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晚清財政收入不亞於盛世十倍 清朝爲什麼還垮臺了

晚清財政收入不亞於盛世十倍 清朝爲什麼還垮臺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晚清財政收入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1909年11月,大清帝國海軍大臣載洵一行抵達柏林,受到德國方面高規格的接待,原因也很簡單:德國的財神爺來了。早在三個多月前,載洵剛剛就職海軍大臣時,就雄心勃勃的提出重振海軍計劃,準備在未來七年內,添置8艘戰列艦、20艘巡洋艦。此後,載洵一行開始了環球採購,在到達柏林前,載洵已經在意大利和奧匈帝國的兵工廠下了訂單。德國人眼見大清真的撒銀子了,自然不敢怠慢,高規格的接待外,帶載洵逛遍了德國的兵工廠。可惜這位貝勒爺似乎對德國的舞會和妓院更有興趣,這也成了當時德國報紙的槽點。

雖然載洵有點兒不着調,但大清這土豪可不是裝出來的。一年後,即1910年,又一條消息傳遍了世界:大清爲了新政,決定在北京貢院的舊址上興建國會大廈,由德國人設計,德國施羅特公司負責施工。雖然設計上參考了德國國會大廈,但體量卻是德國國會大廈的兩倍,而且電梯、電報、電話、暖氣一應俱全,盡顯現代化風采,因此造價不菲,全世界也就再次被大清的揮金如土所震撼了(注:1911年武昌起義後,此大廈剛打好地基,被迫停工)。

晚清財政收入不亞於盛世十倍 清朝爲什麼還垮臺了

走出柏林凱賓斯基酒店的載洵

今人看來,清朝在末年居然還是一副土豪的樣子,確實出乎意料。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末年的大清王朝應該窮困潦倒纔對,畢竟1901年的《辛丑條約》,使清廷背上了連本帶息9.7億兩白銀的賠款,從1902年開始,各項賠款和外債使清廷每年就需付出4700萬兩白銀。要知道,康熙時的財政收入不過三千萬兩白銀,乾隆作爲清朝的巔峯時代,年入也不過是四千多萬兩而已。況且,早在康熙時,清朝就已定下國策:永不加賦(指田賦),想提高財政收入似乎不太可能。

但現實情況是,鴉片戰爭後尤其是甲午戰爭後,清朝的財政收入持續升高,先是在1899年突破一億兩大關,接着1908年突破二億兩,到了清朝垮臺前的1911年,財政收入更是突破了三億兩,已經幾乎是康乾盛世的十倍了。那麼,問題也就來了,理應破產的大清帝國,咋就變成土豪了呢?而既然這麼有錢,清朝又怎麼突然垮臺了呢?

晚清財政收入不亞於盛世十倍 清朝爲什麼還垮臺了 第2張

海關總稅務司赫德

在乾隆時代,清朝稅源主要有三:田賦,大約每年三千萬兩;鹽稅,每年約500萬兩;關稅,每年約500萬兩。在清朝末年,傳統的稅種均有大幅增長,雖說永不加賦,但1895年後,迫於《馬關條約》賠款的壓力,清廷也開始提高田賦,到1911年,田賦收入達到4800多萬兩。至於鹽稅,清廷通過鹽稅抽釐和食鹽加價的方式,大幅提升了鹽稅收入,1911年這項收入竟高達4600多萬兩。而關稅的增加,與列強打開中國國門有很大的關係,以前只有廣州一口通商,後來,各種不平等條約將越來越多的城市闢爲通商口岸,客觀上擴大了海外貿易的規模,關稅收入自然水漲船高,1911年已經達到了4300多萬兩。

晚清財政收入不亞於盛世十倍 清朝爲什麼還垮臺了 第3張

鐵路是清朝末年另一項新興收入。最早的時候,清廷認爲鐵路破壞風水,不肯修路。後來甲午戰敗,清廷才發現,清軍雖本土作戰,但因爲沒有鐵路,援軍、物資依靠馬拉車推,貽誤了戰機,於是,開始修建鐵路。很快,大清官員們發現了鐵路另一個妙處:火車一響,黃金萬兩。尤其是1906年通車的盧漢鐵路,去掉借款利息、成本,每年還淨賺三百多萬兩白銀,這還不算各地火車站所帶來的商稅收入。於是,在利益的驅動下,清廷從討厭鐵路,到瘋狂修路,鐵路已成了清廷眼中的香餑餑。由於早先已經把一些地方路權賣給了民間資本,爲了把蛋糕獨佔,1911年清廷宣佈鐵路國有,將民營鐵路和路權全部收回,由此引發保路運動,這也成爲了武昌起義的導火索。

所以,清朝財政收入突飛猛進的原因,我們用八個字可以概括:橫徵暴斂,與民爭利。雖然清廷掙了很多銀子,卻已是民心盡失,江山能長久,那才叫怪事。但清廷不知道這一些,自以爲有錢就可以江山永固,1911年10月4日,清廷頒佈了國歌《鞏金甌》,其中一句歌詞是“帝國蒼穹保”,大清自我感覺可謂良好。六天後,武昌起義的槍聲成爲大清的喪鐘。1912年1月初,清廷度支部公佈了1911年財政收入:30191萬兩銀子,這是個史無前例的數字,清朝財政收入喜破三億大關。一個多月後,即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詔遜位,至此,清朝結束了對中國268年的統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