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四冢之戰對三國的格局起到了哪些影響?

四冢之戰對三國的格局起到了哪些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隻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在不經意中煽動了一下翅膀,不出幾周卻在美國掀起了一場龍捲風,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得克薩斯州許多地區,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蝴蝶效應。

在三國時期,同樣也發生了一場類似蝴蝶效應的事情,從而撬動了三國的發展,改變了歷史的發展軌跡,這場戰鬥就是四冢之戰。

四冢之戰對三國的格局起到了哪些影響?

翻開《三國志》或者《資治通鑑》,關於這場戰鬥只是寥寥數筆,話語不多,即使擅長借題發揮的羅貫中,在其小說《三國演義》中對於這場戰鬥描述也不多,可見大家對於這場戰鬥並不十分在意。

四冢之戰的規模並不大,放在整個三國時期,確實不起眼,甚至很容易被忽略,特別這場戰鬥發生在水淹七軍之後,其光芒更是被掩蓋。

然而正是這場看來不起眼的戰鬥卻似蝴蝶效應一般的影響着三國的走勢,從此三國曆史在這裏轉了一個彎,極大的改變三國的歷史,同時也改變了當時許多人發展軌跡。那麼這場不起眼的戰鬥,卻是如何扮演着如此大的能量呢?

公元219年農曆七月,關羽從江陵起兵,兵臨樊城。樊城在漢水的北岸,襄陽在漢水的南岸,關羽利用水軍的優勢將樊城和襄陽隔離開來,並且對高大堅固的襄陽圍而不攻,主攻樊城。

在關羽來看,樊城地勢比較低,而且裏面住着兩個重要人物,一個就是曹仁,另外一個就是滿寵;況且拿下樊城,就可以通過水軍徹底封死襄陽,把它變成甕中之鱉,從而可以不戰而降。

曹仁在樊城的兵力不多,大部分在後方的宛城,因此樊城一告急,曹操就急令于禁率領七軍,大約三萬多人馬過來援救曹仁。

于禁帶兵嚴謹,治兵嚴厲,其麾下兵力精銳,而且數量多達三萬之衆,其兵力和關羽相比,只多不少,即便無法擊敗關羽,至少可以勢均力敵

當於禁等人匆忙趕到樊城之後,曹仁下令將他們安置在樊城北部的低窪處。作爲主帥的于禁也沒有意識到這個致命的錯誤,而是無條件的遵從了曹仁的命令,結果在八月雨季來臨之際,一夜漢水暴漲,直衝低窪處的于禁七軍,導致大量士卒被困,不得不向關羽軍俯首投降。

這場水淹七軍的戰果極大的推高了關羽的威望,關羽威震華夏,甚至曹操考慮遷都的可能性。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爲了挽救樊城,拯救處於覆滅邊緣的曹仁,曹操再次派大軍過來援救。于禁七軍是曹操能夠拿得出來的機動部隊,失去這支精銳之後,曹操無力在短時間內抽調大量擁有豐富戰鬥經驗的士卒,只得讓剛剛從漢中出來的徐晃承擔這個重任。

四冢之戰對三國的格局起到了哪些影響? 第2張

徐晃和關羽是老鄉,同爲河東人。徐晃自投靠曹操以後,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被曹操授予假節鉞權力,這是曹操授予爲數不多的外姓人,可見對於徐晃的能力和爲人是相當認可的。徐晃去救援關羽的人數不多,率領的士卒也是才從農田徵召過來,剛剛放下農具的農夫。有的人是半耕半軍的屯田兵,有的是純粹農夫,相對於那些常年戰鬥在前線的士卒來說,他們完全是一羣依靠着血氣之勇支撐的新兵。

徐晃收到曹操的命令後立即向樊城出發,隨後的援軍也源源不斷的向徐晃軍聚攏,完全是新兵蛋子的徐晃軍實力在逐步增強,即便如此,徐晃還是不敢貿然尋求和關羽決戰。

在樊城和宛城之間有一座屯兵的城池叫郾城,距離樊城大概十里左右,這座城就被關羽軍佔領。

郾城是一座城,不是一座營寨。其實就算是一座營寨,如果修建得足夠堅固,要想短時間內攻下來也絕非易事。因此郾城如果認真堅守,以徐晃這些新兵的攻城能力,要想拿下郾城也是非常困難。

不能硬攻那就智取,徐晃悄悄地派人在南面開挖一條壕溝,然後在城下率領三軍耀武揚威。城內守軍看到耀武揚威的徐晃軍,同時也發現了隱藏在城外的工事,這一下把守城的關羽軍嚇壞了。

在這些守軍看來,徐晃軍不但人多勢衆,而且在城外挖掘壕溝,設置鹿角,這就讓守軍失去了繼續防守下去的勇氣。他們趁徐晃軍沒有注意,自己燒掉防守營寨和無法攜帶的糧草,倉皇而逃。

