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漢唐時期的皇帝都很少御駕親征 爲何明清皇帝都喜歡自己出馬

漢唐時期的皇帝都很少御駕親征 爲何明清皇帝都喜歡自己出馬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皇帝親政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戰爭,一般來說都是名將唱主角,是他們表演之舞臺,皇帝則大多留在安全的後方,享受勝利果實即可。然而,事實未必如此,中國的皇帝也喜歡上戰場,喜歡御駕親征,也就是親自來到第一線指揮戰鬥。皇帝御駕親征,將士信心爆棚,戰鬥力自然沒得說,畢竟皇帝都操刀上陣,自己再不賣力就說不過去了。縱觀帝制2000餘年,皇帝御駕親征之次數非常多,幾乎歷朝歷代都會有,且有些朝代非常頻繁,就像家常便飯似的。相對而言,同樣是盛世王朝,秦漢、隋唐皇帝很少豫駕親征,只是偶爾來一兩次而已;明清皇帝則不一樣,很喜歡御駕親征,一言不合就自己上,與對手進行廝殺。

漢唐時期的皇帝都很少御駕親征 爲何明清皇帝都喜歡自己出馬

秦漢時代,漢高祖劉邦兩次御駕親征較爲出名,第一次是打匈奴,結果被包圍在白登山,靠送錢換來和平;第二次則是攻打叛將英布,結果中箭,回來後不久就死了。隋煬帝親征高句麗,出兵百餘萬(包括後勤),結果慘敗而歸,後隋朝出現動亂,滅亡了。李世民也御駕親征高句麗,前期進展順利,後則遭遇頑強抵抗,被迫撤兵。如此看來,漢唐帝王御駕親征次數也就5次(較爲突出),實在少得可憐。明清時代則不一樣,御駕親征之次數很多:朱棣5次,且親自操刀上陣,衝殺在第一線;朱瞻基3次,北征蒙古時也是殺在第一線;朱祁鎮1次,結果被抓了,後放回來;朱厚照2次,北征蒙古時也是操刀上陣,擊敗韃靼;皇太極御駕親征1次,回來不久就死了;康熙御駕親征3次,大戰準噶爾。如此看,明清皇帝御駕親征之次數是漢唐的3倍,這又是爲何呢?

漢唐時期的皇帝都很少御駕親征 爲何明清皇帝都喜歡自己出馬 第2張

首先,漢唐皇權根基不穩,帝王不敢輕舉妄動

皇帝御駕親征,聽起來非常霸氣,但風險係數也很高,搞不好就丟失了江山,成爲刀下冤魂,還被新王朝帝王給“黑”了。皇帝若想御駕親征,必須要確保後院不會起火,沒人敢玩政變才行,否則就是自找死路。那麼,後院如何纔會不起火呢?答案是,皇權的根基要穩,沒有強大的挑戰勢力,這是漢唐所不具備的,因爲世家大族、門閥貴胄之力量太強大;前方戰事一旦出現不測,很難保證這幫大家族門不會起來奪權。例如,隋煬帝御駕親征,軍事上慘敗,長安一帶的隴右豪族立刻拋棄他;同是豪族的老表李淵,趁機起兵,取而代之。李世民也一樣,皇權根基依然不穩,編訂《氏族志》時,本想將“李”姓放在第一位,但山東豪族強烈反對,只能屈居第三,他又能奈何。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爲何李世民不殺功臣了?不是仁慈,殺害李建成一家可不仁慈,而是沒能力,不敢惹毛豪族,否則地位不保。

漢唐時期的皇帝都很少御駕親征 爲何明清皇帝都喜歡自己出馬 第3張

漢唐皇權根基不穩,就算皇帝再怎麼雄才大略,都得向豪族妥協,漢光武帝劉秀推行度田制失敗,李世民修訂《氏族志》妥協,就是例證。根基不穩,御駕親征風險係數太高,搞不好連江山都賠進去,這是皇帝所不願意的。明清時期則不一樣,隨着科舉制度的推行,文官政治的成熟,傳統貴族力量受到極大削弱,已經基本退出帝國權力核心。此時,通過科舉步入仕途的廣大知識分子,不但滿腦子“忠君”思想,還感謝皇帝給讓他們草根逆襲,一躍“龍門”之機會,自然會擁戴皇帝。此外,這些官員缺乏相應的家世背景,沒能力挑戰皇權,只能成爲皇權之擁護者。朱元璋時期,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兼任政府首腦,集最高權力於一身,成爲真正的大帝。如此,皇帝親征時,自然不會害怕後院起火,可以放心地去征戰沙場,消滅對手。

漢唐時期的皇帝都很少御駕親征 爲何明清皇帝都喜歡自己出馬 第4張

再則,崇文抑武制度下,明清名將“稀缺”,皇帝只能親自上

俗話說,“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名將也有陣亡疆場之可能,皇帝御駕親征自然也一樣,風險係數很高。例如,瑞典雄獅阿道夫,驍勇無敵,率領瑞典精銳騎兵橫掃普魯士,令歐洲列強刮目相看,結果還是陣亡沙場;朱祁鎮率20萬精銳草率親征,結果淪爲俘虜,若不是于謙力挽狂瀾,帝國將會遭劫難,華夏也會再次分裂。所以,不到萬不得已,皇帝自然不會御駕親征。那麼,爲何明清皇帝總是“萬不得已”呢?很簡單,就是兩宋以來的崇文抑武制度下,明清時期的名將相對“稀缺”,很難找到獨當一面的大將出徵,且能確保取得勝利。明清前期,名將還是很多,也可以獨當一面,卻大多被皇帝給“廢了”。例如,明朝前期,能掛帥出征的名將一大堆,但被老朱給弄沒了,後來朱棣就只能自己上了。

漢唐時期的皇帝都很少御駕親征 爲何明清皇帝都喜歡自己出馬 第5張

明清君主專制達到頂峯,自然並不希望將領手握重兵,以免釀成唐朝末年藩鎮割據之景象。王朝中期,因承平日久,能夠統帥大軍團作戰之名將基本爲零,但皇帝若是敢放手使用中下層官兵,他們一樣能在歷練中成爲名將。例如,譚綸、戚繼光、李成樑、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左宗棠,等等。但是,放手使用武將的結果就是容易出現割據現象,崇禎年間的明朝就有軍閥之氣息,只是後來清兵入關,一一將其撲滅,纔不釀成割據現象。清朝中期,爲鎮壓太平軍,朝廷放手給中下層官員,讓其自己招兵作戰。結果呢?太平天國是撲滅了,但地方勢力卻強勢崛起,中央權威一落千丈,清朝基本就是封疆大吏說了算。清朝滅亡後,地方勢力不再有道德上的束縛,軍閥混戰之局面就此出現。

漢唐時期的皇帝都很少御駕親征 爲何明清皇帝都喜歡自己出馬 第6張

綜上所述,相對於漢唐而言,明清的皇權根基更加穩固,社會基礎更加廣泛,御駕親征少有後顧之憂。再則,兩宋以來,中原王朝就奉行崇文抑武政策,能征慣戰之名將相對“稀缺”,不到萬不得已皇帝又不願意放權給中下層官兵,培養出名將。所以,皇帝只好御駕親征,自己上陣拼殺。當然,情況萬分危急時,皇帝不御駕親征而是放權給部下,結果又是步唐末藩鎮割據之後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