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武舉考試究竟是什麼樣的 武舉都要考哪些項目

古代武舉考試究竟是什麼樣的 武舉都要考哪些項目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武舉考試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引言: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學而優則仕”,文人可以通過科舉考取功名,出人頭地,當然,不喜歡讀書的大丈夫也可以通過武舉考試考取功名,今天就來聊聊古代的武舉考試。明代武舉鄉試考試是武舉考試製度的基礎層級,從淵源上看,唐代“鄉貢武舉”的形成與確立是明代武舉鄉試製度發展的濫觴,它在考試內容的設置、考試程序的運作等方面對明代武舉鄉試製度具有一定的借鑑作用。而發展到宋代,形成武舉“解試”,它在考試程序規範等方面更臻於完整。唐宋時期武舉鄉試規制的逐步形成與它背後蘊藏的制度精神對明代武舉鄉試製度產生影響。

古代武舉考試究竟是什麼樣的 武舉都要考哪些項目

武舉鄉試屬於武舉考試的基礎考試層級,其發展與武舉制度的發展休慼相關,榮損與共,但是,二者間又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從理論上看,部分固然是整體的部分,與整體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又有其個性。從本質上講,武舉鄉試與武舉都是官方甄拔將材的考試製度,但武舉鄉試考試由於具有與基層社會直接對流、解額的分配等特殊屬性,關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與區域社會之間的平衡及互動,因而它雖與武舉會試、殿試有疊合處,然亦不乏涇渭之別。總而言之,它在整個武舉考試體系中保持了它的相對獨立性。

一、唐代“鄉貢武舉”———明代武舉鄉試的濫觴

在封建社會時期,全國各區域的應試者通過正規的軍事考試,優勝者由地方有司錄取,它們或舉送至中央政府參加更高一級的軍事考試,或者直接進入軍隊基層,充實軍隊,或者融入民間地方區域社會,在地方區域社會中發揮一定的影響力,而這一系列過程的完成,泛而論之,可以稱之爲“武舉鄉試”。綜觀整個武舉鄉試發展史,唐代的“鄉貢武舉”可謂是明代武舉鄉試製度的起源,實爲後世武舉鄉試製度的濫觴。總體而言,唐代武舉鄉試呈現如下特徵:

古代武舉考試究竟是什麼樣的 武舉都要考哪些項目 第2張

其一,武舉制度的確立爲武舉鄉試的發展提供契機,因而其制度的發源與發展與武舉制度的發展須臾不可分離。

以武舉鄉試考試的內容爲例,可見武舉鄉試考試受武舉制度發展的影響之深遠。“唐武舉,起於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其制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馬槍、翹關、負重、身材之選”

從中可見,唐代的武舉建立於武則天時期,而且唐代的武舉非常強調“武藝”的考察,武舉考試考察應試者軍事技能的項目竟然達到八項之多!

古代武舉考試究竟是什麼樣的 武舉都要考哪些項目 第3張

武舉鄉試的考試內容與會試內容略有差異“其試用有七:一曰射長垛,二曰騎射,三曰馬槍,四曰步射射草人,五曰材質,六曰言語,七曰舉重。皆試其髙第者,以奏聞其科第之優劣。總之,唐代武舉鄉試考試內容的設置是對唐代武舉考試偏重“武藝”的思想與實踐的依歸。

其二,唐代武舉鄉試考試的發展呈現出穩定性與間斷性並存的特徵。

雖然由於社會歷史背景的因素,唐代形成“每歲貢武舉人,有智勇謀略、強力悍材者,舉而送之”的武舉初級考試製度,是爲武舉鄉試製度的源頭,但是,在武舉鄉試考試建立的初始階段,便面臨着反對聲浪的壓力,甚至有時候會動搖最高統治者對制度的信心。唐代的武舉鄉試考試雖一時間斷,但很快就恢復,保持了其相對穩定性。