就這樣,樊城北面的郾城落入了徐晃手裏,樊城的圍困被打開了一個缺口,雖然樊城還處於關羽的圍困之下,但是外圍已經有一個小小的缺口,這就爲後來的四冢之戰打下了基礎。

拿下郾城後,徐晃在樊城外面就有一個堅固的堡壘,進可以攻,退可以守,並且可以直接威脅到圍困樊城的關羽軍。

第一,修營寨逼近關羽軍。

隨着曹操後援兵力的增多,特別是曹操再次派了十二營兵力之後,徐晃終於有了和關羽一戰的本錢。家大業大,本錢雄厚但是也經不起折騰,如果再出現另外一個于禁,估計曹操就要提前退出歷史,因此徐晃面對強敵關羽是謹慎再謹慎。

樊城的外圍都是壕溝和營寨,鹿角的阻擋物,靠蠻力進攻,難以取勝不說,損失巨大,因此徐晃採取了和關羽同樣的措施,那就是挖壕溝,修營寨,設置鹿角。

徐晃的前鋒營寨距離關羽營寨僅僅只有三丈。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三國時期的三丈換算現在,大約只有七米的距離,如此近的距離,對方一舉一動,說話的聲音都是一清二楚,這就給予了徐晃軍極大的方便。

其一,攻擊對方營寨方便。距離短,攻擊起來方便,對方反應雖然迅速,但是倉促,防衛不夠時間,容易得手。

其二,距離近容易通消息。七米多的距離,除了射箭傳送書信容易讓對方收到外,還可以喊話,讓對手一清二楚。

第二,以攻心戰擊潰關羽軍心。

荊州周圍的形勢已經發生了鉅變,孫權已經和曹操聯手,準備在後面謀奪關羽的荊州。荊州一直都是關羽的心病,最讓他放不下的不是攻不下的樊城,而是後方的江陵和公安的安危。關羽軍都來自荊州,特別是大小官吏的家屬也在江陵城,失去江陵城就失去軍心。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按照一般人的計謀,孫權和曹操聯合的計劃應該屬於絕對機密,可是曹操卻不同,他讓徐晃將孫權的圖謀用弓箭射入關羽大營,唯恐關羽軍不知曉。

對於曹操來說,讓關羽知道這個消息有幾個好處:

其一就是關羽知道這個事情後,立即撤軍回去保衛荊州,和孫權死拼。以江東的作戰能力來看,要想徹底消滅關羽,鐵定要崩下幾顆牙齒,最終兩方打得兩敗俱傷,曹操得利。

其二關羽即使不撤兵,必然軍心潰散,無力再戰。

從關羽後來的結果來看,關羽沒有相信徐晃射來書信,而是繼續堅守;反而樊城收到曹操射來的書信後激發了守軍意志,更加堅信繼續守下去一定會贏得曙光。

關羽不相信徐晃射來的書信是有其原因的:

其一就是孫權和曹操聯手是機密的事情,徐晃沒有道理泄露這麼機密的事情,既然是公開說出來的機密,怎麼可信呢?

其二就是孫權不會背叛聯盟。在關羽的內心深處,打心眼就看不起孫權,沒有自己在荊州爲江東撐着,江東早就成了曹操的囊中之物,因此關羽覺得孫權在關鍵時刻不會背棄盟友。

關羽雖然不太相信這些書信的真實性,然而對於普通的將校,甚至士卒來說,這些書信的內容卻和徐晃軍營傳來的消息確實一一應證,有什麼理由不相信?

對於普通人來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畢竟自己一大家子家屬不在江陵城,就在南郡附近,一旦荊州落入江東手裏,自己家屬怎麼辦?人心已經慌慌了。

按照孫權的套路來看,失陷城池的家屬說不定會被遷徙到江東,到時候妻離子散,痛失家園,一片悲慘的景象時刻浮現出來,打仗成了次要的事情,家都沒有了,打啥仗呢?

流言已經在關羽軍中徜徉,各種傳說已經傳遍全軍,在不知不覺中,關羽軍心已經渙散,前些日子那種打完仗就回家的念頭已經磨滅,現在已經變成了家裏情況怎麼樣了?

全軍戰鬥力大打折扣,失敗的陰霾已經埋下了。

第三,徐晃聲東擊西之戰。

關羽對於樊城的圍困花費了不少心思,面對曹軍擅長的騎兵作戰,他在城外圍挖了不少壕溝,還設置了大量的鹿角來遲滯騎兵,並且爲了確保這些阻礙物有效,關羽在城外的圍頭和四冢駐守了重兵。

如何擊破這些嚴密的防守,徐晃也花費了不少心思。先是虛張聲勢的去攻擊圍頭,等到關羽調動重兵防守圍頭的時候,徐晃卻主力進攻四冢。在徐晃猛烈進攻下,四冢岌岌可危,關羽見狀只得親率五千步騎救援。

