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成語典故 > 成語“畏首畏尾 ”有什麼歷史典故嗎?“畏首畏尾 ”含義詳解

成語“畏首畏尾 ”有什麼歷史典故嗎?“畏首畏尾 ”含義詳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語“畏首畏尾 ”有什麼歷史典故嗎?成語“畏首畏尾”是什麼意思?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拼音】: wèi shǒ wèi wěi

【解釋】: 畏:怕,懼。前也怕,後也怕。比喻做事膽子小,顧慮多。

成語“畏首畏尾 ”有什麼歷史典故嗎?“畏首畏尾 ”含義詳解

【成語故事】:

晉靈公11年(公元前610年),晉靈公在扈和一些諸侯會盟。鄭穆公想參加這一盛會,主盟人晉靈公卻拒絕和鄭公相見,原因是晉公認爲鄭國和楚國勾結,對晉國懷有二心。鄭國的大臣子家派信使去晉國,給執政大夫趙盾(趙國國君的先人)捎去一封信,信中說,鄭穆公即位以來和晉國一直是友好的,即使面對楚國強大的壓力,也從來不敢對晉國三心二意。信中還反駁了晉君對鄭國的無理指責,接着用強硬的口氣說:古人有言說:畏首畏尾,身其餘幾(怕頭怕尾,剩下來的身子還有多少)?又說:鹿死不擇音(鹿到臨死前顧不上發出好聽的鳴聲)。小國事奉大國,如果大國以德相待,那它就會像人一樣恭順……信中接着說:如果大國待之非禮,小國就會像鹿一樣鋌而走險,哪兒還能顧得上有所選擇?貴國的命令沒有標準,我們也知道面臨滅亡了,只好準備派出敝國的士兵嚴陣以待。今後,到底該怎麼辦,就聽恁您的命令吧。趙盾看信中言之有理,勸晉靈公收回拒絕鄭穆公參加會盟的成命。這段故事產生了畏首畏尾和鋌而走險兩個成語。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