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清史稿》爲什麼不直接叫《清史》?《清史稿》是怎麼形成的?

《清史稿》爲什麼不直接叫《清史》?《清史稿》是怎麼形成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史稿》爲什麼不直接叫《清史》?《清史稿》是怎麼形成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說到《清史稿》其實大家也都知道,很多關於清朝的歷史知識都是出自於這本史料的,那麼有的人也問了,大家也知道,類似於這樣的史料有叫元史的,明史的,那這個《清史稿》爲什麼不叫《清史》呢?爲什麼要加個稿字呢?下面我們就着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祕看看具體是怎麼回事吧!

《清史稿》爲什麼不直接叫《清史》?《清史稿》是怎麼形成的?

《清史稿》一書爲紀傳體斷代史,上至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下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部分內容涉及辛亥革命後的民國歷史,像張勳復辟、溥儀離宮。

該書的歷史跨度達到300年,大部分的文本內容依據《清實錄》《清會典》《國史列傳》等檔案資料寫成,比較詳細、系統地展示清朝歷史面貌,是研究清朝歷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

《清史稿》既然是重要史書,爲什麼就不叫《清史》呢?這跟成書背景有關,《清史稿》1927年倉促編成,當時國內形勢是兵荒馬亂,全書很多細節都沒有敲定,就沒有直接稱之爲《清史》,而以“稿”代稱,表示不是“定本”。

《清史稿》爲什麼不直接叫《清史》?《清史稿》是怎麼形成的? 第2張

《清史稿》的出籠,源自我國對歷史重視的傳統,改朝換代之後,新的統治者向來有爲上一代修纂歷史的傳統。中華民國成立之後,袁世凱就批准設立清史館,請來趙爾巽、于式枚、劉廷琛等人,在北京東華門內整理清史。

袁世凱對修纂清史很用心,根據統計,參與《清史稿》工程的人員前後達到300多人,時間花費長達14年,最後成書536卷,約2400萬字。主編趙爾巽,工作相當給力,他坦承“蓋既非史學之專,復值時局之多故,任大責重。”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1916年袁世凱因爲稱帝失敗羞愧而死,失去他的財力支持,清史館的開支立即緊張起來。甚至,趙爾巽要親自跑去“討錢”,求各位大帥撥點款……

不得不說,《清史館》能夠最終成書,還要感謝下面3位軍閥,沒有他們的大筆資金支持,很可能該書要胎死腹中。這3個人分別是“東北王”張作霖、“狗肉將軍”張宗昌、“秀才將軍”吳佩孚。

修纂期間,《清史館》有着詼諧的插曲……儘管參與的人員大多是清王朝的遺老們,他們的立場也是清王朝的視角,經常爲清王朝大唱讚歌,並對革命黨人語含諷刺。

但是,這些遺老是兩邊不討好,一方面國民政府曾於1929年禁止《清史稿》公開印行,另一方面清朝末帝溥儀爲首的前清貴戚沒少罵他們,畢竟大清皇帝還沒死,修什麼史?

《清史稿》爲什麼不直接叫《清史》?《清史稿》是怎麼形成的? 第3張

總體上來看,剛剛成書的《清史稿》,由於出自衆人之手,彼此間照應不夠,又未經仔細校對,所以還存在年月、事實、人名等出錯的硬傷。

但是,《清史稿》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還是受到後世學者的肯定。現在《清史稿》已經被正式列入“二十五史”,它已經是一部解讀清朝歷史的權威之作。

再次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清史稿》爲什麼不改成《清史》?1927年國內局勢混亂,剛成書的《清史稿》是一部“草稿”,沒有進行更進一步的精細處理,遂命名爲《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