徐晃的主力盡出,擊退了關羽的攔截,導致關羽不得不退軍回本部。徐晃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和關羽軍混戰一起,一起進入了圍困樊城的十重鹿角中,導致圍困樊城的鹿角失去了保護的作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鬥發生了。

徐晃率軍大膽長驅直入的方式讓關羽軍猝不及防,在包圍圈內的降將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接連戰死。他們沒有死在暴漲的漢水中,卻死於復仇的徐晃軍,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關羽軍在自己的包圍圈中無法抵抗來自徐晃軍猛烈攻擊,十重鹿角完全破敗,爲了避免全軍覆沒,只得倉惶撤軍,放棄了繼續圍困樊城,渡過漢水,駐紮在南岸,至此樊城之圍已經解除,只剩下關羽水軍遊弋河上,隔斷着兩城之間的聯繫。

四冢之戰以關羽撤兵回到南岸而結束,這次戰鬥進行的時間比較短,參與的人數不是很多。關羽軍包括自己統領的五千步騎外加包圍圈內其他人馬,總計大約在一萬左右,而徐晃軍應該也不低於這個數目,因此總計在兩萬左右,雙方在這個狹小的區內爆發了慘烈的搏鬥,時間短,範圍小,其勝負出人意料的影響極大,如蝴蝶效應一般的影響着隨後幾十年的蜀漢和東吳的局勢變化。

第一,樊城之戰慘敗告終。

四冢之戰的慘敗打破了關羽軍自水淹七軍建立起來的威望,極大的打擊了士氣,從而讓先前望風披靡歸降甚至遙相呼應的勢力轉眼間銷聲匿跡,極大的削弱了關羽軍的實力。這場突如其來的慘敗讓關羽意識到奪取樊城已經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務,從而意味着先前既定戰略目標無法完成。

既然目標已經失敗,對於關羽來說,其剩下的路要麼回撤奪回失去的南郡,要麼撤往益州。

第二,丟失了整個荊州。四冢之戰不僅導致關羽發動樊城之戰失敗,同時隨着時間推移,局勢惡化起來。呂蒙白衣渡江,奪取了南郡的重要城池江陵和公安,從而掌控了南郡的交通要道和軍事要塞。最爲重要的是江陵城的丟失,讓數萬孤懸樊城外的關羽軍軍心徹底渙散。

如果說四冢之戰前夕,孫權聯合曹操的書信只是流言蜚語,那麼此時丟失南郡,失去江陵城則成了實打實的事實。在遭遇慘敗,又恰逢江陵鉅變,原本繃緊的精神徹底鬆弛下來,特別上至將吏下至普通士卒知道家屬得到妥善安置後,對於江東的好感一下子升了起來,許多人萌生了偷偷開小差,逃回江陵的做法。

根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在關羽回撤的路上,全軍不斷的潰散,到麥城的時候,數萬大軍只剩下數十人,最終不得不敗退章鄉企圖逃往上庸,結果在中了埋伏不屈被殺。關羽戰死意味着荊州徹底失陷於孫權,兩大戰略支撐點已經失去了一個。

第三,劉備統一天下的圖謀破滅。

按照劉備和諸葛亮在隆中商議的對策,要想奪取天下,其首要的條件就是需要“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如果沒有這個先決條件,後面的事情就難以發展。這個首要條件中的跨越荊州和益州,就是要從兩線出發,一個就是從荊州北上,另外一個就是從漢中出發,兩線同時北上,纔可能統一天下。

然而現在荊州丟失了,從荊襄北上就成了泡影,就只能從漢中北上,走祁山,或者出隴右,可惜這裏地理環境惡劣,路途遙遠,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僅憑益州無法負擔起長久而龐大的開支,因此容易造成積貧積弱,一蹶不振。對於弱小的蜀漢來說,如果不能夠北上統一天下,就只能困守益州,坐等滅亡。

第四,東吳困守荊州無力北上。

得到荊州的東吳花費了數年的時間來消化好不容易得來的果實,同時在荊襄一帶屯兵駐守,不但防衛蜀漢圖謀而且還要防止襄樊一帶曹魏大軍的侵襲。東吳由於其特殊的宗族勢力構成,導致他們一直缺乏向外擴張的強烈願望,再加上缺乏強大的陸戰力量,即使得到了荊州也沒有將它轉化爲前進的資源,反而導致東吳在荊襄一帶一直無所作爲,大部分時間裏保境安民,維護着荊州地區的安寧。

在蜀漢滅亡之後,晉朝在巴蜀上游建造船隻,訓練水軍,最終在公元280年,在其他路大軍的配合之下,順江而下滅掉了盤踞江東的東吳,從而結束了三國割據的局面。由此可見,四冢之戰這場規模不大的戰鬥如同一隻蝴蝶,在樊城外輕輕的煽動了一下翅膀,卻實實在在的影響了蜀漢和東吳今後數十年的變化。這場戰鬥的得失已經極大的決定了蜀漢的最終命運和東吳的歸宿。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