再次,具體說到武舉鄉試考試運行的程式,雖無直接材料,但亦可從文舉鄉試考試運行程式中窺知,唐代武舉鄉試考試已經形成一整套基本完整的運行制度。

古代武舉考試究竟是什麼樣的 武舉都要考哪些項目 第4張

明朝軍人

“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而舉選不繇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懷牒自列於州、縣,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爼豆,備管絃,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結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戶部集閱”

武舉鄉試考試的程式與上所述大同小異,經過“懷牒”報考、有司考試、禮送兵部等幾個環節。由此可見,唐代武舉鄉試考試已經基本形成完整的考試程序,其考試的層級性特徵初現端倪。

總而言之,自武則天長安二(702)年武舉設立開始,作爲武舉考試體系基礎部分的武舉鄉試考試,基本上也隨之確立。它在考試人員的確認、考試內容的設置、考試程序的規範等方面都顯示出相當的規模,毋庸置疑,唐代武舉鄉試考試,是後世武舉鄉試考試製度的起源,它的創建爲後世的武舉鄉試考試製度的發展提供運作範式。總之,唐代武舉鄉試考試製度歷史功用的發揮增強了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是明代武舉鄉試考試製度綿延不衰的動力源泉。

古代武舉考試究竟是什麼樣的 武舉都要考哪些項目 第5張

武舉考試

二、宋代武舉“解試”———明代武舉鄉試的雛形

唐代所創立的武舉鄉試製度在五代十國的亂世煙火中一度沉寂。經過一陣干戈擾攘,趙宋立國,中國封建社會進入繁盛發展的新歷史階段,武舉鄉試考試製度生機復燃,在宋代,它稱之爲武舉“解試”,它的存在貫穿整個宋代王朝的始終,可以說,宋代武舉鄉試考試製度的形成、確立與發展過程,也是歷史上武舉鄉試考試製度初步演化的過程。它既繼承了唐代武舉鄉試考試製度的合理內核,又在考試程序的規範、武舉鄉試解額的分配、考試內容的設置等方面日益發展。從武舉鄉試發展史的角度看,宋代武舉鄉試考試製度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特點,而這些新特點構成了明代武舉鄉試的雛形,其特點主要表現在:

首先,相比於唐代,宋代武舉鄉試考試在擴大應試人員主體範圍的同時,強化了對應試者的應試資格審查。唐代的武舉鄉試考試烙有貴族地主壟斷的明顯印記,

古代武舉考試究竟是什麼樣的 武舉都要考哪些項目 第6張

而宋代規定“應式舉人:不食祿子孫,並已仕、未仕人等,內已仕、人不留犯贓,及罪情輕者,未仕,人別無負犯,並許奏舉”

從中可知,除了官宦子弟外,“不食祿子孫”的平民只要“別無負犯”,均可以參加武舉鄉試,此舉意味着平民應試資格正式得到官方的確認與平民應試門檻降低,標誌宋代已經逐漸放寬應試者的身份限制,武舉鄉試考試進一步向平民開放,宋代武舉鄉試考試的平民色彩濃厚。另外,官員審查奏舉的規定,對保證應試者的政治清白、防止濫舉以及規範考試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其次,宋代武舉鄉試考試步驟、內容完整,中式標準向客觀化方向發展。

其制度運作主要經過應試人員投狀、地方官員審查、實行比試、選送解試等四個步驟。在考試內容方面,與唐代翹關、馬槍、馬步射、言語等多項目綜合考察不同的是,宋代項目爲馬步射與策略,中式標準則遵循“策略定去留,弓馬定高下”的原則,以此作爲評定等第的依據。因而,策略在宋代武舉鄉試考試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般而言,“射得策略雖下,而武藝絕倫者,未得黜落”。表明了宋代武舉鄉試考試強烈的“文舉化”傾向。總之,宋代武舉鄉試考試在形成投狀、審查、比試、解試等四個步驟的基礎上,確定了馬步射與策略相輔相成的考試內容及以“策略優先”的武舉鄉試考試中式標準,爲武舉鄉試考試的進一步發展做好了準備。

