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長平之戰後趙國不是元氣大傷嗎 趙國又是怎麼大破匈奴和十萬秦軍的

長平之戰後趙國不是元氣大傷嗎 趙國又是怎麼大破匈奴和十萬秦軍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爲何還能殲滅數十萬秦軍和大破匈奴?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秦趙長平之戰中,四十多萬趙軍被秦將白起幾乎斬殺坑殺殆盡,導致趙國元氣大傷,爲何趙國不久後還能殲滅數十萬秦軍,打贏邯鄲之戰呢?並且邊將李牧又大破匈奴,一戰斬殺匈奴十餘萬騎兵,元氣大傷的趙國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長平之戰後趙國不是元氣大傷嗎 趙國又是怎麼大破匈奴和十萬秦軍的

長平之戰後,趙國雖然元氣大傷,但卻在“邯鄲保衛戰”中殲滅秦軍近二十萬人,此戰使秦國的實力被嚴重消耗,不得不放棄全面打擊六國的戰略,爲此推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

而且趙國在對戰中原的同時,北向戰略也沒有改變。自從趙武靈王向北開闢代郡、雲中、雁門三郡後,趙國北部邊境就一直駐守着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目的就是爲了防備匈奴、東胡等遊牧民族對趙國的侵擾,並築有長城等防禦工事。

李牧擔任北部邊將時,曾率軍大敗匈奴,一戰便斬殺匈奴十幾萬人馬,之後又攜大勝之勢,滅襜襤、敗東胡、降林胡,使匈奴在此後十多年都不敢接近趙國北部邊境城市。

那麼元氣大傷的趙國是如何打贏邯鄲保衛戰和大破匈奴的呢?

其實在長平之戰後,單憑趙國是很難守住都城邯鄲的。而李牧大破匈奴和趙國在中原的戰爭基本互不影響。

長平之戰後趙國不是元氣大傷嗎 趙國又是怎麼大破匈奴和十萬秦軍的 第2張

爲了方便更好解答這些問題,接下來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秦趙長平之戰對趙國的影響。

長平之戰對趙國的影響

秦趙兩國因爲爭奪上黨地區,爲此發生了上黨之戰。後來隨着戰事不斷擴大升級,秦趙兩國幾乎都投入了舉國之力,雙方投入的兵力合計超過百萬,最終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對於戰國後期最爲強大的秦國和趙國來說,長平之戰屬於戰略決戰。結果四十多萬趙軍被秦將白起斬首及坑殺殆盡,最後只放回二百多名娃娃兵回國報信,此戰最終以秦國獲勝而告終。

秦國一戰定乾坤,而對手趙國則在此戰中元氣大傷,四十多萬青壯士兵埋骨長平,導致趙國全國的青壯年損失大半,從根本上削弱了趙國的實力,此戰之後,實力強大的趙國被秦國打落超級強國之列,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進行全方位的抗衡。

長平之戰後趙國不是元氣大傷嗎 趙國又是怎麼大破匈奴和十萬秦軍的 第3張

不過在長平之戰後不久,處於虛弱期的趙國卻大敗秦軍,先後合計給秦軍造成近二十萬人的傷亡,最終打贏了邯鄲保衛戰,同時駐守在趙國北部地區的李牧又大破匈奴,一戰斬殺匈奴十餘萬人,使匈奴十多年都不敢靠近趙國北部邊境城市。

那麼元氣大傷的趙國是如何擊退數十萬秦軍,打贏邯鄲保衛戰的呢?並且還能在北部邊疆取得大勝,再斬匈奴十餘萬人呢?

趙國擊退數十萬秦軍,打贏邯鄲保衛戰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意是乘勝追擊,一舉將趙國滅亡,奈何秦相范雎爲了保住個人地位被趙國使者說服,於是以秦軍疲憊急需休整爲由,建議秦昭襄王接受趙國割讓六座城池的議和條件,最終秦昭襄王並未採納白起的繼續進攻趙國的意見,下達了撤軍命令。

結果趙孝成王不僅沒有割讓六座城池給秦國,還在國內加強軍備,進行抗秦準備,而且極力交好東方諸侯,意欲聯合諸侯合縱抗秦。秦昭襄王見趙國遲遲不肯割讓城池,反而還要聯合諸侯對付自己,於是便命五大夫王陵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爲此繼長平之戰發生還不到一年的時間,秦趙兩國又爆發了邯鄲之戰。

