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長平之戰秦40多萬趙軍被滅 秦國爲何消滅不了趙國

長平之戰秦40多萬趙軍被滅 秦國爲何消滅不了趙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趙國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長平之戰秦軍消滅45萬趙軍,爲何不能滅亡趙國?爲何38年後才滅趙。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算得上是秦國與趙國之間的戰略大決戰,雙方投入總兵力近百萬人,動員的後勤民力更是不計其數,以當時秦趙兩國的規模來看,總人口在數百萬的級別,長平之戰已經是冷兵器時代戰爭規模的天花板。

在此戰中,秦將白起率領的秦軍俘虜了40餘萬趙軍,除了240餘名年齡較小的趙軍被釋放,其餘40萬趙軍全部被坑殺,再加上趙軍在白起掛帥之前的損耗,趙國此戰損失軍隊45萬人,這幾乎是趙軍的傾國之兵了,也是趙國絕對的主力。

長平之戰秦40多萬趙軍被滅 秦國爲何消滅不了趙國

名將白起

當時的趙國除了北方防備匈奴的邊軍之外,國內已無軍隊,即便如此,秦國仍然不能滅亡趙國,這是因爲在對趙國的戰略上,秦國內部在戰略上發生了分歧,以秦昭襄王、范雎爲首的主和派認爲: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損耗巨大,需要休整,無力繼續滅亡趙國,只要接受趙國的割地求和就行。

以秦將白起爲首的主戰派認爲:應該在長平之戰後突襲趙國都城邯鄲,趁熱打鐵,一舉滅亡趙國。

最終秦昭襄王決定不要急於滅亡趙國,接受趙國的割地求和,暫時休整,並拒絕了白起趁勝滅亡趙國的建議。

隨後不久,形勢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原本準備割地求和的趙國,居然反悔了,趙孝成王不願意割地求和,趙國這一操作直接讓秦國傻眼了,秦昭襄王惱羞成怒,立即派出軍隊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這便是歷史上的邯鄲保衛戰。

趙國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爲有一個叫虞卿的大臣認爲割地求和無法滿足秦國的慾望,繼續割地會讓趙國滅亡,不如把城池獻給齊國,共同抵抗秦軍,同時趙國積極聯絡魏國與楚國,並派出平原君趙勝出使魏、楚兩國,平原君成功地搬來了魏、楚兩國的軍隊,並在邯鄲城下擊敗了秦軍。

那麼問題來了,趙國45萬主力軍隊都被消滅了,爲何秦國無法滅亡趙國呢?

1、秦國失去了滅亡趙國的最佳時機。

秦國滅亡趙國的最好時機就是在長平之戰後馬不停蹄地攻向邯鄲,趁趙國舉國哀悼之際,圍攻邯鄲,此時的趙國喪失了抵抗秦軍的信心,同時魏、楚、齊國的援軍未到,這是絕佳的滅趙時機,可惜被秦昭襄王浪費了。

白起的建議是正確的,在長平之戰後立即發動滅亡趙國的戰爭,趙國沒有喘息的時機,也沒有聯合其他諸侯國的時間,更爲重要的是,就連趙國自己的邊軍也無法在短時間趕到邯鄲城,當時的邯鄲城就是一座沒有軍隊的城池。

長平之戰秦40多萬趙軍被滅 秦國爲何消滅不了趙國 第2張

長平之戰

從長平之戰戰場到趙國都城邯鄲有240公里,秦軍馬不停蹄的話只需要4~6天就能到達邯鄲城,這個時間與速度,趙國沒有可能等來援軍,只能孤身對抗秦軍,秦軍就算圍城不攻或者圍點打援,邯鄲城也很難守住,畢竟趙國已經沒有糧食了,而其他諸侯國想要派援軍至少也得花費2~3月時間,趙國根本等不起。

