與宦官勢力合謀奪權。繼任者重用宦官,再次提前謝幕。新一任太后重新臨朝,外戚復起壯大。如此循環往復,東漢的政治生態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各種因素相互疊加,必然性和偶然性彼此影響,給東漢帝王的命運蒙上一層陰影。外戚和宦官和輪番坐莊,促使東漢王朝的命運走向一條不歸路。

參考文獻:《後漢書﹒皇后紀》《千金要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