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宋襄公被嘲笑兩千多年的原因是什麼?

宋襄公被嘲笑兩千多年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襄公被嘲笑兩千多年的原因是什麼?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如果有人問,孔子姓什麼,很多人也許會一愣,難道孔子不姓孔嗎?

事實上,孔子還真的不姓孔,孔子姓子,但上學的時候,老師不是說過,子是對孔子的一種尊稱嗎?

子的確是尊稱,但這個純屬巧合,孔子是正根的子姓,來歷比周王室的姬姓還要牛,因爲這是殷商的姓氏。

宋襄公被嘲笑兩千多年的原因是什麼?

冷眼旁觀者

當年周武王聯合了一大幫小諸侯去攻打紂王,結果牧野之戰,紂王被打敗,小小的周族這下子來了個蛇吞象,高興壞了。

對於實力一人很強大的殷商遺民,周人想了一個比較巧妙的辦法來分化他們,在殷商的核心區域,派自己的人去那裏做諸侯,這就是後來的衛國。

然後把殷商的宗室全部遷徙到宋這個地方,這就是後來的宋國,宋國的地位非常高,是周天子分封的公爵。

連魯國這種至親之國,都不是公爵,你就明白對宋國有多優待了,但之所以優待宋國,是把宋國當做是客人看待,也就沒把你當做是自己人。

在宋國的周圍,安排了一圈姬姓國看着宋國,而宋國也發展出了一套獨一無二的防守技術,在春秋所有國家中,只有他有“司城”這個官職,而且大名鼎鼎的守城大師墨子就是出自於宋國。

明白了這層關係,就能理解爲什麼那個時代,總是能看到編排各種宋國人的段子,像什麼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墨守成規等等。

宋國也因爲這種奇怪的關係,成了周朝歷史的旁觀者,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儘管過去了幾百年,祖先的恩怨早就蕩然無存,但這種記憶和傳承,卻一直在影響着宋國人,看了太多的治亂興衰,宋國人比周人更有幾分旁觀者的思考。

抱大腿的小弟

處在這種環境下的宋國,也只能是默默地發展,過了幾百年之後,宋國人慢慢發現,這世道變了,自從周平王遷都洛陽之後,周天子的威望就一落千丈,不管什麼樣的諸侯,都敢跟天子懟上幾句。

尤其是周天子還自降身段,和鄭國搞起了交換人質的事情,這對於周天子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隨着周天子的式微,慢慢地有些大諸侯開始吞併小諸侯的,而宋國作爲一個四戰之地,完全沒有什麼可憑藉的,再加上身份有些特殊,因此被欺負那也是常有的事情。

後來齊國崛起,剛開始也欺負宋國,後來宋國覺得齊國很仗義,於是就認了齊國做大哥,自從宋國做了齊國的小弟之後,就再也沒人敢欺負宋國了,齊國主持的會盟,那宋國到的最準時,跟在大哥身邊,小弟也覺的神氣了不少。

宋國這個小弟,真的做得很用心,比如說宋國的國君死了,新君剛剛繼位,齊國就要舉行後來非常有名的葵丘會盟。

剛繼位的宋襄公一聽說要會盟,自己老爹的喪禮也不守了,趕緊跑了過去,對於小弟的這份忠心,老大齊桓公也是看在眼裏的。

這次會盟確定了非常重要的春秋國際法五大原則,實實在在讓齊國的聲譽達到了頂峯,而在這次盟會上,宋襄公也有了一個別人沒有的待遇。

齊桓公拉着宋襄公的手說,以後我這個太子就擺脫給你了,我死後你可一定要照顧好他,這像極了幫派裏的大哥,在給自己最信任的小弟,交代一些自己的身後事,後來的事實證明,齊桓公沒有看錯人,他拜託的人非常靠譜。

膨脹的小弟

齊桓公在中國歷史上那是鼎鼎大名,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春秋時代第一任霸主,那功業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

但如果拉近了看,齊桓公這個人,渾身都是確定,一輩子就做對了一件事,任用管仲爲丞相,並且完全信任他。

管仲死後,齊桓公的各種小毛病就開始暴露出來了,關鍵這傢伙非常好色,生的兒子比較作,生前沒有做好相應的安排,結果剛嚥氣,幾個兒子們就開始打了起來,並且還把正根的太子給趕了出去。

太子想到了當年自己的父親,曾經把自己拜託給宋

葵丘會盟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重新確立了宗法倫理制度,爲了維護當年定下的規矩,宋襄公決定幫助太子回到齊國繼位。

齊桓公也是夠可憐的,生前是多麼的榮光,死後卻是悽慘無比,幾個兒子爭奪君位,居然都沒給老爹下葬,最終齊桓公的屍體都生蛆了。

宋襄公看着這些蛆蟲,陷入了沉思,當霸主到底是爲了什麼,如果道義和禮法都不存在了,那奮鬥的價值和意義又在哪裏呢?

幫助太子登上君位之後,宋襄公有了一種,以天下爲己任的感覺,大哥不在了,現在他這個小弟,要扛起大哥的旗幟,繼續堅定不移的維護禮法制度。

宋襄公一直都是以高尚的道德來要求自己,當年還曾經主動讓位給弟弟,這比齊桓公這個幾個兒子強太多了。

但可惜的是,春秋戰國時代,最終能發展出強大實力的國家,都有明顯的地緣優勢,但宋國自從誕生之日起,就被周邊國家包圍並監視着,有這種匡扶正義的心是好的,但宋襄公有點忘記自己實力到底如何了。

此心無悔守禮法

宋襄公這個人,對於周王制定的禮法,有着近乎癡迷的維護,他也想學着齊桓公那樣會盟,這次約的還有楚國,出發前就有人提醒他要帶上軍隊,但是宋襄公堅決不帶部隊,說諸侯會盟帶着軍隊不和規範。

結果楚國人帶着大軍來了,直接就把宋襄公給囚禁了起來,幸好春秋時代的鬥爭,還沒到戰國時代的那種血腥,後來諸侯在薄地會見,在魯僖公的調停下,宋襄公才被釋放。

按理說,經過這次教訓,宋襄公也該學會了什麼叫叢林法則,也該學會了爾虞我詐,然而並沒有,宋襄公的心裏,依然是禮樂制度那一套,對周朝文化的忠誠,已經遠遠超過了同時代所有的諸侯。

結果所有人都知道了,在一次作戰中,明知道自己兵力少,但堅持不願意攻擊正在渡河的楚國軍隊,因爲這是周禮上的規定。

錯失機會的宋襄公被打得打敗,而且還受了重傷,一年之後就死掉了,如同宋國經常被人編排段子一樣,宋襄公的做法,也是被人一直嘲笑了兩千多年。

宋襄公真的迂腐嗎,恐怕未必,就像孔子一樣,他們都企圖恢復社會秩序,重新確定原來的社會制度,爲什麼就沒人嘲笑孔子呢?

在親眼目的了齊桓公的死狀之後,更加堅定了宋襄公的決心,一次戰役的成敗,根本就不算什麼,如果沒有穩固的宗法制度,每個人都在活在危機和焦慮之中。

在一個混亂的,道德失序的年代,你選擇怎麼活,是隨波逐流,還是堅定地按照自己的標準去活,是當下很多人都要面對的問題。

或許宋襄公是失敗的,但是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和內心活了一生,對內心理想的堅守,在混亂的年代裏,最是難得,不忘初心說着只是四個字,但做起來卻是千斤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