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納粹司令獨家解密:希特勒決定進攻蘇聯真正動機

納粹司令獨家解密:希特勒決定進攻蘇聯真正動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40年秋,君特·布魯門特里特被任命爲德軍第4集團軍總參謀長,隨後在1942年1月被任命爲德國陸軍總司令部作戰部部長。同年被任命爲D集團軍羣總參謀長,軍銜升至中將。任職至1944年9月後,布魯門特里特被任命爲武裝黨衛軍第12軍軍長,授予武裝黨衛軍上將軍銜。1945年1月,他被任命爲第25集團軍總司令,同年3月任第1傘兵集團軍總司令。布魯門特里特曾獲騎士鐵十字勳章。

“二戰”期間,莫斯科戰役是德國在地面上所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它標誌着閃電戰的終結,靠着這一戰術,希特勒和他的國防軍曾在波蘭、法國和巴爾幹半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勝利。正是在蘇聯,希特勒作出了第一個命運攸關的決定。從政治層面上看,最初進攻蘇聯的決定大概纔是所有決定中最爲致命的。因爲現在我們的對手空前強大。在無邊無際的東方,我們再也無法輕鬆取勝了。

納粹司令獨家解密:希特勒決定進攻蘇聯真正動機

對於這個新對手,我們有很多領導人都大大低估了。一部分是出於無知,因爲他們當中一些人既不瞭解蘇聯民衆,也不瞭解蘇聯軍隊。許多指揮作戰的高級軍官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都在西線作戰,從未參加過東線的戰役,他們對蘇聯地理因素以及蘇聯士兵的頑強將要帶來的挑戰一無所知,但卻忽視了專家的警告。

拿破崙曾經說過,加入軍隊僅僅是一個心理問題。這當然不完全正確,拿破崙皇帝喜歡誇大其詞。但是一位將領的才智至少有一半是用來應付意料之外或者不可預測的情況的,而另一半則是對常識的掌握以及細緻的參謀工作的,這個說法則是正確的。歷史上有許多事件只有在對相關人物進行了解後纔是合乎情理的,否則便難以講通。

本部分內容的主要資料來源是我的個人筆記和回憶。1942年1月之前,我是馮·克魯格元帥的參謀長,他負責指揮前線中部戰區的第4集團軍。我還可以查閱第4集團軍馮·溫斯科夫斯基(Von Wienskowski)少校在此期間所寫的戰爭日誌,這是歷史的第一手材料。但在討論莫斯科戰役之前,我覺得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戰爭的背景以及這一場以失敗而告終的戰爭。

  希特勒與東線

1940年1月,希特勒的私人副官施蒙特(Schmundt)將軍告訴了我他最近與希特勒就蘇聯問題的幾次談話。我當時記錄下了與施蒙特的談話內容。在戰爭爆發後的第一個冬天,那時候蘇聯還是一個友好的中立國家,希特勒對於蘇聯的態度可以做如下總結。

1918年奧匈帝國的分裂意味着俄國的世仇以及歐洲對抗東方的傳統堡壘已不復存在。魏瑪共和國10萬人的軍隊也無法對俄國構成任何威脅。然而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期間,蘇聯建立起了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即使在和平時期軍隊數量也超過100萬人,並且還在不斷加強軍備。這一切均發生在1935年德國重新武裝之前,因此不能夠被視爲蘇聯對希特勒恢復徵兵制的迴應。那麼,這臺巨大的戰爭機器到底有何目的?希特勒只有一個結論:斯大林想要征服整個歐洲。現在德國國防軍是蘇聯紅軍和歐洲之間唯一起作用的屏障,因此希特勒認爲,消除來自東方的危險並將逐漸滲入歐洲的布爾什維克主義趕出歐洲是德國的使命。他一直密切關注着這方面的事態發展,並準備在必要時採取行動

正如我所說的,這便是1939年至1940年冬天希特勒的態度。必須意識到的是,希特勒並非一個現實的政治家。他從不將政治視爲對某個明確目標清醒的追求。對他來說,政治是個夢,而他這個夢想家忽視了時間、空間,也忽視了德國的有限力量以及德國在這個星球上只是一小塊地方的事實。我們可以猜測,波蘭戰役後不久他的夢境便已被東線佔據了。他甚至有可能在這個夢中看到遼闊的東方領土就像幾個世紀前那樣,實現了現代的“日耳曼化”。而他的夢裏沒有出現的是無盡的平原、破敗或者根本不存在的道路、巨大的沼澤和廣袤的森林、散佈在各處的貧困村莊,還有最重要的,堅忍頑強的蘇聯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只是西線的一名列兵,對於東線的戰事狀況一無所知。

在波蘭、挪威、法國和巴爾幹半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勝利後,希特勒深信自己可以像打敗其他對手那樣輕鬆打敗蘇聯紅軍。很多人都向他發出了警告,但希特勒對所有這些警告都置之不理。1941年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東線作戰的馮·倫德斯泰特元帥曾詢問希特勒是否明白進攻蘇聯意味着什麼。陸軍總司令馮·布勞希奇元帥和他的總參謀長哈爾德(Halder)將軍也向希特勒發出了勸告。此外勸告希特勒的還有肯斯特林(Kstring)將軍,他在蘇聯生活了數年,對蘇聯以及斯大林的情況都非常瞭解。而這一切都無濟於事。希特勒就是不相信他們。

在1940年的夏天,希特勒第一次認真計劃對蘇聯發動進攻。

納粹司令獨家解密:希特勒決定進攻蘇聯真正動機 第2張

他的動機有兩個:

一是在蘇聯進攻德國前先發制人;

二是爲德國過剩的人口搶得生存空間。

此事只有級別非常高的政府或軍隊的領導人才能知曉。

這一計劃的成功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德國與英國之間是否能夠實現和平,對此希特勒仍然抱有希望。希特勒明白,只有西線安全時,他在東線的目標纔有可能實現;兩線作戰最終都會給德國帶來災難。但是當英國拒絕與納粹德國議和、最基本的條件已不具備時,希特勒卻沒有放棄他在東線的冒險想法。他堅定地調轉船頭,駕駛着這艘德國巨輪徑直駛向了災難的暗礁。

他政治上的決定是在1940年秋天莫洛托夫對柏林進行國事訪問之際作出的。莫洛托夫提出了蘇聯對巴爾幹和其他地區的若干要求,但這些要求都被希特勒粗暴地拒絕了。儘管兩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併合作“瓜分”了波蘭,但蘇德兩國政府並沒有實際性的接觸。兩國之間的關係禮貌而冷淡,並建立在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基礎之上。然而蘇聯與西方,特別是與英國的關係要更糟。一年前蘇聯進入芬蘭時英國幾乎要對它宣戰。現在希特勒決定完成英國的未竟事業。作出了這一致命的決定後,德國便已註定要輸掉這場戰爭。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