古代武舉考試究竟是什麼樣的 武舉都要考哪些項目 第7張

其三,考試單位與負責考試官員的確定。

唐代負責主管武舉鄉試考試的單位是州,行政長官是刺史,宋代武舉鄉試考試則以路、府、州、軍、監等爲考試單位,主要負責官員一般爲各級行政、軍事單位的最高長官。從中可知,宋代武舉鄉試負責考試的官員主要是各級行政與軍事長官,當然,如轉運使之類負責專門領域的官員也涉足其中,從中可見宋代武舉鄉試考試單位與負責考試官員構成的複雜性,它改變了唐代武舉鄉試考試單位與負責考試官員單一的局面,並朝協作分工的方向發展。另外,宋代武舉鄉試考試單位與負責官員的措置,一方面固然是由宋代地方權力結構相互交錯而致,另一方面則顯露了武舉鄉試考務、考試單位與考試官員權限的亟待整合。

最後,考試解額的區域分配初成格局。

從武舉鄉試製度的制度運作來看,武舉鄉試考試製度涵括兩個層面的內容:

第一層面,是武舉鄉試考試的具體運作程序,主要包括應試人員、考試內容、考試步驟、考試標準、考試單位及考官等要素,它是武舉鄉試考試系統運行機制的核心,是武舉鄉試考試製度規範、有效運轉的必要保證。

第二層面,則是武舉鄉試考試解額的區域分配,它反映的是武舉鄉試考試的時空狀態與區域特徵,是武舉鄉試區別於會試、殿試等層級考試的重要表徵。爲了保持武舉鄉試考試解額區域分配的公正性,首先要對考試區域的考生進行嚴格的戶籍甄選,“依舊制,仍須是本路土著,不得以遊士寄貫人罔冒充數”,嚴明土、客之分,一方面是爲了制度易於操作,另一方面則是爲了照顧不同區域的地方利益。因此,宋代武舉鄉試考試解額的區域分配漸現軍事、行政、漕運多重因素綜合考量的趨勢,並以此爲基點,形成宋代武舉鄉試考試解額區域分配的新格局。

三、結語

武舉鄉試考試發軔於唐代,它爲武舉鄉試考試限定了粗略的制度框架與原則性指導,但由於唐代武舉鄉試處於制度的起源與初始階段,因而它在制度的完整性、制度的規範性以及制度的結構與功能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缺失。

古代武舉考試究竟是什麼樣的 武舉都要考哪些項目 第8張

它的創立既是武舉考試必要階梯,又彰顯了文武二者對國家的作用,客觀上提高了武事的地位,對改變區域乃至全國的政治、軍事格局產生一定的影響。宋代的統治者以現實的眼光恢復了武舉鄉試製度,並在其統治區域範圍內廣泛實行,其實行時間之長、區域範圍之廣、規模之大,均超越於唐。

與此相伴的是宋代軍事結社之風極盛,在地方政府的參與之下,演變成爲一種相對固定的軍事性徭役組織。從國家對社會組織的滲透、控制而言,武舉鄉試製度是民間軍事社團與國家間連接的橋樑,因而宋代軍事結社之盛,與宋代統治者的制度設置與倡導密切相關,它促進了地域性的民間自治團體的發展,從而影響中國古代國家、社會組織的發育。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從制度本身而言,宋代對武舉鄉試考試製度進行了初步的改進,一方面,它在應試人員、考試內容、考試程序、考試單位、考試官員等方面進行了一番制度建設,完成了其在武舉鄉試發展史上的初步演化。另一方面,宋代武舉鄉試考試“策略定去留,弓馬定高下”,反映了宋代“重謀輕技”的特質,它在某種程度上已暗含對唐代武舉鄉試傾向“武藝”的偏離,表明武舉鄉試考試“文”“武”互爲表裏的特徵,而明代武舉鄉試考覈馬步射與策略,基本承襲了宋代,可見其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馬端臨.《文獻通考》

[2]張九齡,等.《唐六典》

[3]王溥.《唐會要》

[4]宋祁,歐陽修.《新唐書》

.[5]徐鬆輯.《宋會要輯稿》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