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元氣大傷的趙國爲何還能大敗秦軍呢?

元氣大傷的趙國爲何還能大敗秦軍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趙兩國發生的一場曠日持久的國力比拼之戰,此戰以趙國的全軍覆沒告終。趙軍戰死5萬,投降40萬。這40萬人,除了年幼者200多人被釋放,其他人皆被白起坑殺。

長平之戰對趙國構成了致命的打擊,極大地殺傷了趙國的有生力量。長平之戰前,趙國是與秦國比肩而立的強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從此徹底喪失與秦國爭霸的資格。

然而,熟悉歷史的朋友皆知,長平之戰後不久,秦趙兩國再次爆發戰爭,元氣大傷的趙國居然大敗秦國30萬大軍。在這以後,趙國又北伐匈奴,全殲匈奴10萬騎兵。趙國爲何還有如此強悍的戰鬥力?

元氣大傷的趙國爲何還能大敗秦軍呢?

先說趙國大敗秦國30萬大軍。

這一戰,是爲戰國史上著名的邯鄲保衛戰。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建議乘勝追擊,一舉吞併趙國。然而,范雎嫉妒白起之功,以秦軍疲勞需要修整爲由,勸秦昭王接受趙國的投降,前提是:趙國割讓六座城給秦國。

遭遇慘敗惶恐不安的趙孝成王滿口答應。可是,在交付城池時,趙孝成王又變卦了,因爲大臣虞卿告訴他,割地與秦,秦勢更強,“趙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如此趙將滅亡,不如聯合列國對抗秦國。

秦昭王勃然大怒,立刻令王陵率軍二十萬,直撲趙國國都邯鄲而來。趙孝成王吃一塹長一智,以廉頗爲統帥抵抗秦軍。廉頗老成持重,王陵佔不到多少便宜,秦昭王於是讓王齕接替王陵爲主將,增兵十萬繼續圍攻邯鄲。可王齕依然沒有佔到多大便宜,秦軍損失慘重。

當此之時,范雎向秦昭王推薦鄭安平,並攜帶大量糧草支援前線,決定以持久戰消耗趙軍的戰鬥力。時間一長,趙軍果然受不了,邯鄲城內發生嚴重的斷糧危機,甚至出現析骨而炊的現象,趙孝成王不得不派人向楚國和魏國求援。

元氣大傷的趙國爲何還能大敗秦軍呢? 第2張

在向楚國和魏國求助的過程中,發生了兩段傳奇的故事,一是趙國平原君手下的門客毛遂自薦,說服楚考烈王出兵援趙,一是魏國貴族信陵君“竊符救趙”,殺大將晉鄙,率八萬大軍馳援趙國。

最後,在楚趙兩國的增援下,邯鄲守軍士氣大振,與諸侯聯軍裏應外合,終於大敗不可一世的秦軍。

爲何長平之戰後的趙軍能大敗三十萬秦軍?我認爲主要有如下三點原因:

首先,楚國和魏國出兵救援,這是趙國獲勝的直接原因。如果沒有楚國和魏國出兵,趙國根本無力堅持下去,秦軍都不必發起猛攻,只需將邯鄲團團圍住,已經斷糧的趙軍便會不戰而潰。

其次,趙國畢竟是天下強國,長平之戰不過讓趙軍元氣大傷,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趙軍仍然具有不可小覷的實力。邯鄲之戰,一個區區邯鄲城,能召集十萬大軍,便是最好的證明。而且,趙國的人才也還在,廉頗、趙勝等人,都是百裏挑一的名將。

最後,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元氣大傷,秦國的實力也受到重創。有一種說法,長平之戰,秦國戰死20萬大軍。個人認爲,這種說法可信度不大,要知道,作爲失敗方的趙國,雖然損失45萬大軍,但真正戰死的也不過5萬。但是,秦國實力受損是不爭的事實,據《呂氏春秋》記載,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竭。

其實,趙國之所以能大敗秦國,還有一個常被忽視的原因,那就是軍隊的意志力。秦國坑殺趙國降兵四十萬,趙人對秦國恨之入骨。秦國攻打邯鄲,趙國上下可謂同仇敵愾,空前團結,正因如此,直到發生嚴重的斷糧危機,趙國也沒有向秦國投降,這才撐到了魏楚大軍救趙的那日。再說趙國殲滅匈奴10萬騎兵。

這一戰是著名的趙破匈奴之戰,發生在長平之戰十六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44年。當時,匈奴經常劫掠趙國邊境,趙孝成王之子趙悼襄王令李牧領二十萬大軍反擊匈奴。

李牧採取堅壁清野和麻痹匈奴人的戰術,先是讓匈奴人掠奪不到糧食,待其如飢不擇食的餓漢之時,放出牛羊,佈滿山野,誘使匈奴進攻。匈奴果然上當,如餓虎撲食,李牧不敵,連忙率軍撤退。

匈奴人早就想殲滅李牧,豈肯放走他?於是緊追不捨。但匈奴人萬萬沒想到,自己中了李牧的誘敵深入之計,李牧只是佯裝不敵。待匈奴人深入趙境後,李牧立刻使出又一絕招——關門打狗,利用戰車限制匈奴騎兵的機動能力,使其進退失據,然後令弓弩手萬箭齊發。

匈奴頓時死傷無數,軍心大亂。這時,李牧又派出恭候多時的精銳騎兵和步兵,從匈奴軍側翼殺入,匈奴更加措手不及,完全成了趙軍砧板上的魚肉。此戰,除了單于率領少量騎兵突圍,其餘匈奴軍被趙軍悉數殲滅。

這一戰,趙軍之所以能全殲匈奴騎兵,有兩個重要原因,其一自然是李牧用兵如神,把打擊匈奴的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其二則是戰平之戰後,經過十六年一代人的休養生息,趙國國力已經恢復不少,正因如此,趙國才能組織步騎弓弩兵共計20萬,將匈奴大軍圍而殲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