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近現代世界海軍的發展:什麼是海軍?什麼是海權?

近現代世界海軍的發展:什麼是海軍?什麼是海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清兩朝中國在世界軍事領域的落後,是海權時代和黑火藥革命雙重落伍的結果,這直接導致了兩次鴉片戰爭清軍的慘敗。

於是,清王朝一批有見識的中興之臣,意識到必須“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開始了以創建近代軍備工業爲先導的改革開放,史稱“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能讓中國的軍事力量脫胎換骨,趕上世界潮流嗎?

  水上陸軍 中體西用

客觀地說,清王朝的反應還是很快的,決心也很大。不僅在短期內引進了大量西式槍炮,並予以仿製,還嘗試着建造現代化的造船廠和其他軍工廠,並不惜重金,從德國購買了兩艘當時東亞最先進、最重型的鐵甲艦定遠號和鎮遠號,一度使清朝海軍硬件上的總實力位居世界第七,東亞第一。

清廷還派出海軍留學生到英國學習,似乎一時很有些“中興”的氣象了。

但是,清廷的高官們只看到了新式武器,卻沒有看到新式武器背後的現代戰略思維,只看到了海防,卻沒有領悟現代海權的核心價值,是進攻和征服。買來的艦隊被賦予的使命,是在海岸上擋住可能再度來犯的外國軍艦,根本沒有全國一體的“聯合艦隊”概念。所以,那些艦隊放在黃、渤海的叫北洋水師,放在南海的叫南洋水師,放在福建馬尾的,乾脆叫福建水師,而不是統一稱爲中國海軍或大清海軍。

這是典型的陸軍守關思維。清朝所謂水師,其實只是水上陸軍。

近現代世界海軍的發展:什麼是海軍?什麼是海權?

嚴格地說,五六百年來,中國沒有人真正懂海軍,“馬背上的王朝”大清尤甚。從世界範圍看,海軍從誕生之日起,其使命就是兩個:一是平時爲本國的貿易商船保駕護航,以維護其海外商業利益,如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燒了英國商人的鴉片,第二年英國海軍艦隊就遠涉重洋開過來“討說法”,以武力取勝後,逼迫清政府割地賠款;二是戰時對抗敵國海軍,設法封鎖敵國海岸,將敵軍主力堵在本土,如不能圍殲其軍艦於港口內,就在公海上決戰力圖消滅之——總之,決不能讓對方有能力、有機會威脅本國。

無敵艦隊 難敵“海盜”

1586年,正在崛起的英國與海上霸主西班牙發生衝突,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

英國海軍將領德雷克本是海盜出身,深知海軍的特性。他搶先率領一支由25艘船組成的艦隊,侵擾西班牙殖民控制下的中美洲,劫掠海地島及加勒比海西岸一些港口城市,然後橫渡大西洋返回歐洲,沿西班牙海岸一路掃蕩。德雷克的艦隊殺到西班牙西南部海港加的斯前夕,已擊沉和俘獲了36艘敵方補給船,包括一些千噸級大船。這一主動進攻破襲行動,一舉打亂了西班牙海軍統帥克魯茲的備戰部署。

接着,德雷克艦隊又對加的斯這個西班牙最重要的港口發動了一次最爲大膽的進攻:他率4艘軍艦闖入港內,擊毀和燒燬了33艘西班牙船,德雷克本人戲稱:“我想燒一燒西班牙國王的大鬍子。”

西班牙、葡萄牙兩國關係非常親密,還曾一度合併爲一個國家。1587年5月15日,返回英國途中的德雷克艦隊,順道襲擊了葡萄牙首都及最大港口裏斯本,迫使數以千計停泊港內的船隻相撞、觸礁或擱淺,造成嚴重損失。德雷克艦隊還攻佔了里斯本以南的聖維森特角上的要塞,重創在這一帶停靠的西班牙漁船和貨船,毀壞了許多造船材料。

回到母港英國普里茅斯港之前,德雷克海盜本性不改,還打劫了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私人所有的東印度公司運寶船“聖菲利普”號,船上裝有價值十一萬英鎊的金銀和許多商業祕密檔案。他的艦隊這次戰果累累的“越洋掃蕩”,迫使西班牙把攻擊英國的軍事行動足足推遲了一年。

一年之後,眼看西班牙方面完成戰備動員,德雷克又請求英國女王先發制人,出動海軍把西班牙艦隊堵截在其港口裏。但女王很猶豫,認爲己方海軍艦船無論數量、噸位還是艦船火炮的口徑,都不如西班牙,不想主動挑起戰爭。但德雷克非常清楚英國艦隊的優勢:船小速度快,火炮發射頻率也快,可以機動靈活地戰勝號稱“無敵艦隊”,但粗大、笨重的西班牙海軍。

1588年5月20日,由10個支隊、130條船艦組成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從里斯本起航,向英國海域進發,英女王纔不得不批准德雷克率艦隊出海。德雷克在遠離本土的公海上一舉消滅“無敵艦隊”,英國本土躲過一次戰爭浩劫,而西班牙的海上霸權也走到了它的盡頭。

  中興名臣 知而不覺

直到300多年以後的二戰,英國海軍還保持着這一作戰傳統:它們像兇悍的看守一樣,牢牢地把德國海軍圍困在德國的港口裏,使其無法爲橫掃歐洲大陸的德國陸軍提供有力支援。對橫越大西洋源源不斷運入戰略物資的英國及後來參戰的美、加等盟國商船,德國除了使出潛艇戰的“狼羣戰術”加以襲擾,別無他法。

1940年11月,英國出動航空母艦,以數量極少的艦載飛機,對駐泊亞平寧半島南端塔蘭託港的意大利艦隊實施夜襲,使後者損失慘重,瞬間失去了對地中海的制海權。

而在亞洲,對歐洲海軍傳統活學活用的,不是很早就派人留學英國學習海軍、從德國購買先進戰艦的中國,而是後來居上的日本海軍。引發太平洋戰爭的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事件,與英國海空軍突襲塔蘭託港,採取了幾乎同樣的戰術。而早在此前半個世紀的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日本海軍也兩次嚐到主動出擊的甜頭,分別擊敗當時看上去更爲強大的大清海軍和俄國海軍。

英國海軍摧毀西班牙“無敵艦隊”的1588年,是中國大明王朝的神宗萬曆十六年。那一年年初,擅長海岸清剿作戰的抗倭名將戚繼光,在北方軍港登州的老家中鬱鬱而終。

就海軍發展及制海權之爭的戰略思維而言,傳統陸上大國與新興海上強國之間本質上的巨大差異,早在那個時代已顯露無遺。

但當年的泱泱中華大國,又有誰具備世界眼光,能看清箇中要害呢?令人扼腕的是,時光流轉三百年,洋務運動中力主“海防優於塞防”,斥巨資籌建近代海軍的李鴻章之流,也仍然未能真正領悟:何爲“海軍”?何爲“海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