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德國狂飆突進時期的音樂風格是什麼樣的?

德國狂飆突進時期的音樂風格是什麼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世紀末的“狂飆突進運動”正逢德國民族意識的成型,瓦格納的出現在爲這一歷程提前吹響勝利號角的同時,也在不經意間敲響了喪鐘,那麼這個時期的音樂風格呈現出什麼樣的特色呢?今天,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1776年,弗雷德里希·馬克西米連·克林格(Friedrich Maximilian Klinger)創作了戲劇《狂飆突進》,這部將故事背景設置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劇作裏充滿了對人物情緒的激烈表達,以及對個性與非理性的鼓吹。

雖然類似的藝術風格早在1760年左右就已經遍佈那個時代德國的文學與音樂創作中,人們還是因爲“狂飆突進”一詞與這種藝術風格十分貼切,逐漸將這個時代以此命名。

而更重要的是,克林格的劇作誕生之後,“狂飆突進”風格對許多藝術家而言不再是內心驅使下自然而然的行爲,它成爲了一種被主動採用的藝術審美,並進一步發展成了文學史上以歌德和席勒爲代表的魏瑪古典主義,以及在文學與音樂領域共同輝煌的浪漫主義。

德國狂飆突進時期的音樂風格是什麼樣的?

然而對於很多音樂愛好者來說,“狂飆突進運動”幾乎被當作是從音樂史上缺席。人們認爲它只不過是海頓的高貴典雅中流露出的些許怨念,莫扎特燦爛的陽光籠罩下的一朵小小烏雲,誤解它是古典主義者們時不時憤世嫉俗的牢騷,是嬉皮士與左派憤青穿越回歷史的長河中激起的些許波瀾,甚至僅僅是“幼稚的浪漫主義”。

當數百年的音樂史被簡簡單單地分割成巴洛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與現代派的四大模塊時,音樂中的“狂飆突進運動”與許多其它的支流一樣不再被人提起;然而正如C.P.E.巴赫與格魯克們經由短暫的洛可可時期而叩開古典主義音樂的大門,“狂飆突進運動”也恰恰是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的真正轉折,是一段不應該被忽視的音樂故事。

而另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關鍵是,“狂飆突進”一詞最早出自1776年弗雷德里希·馬克西米連·克林格的戲劇中,雖然用來形容18世紀70年代中期的文學運動十分熨貼,但其實音樂史上的“狂飆突進”要早於文學;當海頓與莫扎特紛紛寫下狂飆風格的音樂作品時,《少年維特之煩惱》甚至還沒有成書。

也就是說,人們常誤以爲是文學上的“狂飆突進”影響了同時期的音樂發展,但實際上,音樂就算沒有反過來影響文學,二者的發展也是並駕齊驅的,也均是與當時德國社會的現狀與流行的思潮相匹配的。

聆聽這一時期的音樂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音樂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轉變的歷史,更能幫助我們瞭解德國社會在當時是什麼樣子,以及它爲什麼會變成以後的樣子。

那什麼是“狂飆突進”的音樂風格呢?

雖然音樂領域裏的“狂飆突進”風格比文學領域要早了好幾年,但之所以最終由一個文學詞彙成爲了這一時期的代表,歸根結底還是文學上的“狂飆突進”更加易於人們理解。

讀《少年維特之煩惱》時,即使對德國當時的社會階層與生存狀態不夠了解,讀者也能夠自然而然地對主人公維特產生同情,並對書中猛烈抨擊的封建統治者階層產生痛恨。

而上述情感之所以會在讀者心中普遍產生,是因爲人們普遍對勞動人民與社會底層的生存現狀感到不滿,同時對獲取了太多權力與利益的統治者深惡痛絕,這種情緒普遍蔓延在18世紀中後期德國民衆的心目中,而作爲在萊比錫這樣一座思想激進的城市長大的青年作家,歌德將這些情緒寫進自己的著作裏也就不足爲奇了。

德國狂飆突進時期的音樂風格是什麼樣的? 第2張

而對於那個時代的作曲家們來說,想要徹底忽視掉窗外正在發生着的事情並不現實,他們紛紛地將自己同樣真切體會到的憤怒之情寫進了音樂裏,雖然由於時代的限制,音樂表達具體事物的功能尚未發展起來,但“情緒”作爲人類最質樸的情感,卻清晰地通過樂譜流淌出來。

聽“狂飆突進”時期的音樂作品,人們能夠很清晰地感受到作曲家在創作時的不滿與憤怒,這從對小調調性的大量應用、節奏與速度頻繁的變化、不可捉摸的旋律線條、絃樂大量演奏顫弓以及音頭等等特徵。

當出生於1770年的貝多芬此後因爲熟練使用上面所說的一切要素而被認爲是浪漫主義的創始人之時,許多人其實不知道的是,浪漫主義的種子早在貝多芬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撒下,而那些曾經運用這一風格的作曲家們其實不外乎是那些真正的古典主義者:海頓、莫扎特、C.P.E.巴赫、J.C.巴赫、約瑟夫·馬丁·克勞斯等。

換句話說,如果音樂史中沒有了貝多芬,浪漫主義的時代也許仍然會水到渠成地出現;但倘若沒有一代古典主義巨匠因社會環境的驅使而創作出了“狂飆突進”風格的音樂作品,恐怕浪漫主義時代的到來要比事實上的情況晚得多。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