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唐史解密:日本爲何屢次對華派遣“遣唐使”?

唐史解密:日本爲何屢次對華派遣“遣唐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一首歌唱道:“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側耳聽,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作和聲,人民戰士驅虎豹,捨生忘死爲和平,爲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每每當我唱起它是總感覺自己十分的有力氣,充滿了朝氣,我的心情總是跌宕起伏的,令我刻骨銘心,用我們血肉之軀築起來的長城昭示着中華民族百折不回的堅強信念。

歷史長河中,中日兩國雙方曾發生過幾次直接軍事對抗。每每憶起南京大屠殺、清末甲午中日戰爭、明朝萬曆援朝戰爭、大唐初時援新羅抗倭戰爭......這些日本人對中國、對東亞的殘酷暴行無時無刻的不令人痛恨他們,也正是在這一刻起沉睡百年獅子在巨大的痛苦刺激下醒了,在那幾場戰爭中慘勝,我們不得不深思:“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一個極其偉大而又不堪回首的慘烈記憶。唐初援新羅抗倭戰爭之後,日本緣何頻派“遣唐使”赴盛唐?

朝鮮半島三足鼎立 日本趁火升起狼煙

據史料記載: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百濟、新羅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百濟因受到高句麗和新羅的威脅,想借日本之力進行對抗。日本則企圖利用這種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統治勢力。4世紀60年代,日本大和(奈良)朝廷出兵侵略新羅,征服弁韓之地(今韓國慶尚南道),設“日本府”進行統治。百濟由此成爲日本的朝貢國。4世紀末,隨着日本國土統一、國力增強,大和朝廷又多次入侵朝鮮半島。

公元594年,高句麗、百濟、新羅開始向隋朝朝貢。日本也於600年向隋朝派遣使節。622年,唐朝與高句麗、百濟、新羅建立冊封關係。7世紀中葉,朝鮮半島紛爭升級。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合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660年,唐高宗派大將率水陸聯軍13萬前往救援,大敗百濟,俘獲其國王。同年九十月間,百濟遺臣兩次遣使日本朝廷,請求援助,並要求送還在日本作人質的豐璋王子。大化改新後的日本,開始由農奴制向封建制轉化。爲了轉移國內守舊勢力的鋒芒和人民羣衆的不滿,擴大在朝鮮半島的影響,日本藉機出兵朝鮮半島。於是,朝鮮半島的糾紛擴大爲東亞地區的國際爭端。

唐史解密:日本爲何屢次對華派遣“遣唐使”?

白村江上煙焰漲天 大唐戰捷倭國敗北

661年正月(農曆,下同),日本齊明女皇和中大兄皇子(後來的天智天皇,668年即位)親赴九州,欲統兵渡海西征,但齊明女皇因旅途勞頓,於當年七月病死,出征計劃被迫推遲。八月,中大兄皇子監國,令先遣部隊及輜重渡海。九月,5000日軍護送百濟豐璋王子歸國即位。662年正月,日本向百濟贈送大批物資。同年五月,日本將軍率舟師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則“修繕兵甲、各具船舶、儲設軍糧”,隨時準備渡海作戰。663年三月,日本又增兵2.7萬人,唐朝也任命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爲熊津道行軍總管,統舟7000進駐熊津城(今韓國公州)。五六月間,百濟君臣之間發生嚴重內訌,實力銳減。唐軍與新羅軍隊趁機調兵遣將,於八月十三日包圍了百濟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韓國扶安)。至此,慘烈的白村江海戰拉開序幕。

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將劉仁願、孫仁師與新羅王率陸軍團團圍住周留城。唐將劉仁軌、杜爽與百濟降將扶余隆則帶領戰船170艘列陣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軍萬餘人,分乘戰船千艘,與唐朝水軍不期而遇。《三國史記》中描述道:“此時倭國船兵,來助百濟。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新羅驍騎,爲漢前鋒,先破岸陣。”翌日,日軍諸將與百濟王商討對策。他們依仗兵力優勢,妄言“我等爭先,彼應自退”,遂未加整頓部署,便“率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結果,唐軍“左右夾船繞戰”,巧施包抄合擊之術,致使日軍“赴水溺死者衆,艫舳不得迴旋”。《舊唐書·劉仁軌傳》史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戰後,百濟豐璋王逃亡高句麗,殘軍盡皆投降,百濟復國化爲泡影。

大唐一戰江山揚名 東亞地區重定格局

白村江戰役,基本上決定了當時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百濟滅亡後,667年,唐朝和新羅聯軍乘機進攻,翌年攻陷平壤,存在705年之久的高句麗滅亡。

白村江之戰,促使日本退守本土,九百餘年(至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間未敢再大規模入侵朝鮮半島。白村江戰敗後,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與新羅軍隊進攻日本本土,於是從664年起,花費巨資,先後構建了四道防線。其中,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它實際上是一座用於防禦的土壩,壩長1.2公里,底部寬80米,高十幾米,外側是一條5米深的水溝。爲了保險,667年,日本將都城從飛鳥遷至近江大津宮。然而,唐朝和新羅的軍隊並沒有乘勝進軍日本本土。

由此可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爲什麼會在自身的戰敗中實現自身的重大飛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日本掀起了學習美國的熱潮,不到25年便崛起成爲世界第三工業國。白村江戰役後的古代日本,在朝鮮慘敗的日本深知自己不是中國的對手,若不趕緊求和,唐朝一旦下決心發動進攻日本連還手之力都沒有。自此以後,日本連連派“遣唐使”赴華,對大唐天子畢恭畢敬,日本遣唐使到中國來只是傾力學習唐朝文化,不再向朝廷要求冊封,甚至甘心於等同“蕃國”,其國策也由過去的地區政治進取轉向了內斂、和平、發展的方向。這就是日本在吸收唐朝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很快發展又成爲東亞強國。

縱觀歷史,,那場中日白村江戰役規模雖不大但卻使日本人徹底的放棄了抵抗意志。結束了新羅與百濟間的長期糾紛,日本敗北的直接後果是,停止了對朝鮮半島的擴張,大約在千餘年之內,未曾向朝鮮半島用兵。自此之後一直到清末除了海盜滋擾,日本再無妄動之舉。從此派大量遣唐使頻繁來華,虔誠的吸收、學習着盛唐的文化等。日本是一個適應能力非常強的民族,憂患意識讓他們有着極其敏銳的豺狼嗅覺,有着較強的生存技巧。不敵的時候日本會用心學習別國的長處,有機可乘的時候它會露出豺狼本性。我們在與之毗鄰而居的今天,筆者希望國人多一些精力思考去研究日本一言一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更希望國人多一些憂患意識去審視一下這個近鄰一舉一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