其實趙孝成王原本是準備按照議和條件割讓六座城池給秦國,最後之所以沒有割讓城池,還要聯合諸侯對付秦國,完全是因爲趙國大臣虞卿的建議,他不僅反對趙孝成王割讓城池給秦國,還力主聯合諸侯共同抵抗秦國。

《史記》記載:“今雖割六城,何益!來年復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此自盡之術也,不如無媾。今坐而聽秦,秦兵不弊而多得地,是強秦而弱趙也。以有盡之地而給無已之求,其勢必無趙矣。”

虞卿認爲即便割讓六座城池給秦國也沒有益處,如果秦國坐在那裏就能得到更多的土地,只會讓秦國變得更加強大,相反趙國會變得更弱,用有限的土地來應付貪慾沒有止境的秦國,最終必然會使趙國。

《史記》記載:“我以六城收天下以攻罷秦,是我失之於天下而取償於秦也。而與秦易道也。”

長平之戰後趙國不是元氣大傷嗎 趙國又是怎麼大破匈奴和十萬秦軍的 第4張

還不如用六座城池聯合天下諸侯一起進攻秦國,雖然趙國失去城池,但可以從秦國獲得補償。只有這樣才能削弱秦國的實力,從而讓秦、趙兩國之間的形勢發生改變。最終趙孝成王聽從了虞卿建議,並派虞卿作爲趙國使者去拜見各國君主,以交好各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

《史記》記載:“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秦王使王齕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

雖然元氣大傷的趙國無法單獨對抗秦國,但在其他諸侯的幫助之下,秦國始終沒能攻破邯鄲城,爲此還傷亡了很多士兵。僅邯鄲之戰前期,王陵率兵圍攻邯鄲時就損失了近十萬兵力,這還是秦國增兵支援的情況下。

之後秦昭襄王命王齕接替王陵繼續圍攻邯鄲城,並多次增兵支援。雖然王齕的攻勢猛烈,給邯鄲城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但還是未能攻破邯鄲城,最終被率軍趕來的信陵君魏無忌聯合楚國援軍和邯鄲城內的趙軍裏外夾擊,大敗秦軍於邯鄲城下,解除了邯鄲之圍。

長平之戰後趙國不是元氣大傷嗎 趙國又是怎麼大破匈奴和十萬秦軍的 第5張

《史記》記載:“平原君如楚請救。還,楚來救,及魏公子無忌亦來救,秦圍邯鄲乃解。”

在邯鄲之戰中,秦國前後投入近三十萬兵力,而趙國邯鄲的守軍雖然只有十餘萬人,但趙國在諸侯援軍的支援下,兵力上並不少於秦軍,甚至還要多出。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最後率領八萬精兵在秦軍即將攻破邯鄲時趕到了外圍,春申君黃歇也率領十萬楚軍趕到邯鄲城外,秦趙形勢這才發生了重大轉變,最後王齕率軍撤圍離去,邯鄲之圍因此解除。

以此可見,元氣大傷的趙國能打贏邯鄲保衛戰的關鍵原因是在於魏國和楚國的支援。當然趙國僅憑邯鄲城的守軍能一直拖到魏、楚聯軍到來,其中平原君起到了很大作用,他爲了保住邯鄲,甚至將自己的妻妾編入士兵之列來分擔工作,並且在最後緊要關頭,也正是平原君組織起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隊才拖到援軍到來,說明邯鄲之戰時,趙國內部很團結。

從邯鄲之戰的結果也能側面看出趙國爲何會在長平之戰中失敗。長平之戰從表面上來看,秦國獲勝是因爲採取了反間計,致使趙國用趙括換掉了老將廉頗,同時秦國又暗中用白起替換了王齕,這纔打贏了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後趙國不是元氣大傷嗎 趙國又是怎麼大破匈奴和十萬秦軍的 第6張

其實深層次來看,秦國能打贏長平之戰的關鍵原因並不是因爲反間計。趙孝成王換將是因爲趙國的國力已經無法再支撐廉頗以守爲攻的戰略,趙國比起秦國更加拖不起,只能儘快結束這場戰爭。

