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中國歷史上唯有一夫一妻的皇帝:哪位皇帝妃子最少

中國歷史上唯有一夫一妻的皇帝:哪位皇帝妃子最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皇帝的一大特點就是老婆多,故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之說。其中佼佼者像唐玄宗和晉武帝之流,其後宮佳麗多於行雲流水,其數量足可以組建一個整編師。連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也有2300多女人侍奉左右,即使差到像清朝光緒皇帝一樣慘,也有“一後二妃”共三人爲他服務。

所謂“一夫一妻”,似乎永遠跟這些皇帝們無關。其實不然,中國的幾百位皇帝中,還真有一位特殊人物,也可以說是唯一的人物,一生只娶一個老婆的皇帝,他就是明孝宗:朱祐樘,其唯一的妻子就是張皇后。

朱祐樘爲什麼只娶一個妻,難道他不喜歡女人? 還是性功能上有什麼難言之隱? 不是!其原由, 這和他的苦難童年有着很大的關係。

明孝宗朱祐樘,明朝第九位皇帝,成化六年七月初三日出生(1470年),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日因病英年早逝(1505年),享年36歲。憲宗皇帝第三子,生母孝穆紀太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憲宗逝世,太子朱祐樘即位,年號弘治。

中國歷史上唯有一夫一妻的皇帝:哪位皇帝妃子最少

朱祐樘的皇后張氏,興濟(今河北滄州市北)人。按照明代中期以後選後的制度,皇后一般都出身於平民之家。張氏的父親張巒,原只是一個秀才,以鄉貢的名義進入國子監,也就是說從地方學校保送進了國立最高學府讀書,成爲國子監生。張氏出身於這樣的讀書人家庭,家教自然還可以。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二月初六日,張氏與時爲皇太子的孝宗成婚。同年的九月,張氏被正式立爲皇后。

張皇后在弘治四年(1491年)的九月二十四日生下了皇長子朱厚照,即後來的武宗。朱厚照一生下來,面貌非常清秀,“粹質比冰玉,神采煥發”,舉止非常。因此,孝宗對這個兒子非常疼愛,對於張皇后自然更是寵愛。晚明學者黃景昉說:“時張後愛最篤,同上起居,如民間伉儷然。”皇帝、皇后像民間的夫婦一樣,每天一同起居。這在封建皇帝的私人生活中,真是少見。

身處粉黛成羣的後宮中,孝宗這樣的情形的確讓人費解。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

第一,孝宗本人性格溫和,又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對於男女之事沒有特別強烈的興趣。

第二,孝宗幼年爲避萬貴妃的迫害,6歲以前一直是祕密養育於宮中的安樂堂內。他對於嬪妃之間的爭寵吃醋以及隨之而來的宮闈鬥爭,可謂體會深切,有切膚之痛。所以,這可能是他不願有過多嬪妃的一個原因。

第三,張後本人的性格也許較爲活潑,對孝宗有足夠的吸引力和約束力。史稱張後“驕妒”,從後來她在政治鬥爭中扮演的角色來看,張後確實絕非庸常之輩。

第四,大臣謝遷的勸諫。本來,皇帝廣納嬪妃是極正常的事情,一般情況下大臣也不會反對。例如,成化朝的時候,羣臣因爲憲宗二十八九歲還沒有兒子,竟紛紛上書要求皇帝廣納嬪妃。那麼,謝遷何以會多此一舉呢?事情是這樣的。弘治元年(1488年)二月,御馬監左少監郭鏞請預選淑女,等孝宗服除後在其中選兩名女子爲妃。當時的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謝遷就上言說:“六宮之制,固所當備。而三年之憂,豈容頓忘。今山陵未畢,諒陰猶新,奈何遽有此事?”意思是說,皇帝選妃,自然是應當的。但是,憲宗的陵墓尚未完工,皇帝居喪的草廬還是新的呢,怎麼就談起選妃的事來了?孝宗號稱以孝治天下,曾經定下了爲憲宗皇帝守孝三年之制———“三年不鳴鐘鼓,不受朝賀,朔望宮中素服”。因此,謝遷既有這麼一說,選淑女以備嬪妃之選的事情就擱置下來了。後來主編《孝宗實錄》的焦芳藉此非議謝遷,認爲謝遷這樣的舉動是爲了討好當時的中宮張皇后。但是,也有人爲謝遷辯解說,謝遷諫選淑女,不是禁止孝宗這麼做,而是請皇帝緩一緩再做,其實也合情合理。但無論如何,因爲謝遷這麼一來,後來選妃的事雖屢經提起,卻都沒有得到孝宗的同意。因此,成化二十三年始成爲太子妃的張氏,非但在同年孝宗即位後正式成爲皇后,而且集專寵於一身,直到孝宗去世。

孝宗夫婦的伉儷情深,雖然令人羨慕,卻對弘治朝以及後來的政治格局,發生了一些影響。從孝宗本人的意願看來,這些影響應當都不是他所想看到的。

第一,弘治夫婦感情之專一,造成了皇帝的子嗣相對地較少。張皇后一生中爲孝宗生了兩子三女。但是,皇二子朱厚煒與皇長女太康公主,先後夭折。因此,孝宗只有朱厚照一個傳人。後來朱厚照又沒有兒子,所以孝宗的血脈便絕了。這在16世紀初期的一些大臣們看來,一個如此賢明的皇帝竟然無後,實在是令人痛心。後來,一幫大臣非要繼朱厚照之位的世宗稱孝宗爲“皇考”,不無有這種爲孝宗立後的心態在。孝宗單傳,武宗無子,世宗以藩王身份入繼,這種情況引發了明代中期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大禮議,對明中後期的歷史影響深遠。