秦昭襄王與趙國議和的決定,給了趙國喘息的時間,一面讓趙國有時間組織防禦,調動本國軍隊趕赴邯鄲,一面讓趙國聯絡魏國、楚國、齊國,平原君真的搬來了援軍,邯鄲城下的秦軍三面受敵,不得不敗退,邯鄲之戰是秦國在長平之戰後遭遇的最大失敗。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秦國一旦失去了滅亡趙國的最佳時機,就沒有機會能滅亡趙國了,這一等就是38年,直到秦始皇25年才滅亡趙國。

2、秦昭襄王從戰略角度考慮認爲滅趙的時機不成熟。

從秦昭襄王的角度出發來考慮這個問題,你就會明白,秦昭襄王早期的秦國對外戰爭打得很盲目,甚至有越過其他諸侯國攻擊較遠的諸侯國的例子,這是一種很不成熟的戰略,就算打下了別國的土地,也是一塊飛地,也守不住。

直到范雎的出現,秦昭襄王才理解了遠交近攻戰略的正確性,所謂的遠交近攻指的是對於離秦國遠的諸侯國,秦國儘管結交保持良好關係,對於離秦國近的諸侯國,秦國可以攻擊,並搶奪對方的城池與土地。

秦昭襄王最大的政治理想就是不斷擴大秦國的城池與土地,很難說他有統一整個天下的野心,從秦昭襄王一生的事蹟來看,秦昭襄王沒有能力,也沒有統一天下的戰略,當時的秦國國力也就比任意一個諸侯國強一些,但是並沒有達到輾壓對方的狀態。

長平之戰秦40多萬趙軍被滅 秦國爲何消滅不了趙國 第3張

長平之戰前後局勢圖

滅亡一個國家雖然能獲取較多的土地與城池,但也會引發對方最激烈的對抗,邯鄲保衛戰就是例子,當秦軍圍攻邯鄲城時,整個趙國上下同仇敵愾、團結一致、捨身忘死,給予秦國致命一擊,最終讓秦軍見識到趙軍的拼命與意志。

滅亡趙國之戰,同時也會促成關東六國合縱抗秦的政治聯盟,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秦國滅亡趙國的戰爭儘早會落到其他諸侯國頭上,其他諸侯國就算再傻,也不得不考慮秦國的切身威脅,更爲重要的是:秦國滅趙,會打破現有的政治格局,會讓秦國越來越強,東方六國越來越弱,對於東方六國來說,這是唯一能阻上秦國繼續強大的原因。

所以在長平之戰中,東方五國可以不幫趙國,因爲沒有切身威脅,但是到了秦國滅趙的戰爭,東方五國再不幫趙國就沒了,趙國一旦滅亡,東方五國再合縱也沒有什麼意義了,照樣無法阻止秦國。

這個道理東方六國懂,秦昭襄王也懂,秦昭襄王只想默默地擴大城池與土地,不想引發東方六國激烈的對抗,秦昭襄王需要的是一種溫水煮青蛙般慢慢忽悠六國,再等待時機繼續強大,否則以秦昭襄王的英明,不會看不到白起提出滅亡趙國的戰略正確。

3、秦國沒有想到趙國居然敢違背盟約

秦昭襄王答應趙國議和的條件是:趙國割讓六座城池給秦國,韓國割讓一座城池給秦國,秦國趙弱,秦國又在長平之戰坑殺40餘萬趙軍,秦國沒有理由認爲趙國會違背。

但是趙國偏偏敢不割讓城池給秦國,秦國一慣強勢,不斷通過戰爭獲取其他諸侯國的城池,很少有違抗的,正是這種自信讓秦國失算了,秦國根本沒有想到趙國敢不割讓城池。

趙國既然敢不割讓城池給秦國,當然也做好了面對秦軍攻擊的準備,趙國的準備一方面是調動自己的邊軍,同時起用名將廉頗守城,另一方面是向魏國和楚國求援,而且平原君趙勝成功地請到了兩國的援軍。