以秦國強大的國力,即便不換將,最後也能獲勝。趙國要想改變形勢只有聯合諸侯,如果有諸侯支援,最後失敗的很可能是秦國,但秦國爲了防止諸侯救援,用計孤立了趙國,將其唯一轉敗爲勝的退路徹底堵死。秦國使用反間計和暗中替換白起是爲了速勝,以及進一步擴大戰果。

《史記》記載:“五十一年,攻趙,取二十餘縣,首、虜九萬。”

雖然趙國在長平之戰後打贏了邯鄲之戰,但趙國的實力也迅速下滑,再也無力同秦國爭霸天下 ,此後諸侯列國之中也沒有國家可以和秦國單獨抗衡。在邯鄲之戰次年,秦國便再次出兵攻打趙國,攻佔二十多縣,斬首及俘虜九萬趙軍,可見趙國根本已經無法再對抗秦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不是元氣大傷嗎 趙國又是怎麼大破匈奴和十萬秦軍的 第7張

李牧大破匈奴

趙國有兩大對手,一是中原的秦國,二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趙國在中原征戰的同時,也要防止匈奴、東胡等遊牧民族對北部邊境的侵襲。

《史記》記載:“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

自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吞滅中山,大敗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後,便在趙國北部地區開闢了雲中、代郡、雁門三郡,爲此常年有一支大軍駐守在北境,並築有長城以阻止林胡和樓煩等遊牧民族南下。在趙孝成王時期,李牧就是北部邊境的優秀將領,常年駐守在雁門郡,以防備匈奴。

《史記》記載:“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李牧多爲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長平之戰後趙國不是元氣大傷嗎 趙國又是怎麼大破匈奴和十萬秦軍的 第8張

李牧駐守北境期間,匈奴經常派兵侵擾,李牧便組織了戰車一千三百乘和良馬一萬三千匹,以及衝鋒陷陣的五萬精兵和善射十萬士兵進行訓練,之後用計謀引誘匈奴大軍入侵,接着包抄反擊,大敗匈奴,僅此一戰便斬殺匈奴大軍十餘萬人,致使匈奴此後十多年都不敢靠近趙國北境城市。

爲此產生了一些疑問,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時,李牧爲何不率軍前去救援呢?

這是因爲北部邊境對趙國同樣重要,李牧率軍救援,北部地區就會出現空虛,如果匈奴等遊牧民族乘機南下入侵,和秦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趙國面臨的不僅僅只是失敗,很可能會直接滅亡,因此駐守在趙國北方邊境的大軍不能動。

就和秦國防備西北部的義渠一樣,在秦國和中原混戰時,義渠就經常乘機攻打秦國,直到秦昭襄王時期,宣太后將義渠王誘殺於甘泉宮,秦國出兵徹底攻滅義渠國後,秦國纔再無後顧之憂,可以一心東進,兼併六國。趙國也只有徹底解決了北部隱患,才能專注中原戰爭。

長平之戰後趙國不是元氣大傷嗎 趙國又是怎麼大破匈奴和十萬秦軍的 第9張

那麼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發生後,趙國元氣大傷,國力損耗嚴重,李牧爲何還能大破匈奴呢?

《史記》記載:“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爲士卒費。”

這是因爲趙國的北部邊境地區(雲中、代郡、雁門三郡)相當於一個“獨立”地區,駐守在北地的將軍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來任命當地官吏,並且邊境城市的賦稅也不需要交給國家,而是直接作爲駐守在當地軍隊的經費,因此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造成的影響並不能直接影響到趙國北部邊境。

即便趙國國內元氣大傷,國力被損耗,也不會影響到北方邊境,因爲駐守在北境的大軍不需要依賴趙國內部,這支大軍完全可以做到自給自足。可以說只要趙國北部地區的雲中、代郡、雁門三郡能正常運轉,李牧麾下的邊軍就基本不會受到影響。

長平之戰後趙國不是元氣大傷嗎 趙國又是怎麼大破匈奴和十萬秦軍的 第10張

結語:

趙國之所以能擊退秦軍,是因爲內部團結和外部聯合諸侯,形成合縱抗秦之勢,這纔打贏了邯鄲保衛戰。如果沒有魏國和楚國的幫助,單憑趙國幾乎是不可能打贏邯鄲之戰的,畢竟在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已經無力再單獨和秦國進行全方位對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