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清修《明史》可信嗎?清修《明史》有哪些失實之處?

清修《明史》可信嗎?清修《明史》有哪些失實之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修《明史》可信嗎?清修《明史》有哪些失實之處?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清修《明史》有失實之處嗎?

答案是肯定的。

清朝在康雍乾時期,對明史的編撰進行了多次嚴格的增刪、政審,深究到細節的歷史真相和具體情節有很多隱晦不言。另外此期間清朝不但嚴禁民間修明史,否則一律殺頭,還同時焚燬了大量明代的原始史料,並對有關蒙古、清的各種明朝原始資料做了系統的銷燬和篡改,對"皇明""甲申"等字頭之類的書籍,更是全部進行銷禁、焚燬。

但是失實之處有多少呢?恐怕沒有一般網友想得那麼多。

清修《明史》其實修得格外好——《明史》是中國歷史上纂修時間最長的一部官方修訂的史書,是明朝編寫元史時長的九十多倍(元史編撰不到一年)——從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編到了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基本上用了一百年時間。編出來的成果也確實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讚揚。清朝史學家趙翼曾在《廿二史札記》中評價明史編纂得體、材料詳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

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爲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清修《明史》可信嗎?清修《明史》有哪些失實之處?

康熙、雍正、乾隆帝畫像

總體來說,清修《明史》有以下幾個不實之處:

第一,自賦“天命”來證明其“得天下之正”。

“天人感應”說認爲,當上天對一個政權不滿時,就會通過自然災害的形式發出警告,乾旱、洪水、地震、瘟疫等紛沓而來,此時下一個王朝接替上一個就順理成章了。《明史》對明晚期許多歷史事件的書寫,就人爲地、主動地給明代末期染上了一些天命色彩。

崇禎元年七月壬午,浙江海溢,漂沒數萬人”。

崇禎十一年六月,安民廠災,傷萬餘人;十三年,兩畿、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旱蝗,“人相食”。

蓋天命有歸,莫之爲而爲者矣。

事實上,明代晚期的諸多問題,無不因起於遼東(滿清興起)。 自萬曆後期以來,明朝以傾國之力加強遼東防務,頻繁的軍事活動給明朝社會增添沉重的社會負擔。雖然明朝晚期社會諸多問題的產生,有其內在的緣由,但滿洲禍亂遼東,催化並加劇明末的社會危機,《明史》不提。

第二,妖魔化宦官。

明代宦官作爲一個整體被妖魔化,發生於明代遺民對失國的反思,他們認爲明代封疆壞於宦官,以致“明祚不可支矣”。

《明史》對宦官的書寫,並非想通過對史料的挖掘、 整理和辨別,再現歷史的真相,而是出於政治目的,着重於彰顯其惡。它暗示了明朝政治革新的必要性和改朝換代的緊迫性,爲清之入關,繼統明朝編造理由。

清修《明史》可信嗎?清修《明史》有哪些失實之處? 第2張

明代宦官魏忠賢的影視形象

第三,隱匿“遼事”,隱匿對清廷不利的史實。

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爲藉口,起兵反叛,兵侵遼瀋。滿洲在進入遼瀋的過程中,伴隨着血腥的屠殺和殘酷的擄掠。這些“不德”表現不僅不利於本民族歷史的建構,更是漢族社會的歷史創痛。“遼事”也就成爲清朝君臨中原後的歷史包袱。

明史,是一部明朝由興及衰的歷史,也是一部清朝龍興的歷史。 清修《明史》無疑要涉及對滿洲統治者道德形象的塑造,而其先世附屬於明朝的真相及滿洲的遼瀋暴行,皆有悖於漢族社會對“德君”的期望。所以,《明史》中“不但不許見建州女真,並凡女真皆在所諱,於是女真之服而撫字,叛而征討,累朝之恩威,諸臣之功過,所繫於女真者,一切削除之”,甚至“凡明文武諸臣,曾爲督撫鎮巡等官者,皆削其在遼之事蹟,或其人生平大見長之處在遼,則削其人不爲傳。 ”明初於黑龍江下游設奴兒干都司之事,《明史·地理志》亦故意漏而不述。即使 在 416 卷本《明史》及王鴻緒《明史稿》經過加工而涉及的內容,雍正、乾隆纂修《明史》時,幾乎也將之全部刪除。

此外,著名的明清史學家謝國楨也指出,明史有五個缺失的地方:

1、對清廷不利的史實、2、對明朝初年事實記載不夠詳細真實,尤其是驅逐蒙古於漠北、女真於東北臣於明和明初統治集團內部矛盾、3、出清廷的需要,明史對建文帝的事情非常忌諱、4、對於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大肆抹黑、5、對東林黨人多加以美化。

可見對於《明史》的失實之處,學界已經有了較爲統一的認識,主要就是以上我說的幾點。另外一些被網友認爲是故意“醜化明朝”、“黑明朝皇帝大臣”的部分,很有可能已經是當時的史官儘量還原歷史事實的結果,並無故意抹黑。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