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作爲中國古代訂婚禮儀的納徵 後來是怎麼演變稱彩禮的

作爲中國古代訂婚禮儀的納徵 後來是怎麼演變稱彩禮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古代訂婚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在中國古代的婚姻形式中,重要也是引人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六禮”。 六禮是古代禮制同樣也是法律規定的締結婚姻的必經程序,分別爲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

其中的“納徵”,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彩禮。但與現在彩禮專指金錢不同,納徵一開始只是婚姻“六禮”之中的一種禮儀,雖然也有一些財貨的意思在其中,但絕不是隻看重財貨。

那麼爲什麼作爲中國古代訂婚禮儀的納徵,會逐漸演變成後來的彩禮呢?

作爲中國古代訂婚禮儀的納徵 後來是怎麼演變稱彩禮的

一、“納徵”是婚姻六禮的核心,其中的“納幣”只是納徵的一部分,納徵的禮法意義在於對女方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

《禮記·士昏禮》中說:

“納徵者,納聘財也。徵,成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

也就是說,作爲古代婚姻六禮的核心,納徵可以視作是從法律意義上確定雙方婚姻關係的最後一步。

這其中說到了一個“財”字,可以看做是古代版的彩禮的意思,但與現在不同的是,古代的納徵覺不僅僅以彩禮爲重,實際上《周禮》之中還對於納徵的錢財數量,做了規定。

“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

以前是沒有錢作爲貨幣的,所謂的純帛,就是布,也可以看做是古代的錢。《周禮》中說用來做彩禮的布帛,不能超過五兩。

由此可以看出,在“納徵”之禮中,錢財的多寡,並不是最開始的衡量標準,而這份聘禮所代表的意義,纔是納徵的核心。

作爲中國古代訂婚禮儀的納徵 後來是怎麼演變稱彩禮的 第2張

比如古代納徵禮之中,需要送女方羊、雁、九子墨等物品,其中羊在古代通祥,雁出入總是成雙成對,九子墨則不用多說,象徵着多子多福。可以看出,古代納徵所用的物品,本意是祝福新婚夫婦,同時也代表着兩家人對於婚姻和美的願望。

那麼在這其中,錢或者是納幣有什麼寓意呢?

首先當然是表示對於女方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因爲古代女孩嫁人以後,就等於是男方的人了,從此以後不能輕易的回孃家,要爲夫家操持,所以用一些錢來表示對於女方父母的感謝,就是“納幣”的象徵意義之一。

其二則是代表男方的財力,說白了就是告訴女方父母,不用擔心女兒在夫家吃苦,夫家有能力養活女孩。

但不管是表示對女孩的感謝,還是對於女孩以後不會吃虧的承諾,顯然不是錢的數量就能決定的,父母的養育之恩無法用錢來計算,而女孩在男方會不會吃苦,也得看夫妻關係是否和睦。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古代“納徵”最少在剛出現的時候,並不以金錢作爲衡量的標準。

二、隋唐以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門第觀念的減弱,是古代“納徵”從象徵意味,逐漸偏向具體彩禮多寡的根源所在

作爲中國古代訂婚禮儀的納徵 後來是怎麼演變稱彩禮的 第3張

納徵演變爲彩禮,說白了就是在古代“納徵”諸物之中,像羊啊、雁啊這類有象徵意義的東西不再重要,而以金錢爲主的“納幣”成爲納徵的主要部分。

那麼促使這種轉變的原因是什麼呢?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當然第一個原因就是“錢”在社會生活之中的地位逐漸加重,在自然經濟的社會中,物質資源相當有限,聘禮的給付主要出於禮節的要求,所以聘禮的象徵意義更爲重要,而非經濟價值,無關乎錢財的多少。

隨着社會的發展生產資料的進步,封建社會的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特別是到了唐宋時期,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在唐代的基礎上,宋代的商品經濟有了迅速的發展,人們的財富意識也在逐漸增強,從而影響婚姻觀念。

大家都注重錢財,而不注重禮儀的時候,婚姻之中的納徵之禮,自然會朝着納幣的思想轉變。

其次對這種觀念轉變具有較大影響的因素,則是古代社會門第觀念的減弱,隋唐以來,隨着科舉制度的完善,原本的世家門閥制度逐漸消失,與之相對應的婚姻觀念,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

在世家門閥經濟爲主的時代,只要將女兒嫁入一個相對等的門閥,那麼這個門閥所代表經濟實力,禮儀制度等等,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證明這家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家。