長平之戰秦40多萬趙軍被滅 秦國爲何消滅不了趙國 第4張

趙孝成王拒絕割讓城池

這樣一來,趙國就有信心來對抗秦國,反而是秦國不斷失算,趙國拒絕割讓城池後,秦國再次發動了戰爭,很明顯這是一次倉促沒有把握的戰爭,就算白起都認爲時機已逝,不應該繼續發動戰爭,但明顯秦昭襄王爲了所謂的面子,不顧一切地攻打趙國,先後調派數十萬軍隊,結果損兵折將,也沒有攻下邯鄲城。

長平之戰秦軍坑殺40餘萬趙軍主力,而邯鄲之戰卻以秦國的失敗而告終,爲何直到38年後秦國才滅亡趙國呢?至少有三個理由:

1、戰國形勢發生了變化。

邯鄲之戰中,趙、魏、楚聯合擊敗了秦軍,給了東方六國莫大的信心,至少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同時也讓六國明白,想要制衡秦國,東方六國必須合縱。

邯鄲之戰結束一年後,周赧王擔心秦國會對付自己,於是聯合了燕國、楚國一起合縱攻秦,但被秦國先下手爲強,俘虜了周赧王,滅亡了東周國。

邯鄲之戰結束十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47年,信陵君魏無忌聯合五個諸侯國的聯軍合縱攻秦,在黃河以南大敗秦國名將蒙驁,緊接着五國聯軍攻打函谷關,但秦軍不敢出戰,這是戰國晚期最有威脅的一次合縱攻秦。

長平之戰秦40多萬趙軍被滅 秦國爲何消滅不了趙國 第5張

六國合縱經常打敗秦國

正是因爲秦國的強大,所以這個時候的東方六國經常聯合起來共同抵禦秦國,秦國雖強,但雙拳難敵四手,一次對付五六個諸侯國也是力不從心,經常戰敗,別以爲秦軍攻無不克、戰不無勝,在面對六國合縱之時,秦軍敗多勝少,這就是阻止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

2、秦國國君開始了更替。

邯鄲之戰結束六年後,秦昭襄王去世,他的次子安國君爲秦昭襄王守孝一年,然後成爲秦國新君,這便是秦孝文王,但是秦孝文王在位僅三天就因病去世了,於是他的兒子嬴子楚即位爲王,這就是秦莊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父親。

秦莊襄王在位僅三年,就因病去世了,年僅13歲嬴政即位爲王,由於年齡太小,嬴政無法親政,秦國國政由太后趙姬與丞相呂不韋把持,直到嬴政22歲實行冠禮後才親政,此後秦始皇誅殺了嫪毐,罷免了呂不韋,纔開始進行統一六國的戰爭。

長平之戰秦40多萬趙軍被滅 秦國爲何消滅不了趙國 第6張

秦莊襄王在位僅三年

從秦昭襄王去世之後,秦國就處於一個小範圍的動盪期,主要是國君不長壽,在三年多的時間內,換了三任國君,國君不穩定,因此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略不能實行。

3、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略。

秦始皇進行統一天下的戰爭時,並沒有把滅亡趙國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滅亡韓國放在第一位,根本原因就是韓國更弱,先滅亡弱國更有利於統一天下的戰爭,韓國一滅亡,秦國就開始對付趙國了。

看看地圖就會明白,韓國的位置擋在秦國進入中原腹地的戰略通道上,拿下韓國後,秦國可以攻擊趙國、楚國、魏國、齊國,所以滅亡韓國是第一個,緊接着就是趙國,趙國是秦國北上的通道,滅趙後可滅亡燕國。

當時的趙國還有名將李牧,王翦用了離間計使得趙國殺死李牧,秦國才得以滅亡趙國,如果李牧不死,秦國想要滅亡趙國沒那麼容易,至少讓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間延長2~3年,這都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略決定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