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一戰戰場中的各類新型武器 馬克沁機槍深入人心

一戰戰場中的各類新型武器 馬克沁機槍深入人心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東亞,日本偷走了琉球王國,將之廢爲郡縣,改稱沖繩;左宗棠率領大軍收復新疆;在歐洲,希臘向土耳其宣戰;大英帝國正躊躇向位於中亞的阿富汗用兵。這就是1878年,這一年,波斯尼亞被奧匈帝國吞併,仇恨的種子深深地埋在了巴爾幹地區。然而,真正的世界大戰遲遲沒有開打。直到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掀翻了巴爾幹“火藥桶”,才導致世界大戰的爆發。

翻看各種版本的歷史教科書,許多都會將“一戰”的爆發原因,歸結爲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的崛起、巴爾幹斯拉夫人與奧匈帝國的仇恨云云。其實,上述因由,在1878年時就已大致形成,爲何世界大戰要遲至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纔開打呢?

原來,這三十多年,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催使生產力極大提升的階段,各類新型武器逐年逐月誕生,並實現工業化生產,直到爲世界大戰開打打足了物質基礎!“一戰”的主戰場,成了最瘋狂的新品發佈會!

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後,德國的小毛奇遊說小威廉,要他能夠把握歷史賦予的時機,一舉摧毀法俄,統治歐洲。小毛奇慷慨激昂地說:“你知道俄羅斯有多少鐵路和重武器嗎?每一樣我們都是他們的十倍!陛下,這是天賜良機,開戰吧!”

一戰戰場中的各類新型武器 馬克沁機槍深入人心

架在汽車上的馬克沁機槍

從馬克沁機槍到坦克

“敵人越強,榮譽越大!”古斯塔夫·克虜伯在自己的黑色筆記本上奮筆疾書,力透紙背。1914年的夏天,可沒有什麼微博、微信,克虜伯也不需要什麼媒體營銷。寫下自勵之語,克虜伯明白,出膛的炮彈就是最好的廣告。

當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短短一個月間,歐洲已經如沸騰的一鍋滾粥,克虜伯成了給這鍋滾粥添加猛料的人。從1914年7月到1917年,位於魯爾工業區的克虜伯工廠,以每月交貨900萬發炮彈和300門各型大炮的速度,供應德軍所需。然而,有時候仍無法充分滿足戰事需要。以1915年與1916年之交的凡爾登戰役爲例,德軍埃裏希·馮·法金漢將軍戰前稱:“我要讓凡爾登成爲碾碎法軍的磨盤!”爲此,法金漢抽調了10個師6個軍總計27萬人。雖然兵多將廣,法金漢卻沒有像拿破崙那樣一味使用人海戰術!“以強大的炮火摧毀敵人的陣地、絕大部分人員裝備,然後施行鞏固和佔領。”這是他的指導思想。爲此,法金漢需要上千門大炮!以克虜伯的生產速度,得小半年時間才能囤夠貨。

從俄國前線,從巴爾幹,從克虜伯兵工廠……迫不及待的法金漢以鐵路運輸爲主,共抽調了1400門火炮,其中600餘門重炮,包括當時最重型的火炮——12英寸海軍大炮和420毫米口徑巨型工程榴彈炮!

從1860年,甚至更早時期開始,克虜伯即是德皇的御用軍火工廠。1860年十月,甫登皇座的威廉一世,就來到工廠視察。1867年的第二屆巴黎工業展覽會上,當一款長17英尺、重50噸的全鋼線膛後裝大炮亮相之時,曾引起巨大反響。但是,若要讓整個歐洲真的轟動,並記住克虜伯的名號,還得靠實戰。

420毫米口徑巨型工程榴彈炮,專爲攻城拔寨而生。其發射的重磅炮彈,曾於1914年一舉轟毀列日要塞。列日要塞,南靠阿登森林築就,在默茲河與烏爾特河匯合處形成了周長50餘公里的環形炮臺羣——12座炮臺,以3到6公里爲間隔,部署了各種火炮400門。同時,各炮臺築有厚度爲2.5到3米的鋼筋混凝土永久工事。可是,當德軍用火車將420毫米巨炮運到鐵路盡頭,再鋪設專門的公路殺將而來後,短短几天工夫,12座炮臺毀碎殆盡。

因爲有了這樣威力巨大的重炮,德軍的戰術指導思想發生了鉅變。當炮擊開始後,甚至有德國指揮官大言不慚地聲稱:“打完所有炮彈,我們的士兵在那裏不會發現任何活的東西留下。”這就是1.0版本的地毯式轟炸!在成建制的轟炸機中隊尚未誕生之前,這是地球上最狠最猛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1914年“一戰”爆發時,德國的鋼鐵年產量達到了1760萬噸,是英、法、俄三國的總和!即使是英國一貫佔據優勢的煤炭工業,也被技術革新後的德國迎頭趕上。克虜伯大炮,正是這一時期德國工業的拳頭產品。與此同時,作爲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德國仍沒有扔掉一些山寨貨,而那些山寨貨也證明了——戰爭時期,管用就好,至於支付給敵國的專利費,就讓傾瀉而下的彈藥替代吧。其典型產品就是克虜伯-馬克沁機槍。

馬克沁機槍誕生於一戰前,是由出生於美國緬因州的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發明的。1884年,在移居英國的第二年,馬克沁發明了可以連發射擊的機關槍。1901年,他甚至被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封爲爵士。

一戰戰場中的各類新型武器 馬克沁機槍深入人心 第2張

當索姆河戰役結束的時候,1916年11月,76歲的馬克沁恰巧病逝。與馬克沁同一年過世的,是戰爭中陣亡的大批士兵。他們在戰鬥中彙集成屍山血海!被德軍的山寨版馬克沁掃射,使得協約國軍隊一天之內的損失就高達2.6萬人,而收穫的戰果,僅僅是推進了幾公里。此戰,使得馬克沁機槍名聲大噪,乃至時至今日,都有不少準軍迷認爲——馬克沁是德國人。

而實際上,馬克沁自始至終都在英倫三島上研發自動武器——1891年,第一挺馬克沁機槍試裝英國軍隊,1893年後開始陸續裝備英國軍隊,正規軍每營裝備2挺,取代了英軍裝備的加特林機槍。至於外銷方面,馬克沁機槍1888年進入美國和中國;1899年,裝備德國裝甲部隊;1912年裝備土耳其軍隊。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各種型號的馬克沁機槍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當然,一戰時德、英互爲敵國,德軍新裝備的,只能是山寨版的克虜伯-馬克沁。

造成“一戰”大多數傷亡的,自然是各類槍炮。而坦克的登場,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芝加哥大學榮休教授、美國世界史學家威廉·H。麥尼爾在《競逐富強 公元1000年以來的技術、軍事和社會》中寫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些空想家預想了一種全新的軍事系統——不僅靠汽油作動力,而且可能超越當時所有陸地軍事武器的威力限制。”

1916年9月15日,英軍60輛“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這款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的“魔獸”,令德軍陣地迅速崩潰。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則只裝5挺機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