作爲中國古代訂婚禮儀的納徵 後來是怎麼演變稱彩禮的 第4張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此近古之制……所以,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隨着士族門閥的消失,僅從一個人的小家上,你很難確定他的社會關係,經濟實力,甚至未來女婿的人品,這時候,女方家長就要通過一種辦法來促使男方對於女兒的重視程度,避免女兒在夫家受苦。

而大量的金錢就是一種很直接的方式,畢竟以花了很多錢的彩禮娶回去一個新媳婦,如果虐待她使她生病或者是夭亡的話,對於男方自己,也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這種觀念在今天的人看來有點不可理喻,但是在古代這確實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實,畢竟那個年代是個父權社會,丈夫對於自己的妻子,是擁有絕對的權利的,女性在權力上的不對等,促使女方父母只能以這樣的方式,讓自己的女兒更重要一點。

三、奢靡攀比的社會風氣,“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是推動古代“納徵“禮儀之中獨重“納幣”的兩大動力

作爲中國古代訂婚禮儀的納徵 後來是怎麼演變稱彩禮的 第5張

自“六禮”制度確立以來,婚姻締結中送聘禮一直是我國廣泛流行的婚嫁習俗。婚姻論財、聘禮奢靡已經成爲我國婚嫁的傳統風俗。

風俗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內涵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具有傳承和擴散性的現象。在時間上的傳承性體現在歷代都延續了聘禮的奢靡之風,上千年相沿不改。在空間上的擴散性體現在這種現象不只是地域性的,而是整個國家普遍的現象。

另外,封建社會末期,由於受外國商人奢侈習氣的影響,沿海地區風俗更是日益變化,侈靡之風日甚一日。

“粵俗之侈莫甚於洋商。道光間,邑人有充洋商者,十三行中所稱嚴興泰行者是也。衣服飲食習慣自然,見者爭相慕效,靡然成風,俗遂漸趨於侈”。

無論皇室、高官富商還是民間受聘禮奢靡之風的不斷影響,上行下效,民間也開始相互攀比、炫耀財富的習氣也逐漸蔓延開來,使得民風逐漸進入婚嫁奢靡,婚禮動輒數百金的攀比風氣。正是這種風俗的由儉入奢的變化,奠定了古代婚姻論財、聘禮奢靡興盛的民俗基礎。

除此之外,從社會保障層面來講,中國古代封建禮教的增強,女兒出嫁後與孃家的法理關係逐漸被減弱,從實質上造成一種社會現象,就是父母將女兒養育到出嫁的年齡,然後去孝順了別人的父母。

且不提這種現象對於女性父母情感上的傷害,僅從人老了之後的贍養問題上來看,因爲嫁出去的女兒對於自己父母的贍養義務在很大程度上是沒有辦法實現的,這就促使女方父母在嫁女兒的時候,必須要考慮這個問題。

作爲中國古代訂婚禮儀的納徵 後來是怎麼演變稱彩禮的 第6張

古代畢竟不是現代,社會保障體系嚴重不發達,“養兒防老”的思想在社會整體層面接受度很高,既然養兒是爲了防老,那麼對嫁出去的女兒這個註定沒辦法給自己盡孝的身份,女方父母自然要提前考慮贍養費的問題。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古代天價彩禮之中至少有一大部分,是父母提前收取的“贍養費用”,它不僅僅是彩禮。

奢靡的婚俗和“養兒防老”的社會集體意識,是中國古代婚姻中的納徵之禮逐漸獨重金錢的兩大主要推動力,共通過促使了中國古代婚嫁習俗的轉變。

四、結語

從現在來看,雖然聘禮奢靡是我國一直以來的傳統習俗,但是別讓這些習俗觀念爲難了婚姻,是我們現代人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爲此,通過媒體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正確的婚姻價值觀,從觀念上淨化婚姻論財的不良風氣,也許是唯一的辦法。

此外,高額聘禮現象普遍發生在農村,原因之一是農村長期以來形成的“養兒防老”的觀念。女兒出嫁後,父母年老便無所依靠,從而女方家庭索取高額聘禮作爲養老保障。

那麼基於這種原因之上,想要杜絕天價彩禮的問題,緊靠風氣引導顯然是不夠的,至少要從物質上解決這些人晚年養老的問題,才能說具備轉變社會風氣的基礎。

參考文獻:

《禮記·士昏禮》

《禮記·昏義》

《左傳·隱公七年》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