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爲何明朝的財政收入遠不如清朝的多呢?

爲何明朝的財政收入遠不如清朝的多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崇禎打仗缺錢 爲什麼清朝鎮壓太平天國卻一點也不缺錢呢?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首先,清朝鎮壓太平天國,也沒錢。

曾國藩最早開始搞團練的時候,朝廷真的是一分錢都不出,後來象徵性的給了幾千兩,聊勝於無。因爲當時別說曾國藩的體制外部隊,連綠營和八旗都發不出軍餉,急得咸豐團團轉但是清朝之所以沒有像明朝一樣被窮死,是因爲清朝相對於明朝而言,掙的多花的少,而明朝是掙的少花的多。最重要的原因是——清朝皇帝敢放權,崇禎不敢。明朝財政收入遠不如清朝明朝的財政弊病,從太祖朱元璋時期就開始了。

爲何明朝的財政收入遠不如清朝的多呢?

由於自己的出身太差,所以朱元璋對自己的子孫相當好。朱元璋規定,皇帝生子封親王,親王生子封郡王,郡王之子封鎮國將軍,孫子爲輔國將軍,曾孫爲奉國將軍等等,世襲罔替,代代相承。但明朝宗室有兩個特點——1.臨爵不治事,2.不上稅。永樂皇帝之後,養豬就成了明朝朝廷對待藩王的唯一原則。他們的原則就是錢給夠,待遇給夠,但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讓他們做。明朝的宗室們除了消耗資源與生孩子之外,什麼都不用做。那麼明朝一個王爺的待遇是怎麼樣的呢?明朝一個親王,每年的俸祿如下: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花千斤,皆歲支。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緞匹,歲給匠料,付王府自造。

在親王以下的各級宗室,每年也有規定的俸祿,待遇極爲優厚。但親王一級的俸祿沒人敢剋扣,那些遠支的低級皇族,俸祿經常被人剋扣。而明朝規定,任何皇族都不允許自己謀生,不能從事士農工商中的任何行業。有些宗室甚至只能餓死在家裏。不過由於皇族驚人的繁衍速度,到了明朝末年,天下已經擁有八十多個親王,二百多個郡王,以及數不清的將軍、都尉等皇族。

爲何明朝的財政收入遠不如清朝的多呢? 第2張

他們圈佔田地,聚集財富。他們什麼都不用做,朝廷也不允許他們做什麼。他們只需要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凌虐小民,兼併土地。到了崇禎年間,河南的二分之一,山西的四分之一的土地,全部爲宗室所有,各省情況也彼此彼此,這些土地全部不上稅。因爲明朝規定,皇族土地不用上稅,不僅皇族,連有功名的士紳們名下的土地也不用上稅。如此統治之下,到了明末,二百年的土地兼併之後,上稅的土地只佔了耕地總數中很小的一部分。

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全國的額定賦稅,居然只有五百萬兩!而清朝在農業地區與明朝差不多的情況下,普通年月也收到六千萬到八千萬兩,兩者不在一個數量級上。由於交稅的土地少,明朝朝廷又沒有廢除不交稅的土地意願(因爲朝廷被文官把持啊),所以崇禎帝時期,明朝爲了度過財政危機,只能加稅。經過三次加稅(開徵三餉)後,明朝巔峯時期的財政收入也不過兩千萬兩左右。相比於清朝,實在是少的可憐。

清朝實行的是官紳一體納糧,無論誰的土地,一律交稅。而且由於康熙“永不加賦”的祖制,清朝直到亡國,也沒有加過農業稅,這與明朝的飲鴆止渴是截然不同的。因爲農業稅在清朝只佔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清朝的財政收入是由農業稅、關稅、鹽稅、厘金組成的,遠比明朝豐富和穩定,總數也比明朝高的多。

明朝政府的財政負擔比清朝大。在雍正改革稅制之後,清朝的賦稅已經確定了下來,就是四千萬到六千萬兩之間。這筆錢在平時是夠用的,甚至略有盈餘。只要沒有碰上什麼水旱災荒,農民起義啥的,大體比較穩定。但在嘉慶、道光時期,白蓮教起義、黃河水患、鴉片戰爭接踵而至。朝廷的錢花的跟流水一般,到了咸豐繼位的時候,國庫裏只剩下二百多萬兩銀子了。然後太平天國來了,咸豐也開始抓瞎。

在太平天國佔領南京之後,清軍就因爲軍餉不到位而譁變過好幾回。封建時期的軍隊沒有什麼信仰可言,軍餉就是一切,這羣八旗綠營打不贏仗,還花錢比誰都猛,咸豐帝無奈之下做出了一個很有創造性的舉動——創辦團練。他命令各地文官在本地組織團練,打擊太平天國。朝廷可以給他們官職任命書,但是有一點很重要——軍費自籌。在明朝,一切明軍的軍費都由中央政府調撥。也正因爲如此,明朝朝廷對軍隊的掌控能力是相當強的。除了亡國前的最後兩年,崇禎朝的大部分時期裏,明朝將領對於朝廷總體還算忠心耿耿。哪怕是左良玉這種老兵油子,打了敗仗也每天擔心皇上砍頭,崇禎也的確真砍過——明軍中的悍將祖寬,就是被崇禎砍掉的。

即使到最後時刻,明朝的國庫裏已經空的跑耗子了,崇禎也還是不敢放任軍隊將領自己私募軍費,因爲他知道沒有錢就沒有掌控力。以明軍的紀律和素質,真要是軍費自籌,那就和藩鎮無異了。可是清朝皇帝就這麼幹了,咸豐對曾、李等人說——自己籌款吧,我養不起你。

曾國藩一開始爲了湘軍軍費,實在是操碎了心。他討好湖廣總督,希望能分得一杯羹。他向湖南本地士紳籌款,他甚至命令自己家族和同僚的家族捐資助餉,稱得上是毀家紓難了。但是這都是解一時之急,不是長遠辦法。在起兵的最初兩年,曾國藩過一陣子就要爲軍餉操心。後來他發現了搞錢的祕訣——厘金。

所謂厘金,是一種商業流通稅。湘軍在各地的交通要道上設立關卡,收取百分之一到三十分之一的稅收,也沒什麼理由,就當劫道了。靠着在遍佈幾個省的地盤裏收取厘金,曾國藩終於有了穩定的財政收入,足以養活他的幾十萬大軍。

但這種制度帶來的,就是湘軍的獨立性大大增強。厘金一收一發不可收拾,各省紛紛效仿,組織本省的團練武裝。太平天國結束之後,厘金制度也沒有停止。這樣的財政半獨立狀態,讓各省的督撫們腰桿子硬了很多,也敢和中央叫板了。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是忠臣,沒有造反的想法。但各省在清末已經成爲了事實上的獨立軍政當局,辛亥革命時,十幾個省能夠在一夜之間迅速脫離清朝朝廷的統治,就是在太平天國時期種下的苦果。

所以,對地方放權是一杯毒酒,喝下去是飲鴆止渴,明朝和清朝的區別只不過在於,清朝喝下了這杯毒酒,明朝沒喝而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