第二,孝宗夫婦感情的專一,造成了弘治朝外戚張延齡、張鶴齡的跋扈。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張氏成爲皇后且受寵於孝宗,給張家帶來了極大的榮華富貴。父親張巒在弘治四年(1491年)進封爲壽寧伯,不久封侯,死後追贈爲昌國公。張皇后的兩位弟弟,也先後受封。張鶴齡繼承了父親張巒的封爵爲壽寧侯。張延齡初封建昌伯,在弘治十六年的時候(1503年)也進封爲建昌侯。孝宗還在皇后的家鄉興濟爲張家立家廟。據說張巒還未因女兒的大富大貴而跋扈,仍然非常尊重讀書人,禮敬士大夫。但是,張鶴齡、張延齡兄弟以外戚驟然富貴,不免氣焰囂張,縱容家人掠奪民田,魚肉鄉里,幹一些犯法的事情。大臣們紛紛向孝宗提意見,要求追查張氏兄弟的違法之事。於是,孝宗派侍郎屠勳和太監蕭敬去查實。但是,事情查實了,卻沒有辦法處理,因爲皇后不同意處理她的兄弟。而且,皇后生氣了,孝宗也得跟着假裝生氣。事後,孝宗將蕭敬找來,對他說:“你們說的我都相信。”然後,賜給了蕭敬一些銀子,這件事情就算不了了之。當時的大臣中,像李夢陽、吳世忠,都差點因爲彈劾張氏兄弟而獲罪。也許,在孝宗看來,張氏兄弟雖然有過錯,但畢竟是皇后的弟弟,所以一般的小過錯能寬免就寬免了。當然,他也知道放任張氏兄弟的後果,所以希望通過自己的教誨來使二人收斂。有一次,皇帝遊幸南宮,皇后、太子、皇后的母親金夫人以及張氏兄弟陪同。席間,皇后、太子及金夫人離席。孝宗便將張鶴齡單獨叫來。人們遠遠地看到張鶴齡摘下烏紗帽向皇帝叩頭。從此以後,張氏兄弟的行跡較爲收斂。張氏兄弟,後來在正德朝和嘉靖朝之交接期間,因爲擁護明世宗登位,曾經非常受世宗的寵幸。但是,二人最後的命運讓人嗟嘆:張鶴齡被關在獄中死去,張延齡被殺於西市。這固然有世宗忘恩負義的因素,但二人的驕橫無法,無疑是授人以柄。

中國歷史上唯有一夫一妻的皇帝:哪位皇帝妃子最少 第2張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日,孝宗去世。據說,孝宗因爲偶染風寒。太監張瑜、太醫院使施欽、院判劉文泰、御醫高廷和等人不診視就開藥,致使孝宗誤服藥物,鼻血不止而死。死前,遺命大臣:“東宮年幼,好逸樂,先生輩善輔之。”時兒子朱厚照年15歲,後來繼朱厚照之後而入承大統的侄子朱厚熜還未出生。當時,“深山窮谷,聞之無不哀痛”,“哭聲震野”。同年十月,孝宗被安葬在泰陵。

弘治一朝,既無權臣、宦官或後宮的專權,也少有弊政。所以,弘治朝在明代歷史上被稱爲政治最賢明的時期,孝宗也被史書描繪成一位賢君。晚明學者朱國楨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認爲孝宗是夏商周三代以後,與漢文帝、宋仁宗相比肩的賢主,評價很高。《明史》對孝宗的評價也很高,主要有八字,即“恭儉有制、勤政愛民”。他的勤政、寬容、尊禮儒臣、體恤民生,使他贏得儒家士大夫的一致好評,被視作明代歷史上最符合儒家倫理的君主典範。他接受儒家士大夫們的勸諭,並儘可能遵照他們的要求去行事,因此,也有將他比作周成王,意思是能夠聽從周公(儒家士大夫以周公自比)的輔導。從個人修養來看,孝宗並不像他的父親一樣,一味迷戀於房中術,而是在詩、琴、畫上的造詣頗深。在治國方面,孝宗任用大臣、修明制度、體恤民情,實際上創造了一個明代歷史上的中興盛世,而盛世的人文也很有可觀之處。

皇后張氏的晚景淒涼,不堪言說。先是失去了丈夫孝宗,而後失去兒子武宗,再遭侄子世宗之逼迫,不得不哀求世宗放過自己的兩位弟弟。但是,在她生前,張鶴齡死於獄中。她死後的第五年,張延齡被殺於西市。皇權的尊貴與無常,她都有切膚之感!

孝宗死後留下了大批賢臣,武宗親政前內有張皇后聽政,外有李東陽一干賢臣,朝野上下,一片興旺,直到武宗親政重用太監劉瑾,大明王朝才正式走向衰敗。弘治一朝,階級矛盾緩和,人民生活改善,外無大的戰爭,內無大的內亂,名士賢臣曾出不窮,孝宗禮賢下士也被傳爲美談,史稱弘治中興。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