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佩劍史到底是什麼樣的 最後爲何會演變成身份標識

古代佩劍史到底是什麼樣的 最後爲何會演變成身份標識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代佩劍史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古代佩劍史到底是什麼樣的 最後爲何會演變成身份標識

劍是兵器。而且它在中國兵器當中是獨一無二的,號稱短兵之王,他作爲古代的一種兵器,其身有雙刃,尖端鋒利,可刺可斬,被廣泛應用在戰場以及近身格鬥中,是防身護體的不二法寶。因爲劍的形態長度適中,重量合適,相對來說也比較輕巧,適合隨身攜帶。所以常被用作隨身兵器。我們可以看一些種所謂的歷史劇或武俠劇當中的些俠客們,他們一般都會配劍。

至於佩帶的形式,早期的時候由於生產力水平所限,劍都不太長,所以佩帶的形式以實用爲主。我們從早期的先秦文物古籍當中可以看到古代佩劍的形式。古代的佩劍通常都是懸掛於腰間,而且比較短,沒有劍鞘,因爲這種形式上的差異,早期配劍一般都是在劍柄尾部設圓環,將繩子穿入圓環系在腰間,更像我們現代的匕首,大家可以類比一下刀,大刀的手柄後面也有圓環,早期的劍也是這樣設計的,其實主要是爲了方便攜帶。因爲你想,當時沒有劍鞘,如果沒有圓環的話,就不好帶在身上了。

古代佩劍史到底是什麼樣的 最後爲何會演變成身份標識 第2張

劍鞘實際上是西周晚期以後纔出現的,有了劍鞘之後,劍刃和劍尖對於對人的傷害就會大大降低。而且鑄造水平提升,青銅冶煉技術日臻完善,而且硬度更高韌性更好的鐵器逐漸開始出現,所以劍的長度就變長了,事實上在戰國時代,劍的長度就盲目的加長到三尺以上,最出名的尷尬出現在荊軻刺秦時,由於劍太長,秦始皇差點因爲沒拔出劍被荊軻刺死……據說他的劍長四尺,基本上都130公分長了,從鑄劍技術來看,秦國的武器鑄造技術領先別國太多,所以秦軍武力較其他列國更強,即便是普通的三尺長劍按現在來看的話都一米了,雖然看起來更威猛,但是隨身攜帶的實用性的確變差了,不好拔劍了。當然,有了劍鞘之後,佩劍的形式也就更多了,最常見也是最瀟灑的就是在劍鞘上設置環或扣穿繩以合適的角度,系在腰上,不僅是方便攜帶,也更瀟灑了。

古代佩劍史到底是什麼樣的 最後爲何會演變成身份標識 第3張

當然在一些漫畫和武俠片當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種佩劍的方式,就是把劍背在身後,斜掛在肩上,這種佩劍一般來說比較大或長,揹着會更容易攜帶,另外,這種背劍的方式行動起來更便捷一些,不會被劍的長度所羈縻,尤其是在叢林地帶,大大的提高了實際的運動適應性,所以這種方法對於氣候溫溼,衣着單薄。在叢林中生活的人來說的話,比腰間佩劍更合適,如中國的雲貴兩地會比較多一些。由此來看的話,實際上劍的形制和佩戴的形式實際上是和地域、時代相關的。而且,由於劍的實用性和作爲武器的威懾力,劍在中國古代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不是誰都可以攜帶的。

古代佩劍史到底是什麼樣的 最後爲何會演變成身份標識 第4張

實際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劍作爲金屬武器,其材料乃至鍛造工藝都不是一般人能夠負擔的起的,即使是富有四海的西周王庭,對劍的使用佩帶也是由硬性規定的,“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隸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則帶無事則不帶劍”,按照這種制度,富有天下的周天子也只能在二十歲以後佩劍,而諸侯則只能年滿三十歲,士大夫則滿四十才能佩劍,而普通人只有在戰爭時期上戰場才能佩劍,平時是不能佩劍的,至於奴隸,啥時候都不行,當然這可能是因爲周王室沒忘了牧野之戰中奴隸的偉大作用吧。

但劍作爲身份地位的象徵的確從近三千年前就開始了,當然到了春秋戰國禮樂崩摧,這些限制也就沒有了,秦國尚武,最早允許百姓佩劍,大馬路上是個人貌似就會佩劍,但其實影視劇中還是誇張了一點,以鑄劍的工藝水平而言,佩劍普及化的時代還遠未到來,當然也不排除那種拿根鐵條磨一磨就說是劍的情況,到了漢朝以後呢,劍的數量就更加的少了,也是和當時的漢朝對武器的限制是有關係的,另一方面官員佩劍也成爲官員的常服配置之一,某種意義上來看,在漢初只要你有劍,基本就意味着你是當官的,所以朝廷逐漸控制劍在民間的使用。

古代佩劍史到底是什麼樣的 最後爲何會演變成身份標識 第5張

但在這以後,隨着鑄造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鐵器的應用慢慢變得豐富起來,劍實際上慢慢的退出常用兵器的舞臺,但是由於這種身份象徵的意義,從魏晉以後,由於士大夫階層重文輕武,劍也就逐漸從實用的武器過渡爲禮儀配飾了,在這以後的劍多以禮儀的面目出現,劍的形制也更多豐富多彩,到了唐朝,劍術的技藝昇華爲劍舞,成爲詩書一般的存在,文藝性大於實用性,不知道算不算劍的悲哀。而劍的形制也演變的多種多樣,根據配飾的寶石、金飾珍貴度不同,成爲相應的身份象徵,這對劍來說又不知道算是幸運還是悲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