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爲何劉邦能夠成爲沛縣起義軍的首領呢?

爲何劉邦能夠成爲沛縣起義軍的首領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沛縣起義之時,劉邦的名望並非最爲出衆,如蕭何、曹參等人論職位、名望都要高於劉邦。那爲何劉邦能夠脫穎而出以成爲沛縣起義軍的首領呢?

即是說,蕭何、曹參等人皆是文吏,比較自重,害怕起義失敗,而連累自己的宗族,故推讓劉邦爲首領。無獨有偶,同時期的另一支農民起義--東陽起義,有位東陽少年殺了縣令,打算擁立陳嬰(漢武帝皇后陳阿嬌的曾祖父)爲王。陳嬰的母親就勸說陳嬰:自我嫁到你們陳家,我就沒有聽過你們家祖上有過富貴的,而今突然稱王,並不是好的吉兆。不如率衆投靠有名望的人,起義成功了還可以封侯,起義失敗了也容易逃亡。這便是“陳嬰不爲王”的典故,而後世也多讚許陳嬰之母爲智者。

蕭何、曹參推讓劉邦爲首領,在情由上與陳嬰不爲王是一致的。對於蕭何、曹參、陳嬰等人與劉邦的不同抉擇,歷史上某著名文人就此論定劉邦與蕭、曹、陳等人的高下,意思是說:唯有劉邦有大我精神、敢於擔當,爲了天下蒼生能不顧惜宗族存亡,是真正的大英雄、真正的王者氣度。實際上,該論定卻完全站不住腳。劉邦是那種在危難之機能將親生兒女推下馬車而逃命的人,一個連父母妻兒都不愛惜的人又談何更愛惜天下之人?不能爲父母妻兒而犧牲的人,又怎麼期望他能爲別人的父母妻兒而犧牲?這就好比在地震之時,作爲家庭頂樑柱的爸爸,不顧老婆孩子的安危而獨自逃命,卻硬說這位爸爸有更爲高層次的道德是一個道理。

爲何劉邦能夠成爲沛縣起義軍的首領呢?

與其說劉邦“大我”,不如說劉邦是極度“自我”。楚漢在滎陽相持時,項羽對天下仍戰亂不息而有愧疚感,提出願與劉邦單挑來定天下,以使天下百姓免於受苦。劉邦卻嬉笑道:寧可寧鬥智,不能鬥力。劉邦的如此應答,表面層次上是劉邦與項羽單挑毫無勝算而言,更爲深層的原因在於以劉邦的品性,只要自己能贏而當上皇帝,根本就不會顧惜天下百姓的傷亡死活。可以說,在沛縣起義中,劉邦是最大的機會主義者,只要自己能夠快活,當然就會當仁不讓。

那蕭何、曹參除了不願出頭,而推讓劉邦爲首領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從陳嬰之母反對陳嬰稱王的陳述來看,其理由在於陳嬰是草根出身(自我爲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如果陳嬰是六國王族之後,陳嬰之母還會如此相勸嗎?顯然不會。陳嬰之母勸陳嬰投靠他人的理由,就在於陳嬰缺乏家世背景,沒有政治號召力、影響力,陳嬰領頭起義的勝算近乎零,故而不如投靠他人,事成不失富貴。

爲何劉邦能夠成爲沛縣起義軍的首領呢? 第2張

擺在蕭何、曹參面前,也是同樣的道理。未必就如司馬遷之言,而完全是害怕連累自己的宗族。秦法極爲嚴苛,做楊秀清、石達開的政治風險一點也不比做洪秀全的政治風險要低。蕭何、曹參都是極爲明智之人,當然不會不明白其中道理。實際上,直接擺在蕭何、曹參面前的並不是對自己宗族前景的擔憂,而是先掂量掂量自己能否勝任沛縣起義軍首領的位置。

《水滸傳》有一章回目是:林沖水寨大併火,晁蓋梁山小奪泊。很多人都會覺得林沖很大義,有讓賢之德,在火併掉了王倫之後,自己不當梁山泊主,而讓晁蓋當梁山泊主。實際上,從林沖的真實處境來看,林沖雖在梁山有段時月,並坐了第四把交椅,但其處境與其剛上梁山時並無太大區別。林沖形單影隻,毫無黨羽,梁山所有的權力都操控在王倫、杜遷、宋萬等人的手裏。林沖若是與王倫鬧僵,其照舊還是會被王倫趕下山。而即便林沖刺殺了王倫,其也走投無路,杜遷、宋萬等人也絕不會容下林沖。

若不是晁蓋等人上梁山,林沖雖早有殺王倫之心而絕不敢下手。是晁蓋等人給了林沖底氣與協助,林沖才能藉機殺掉王倫。若不請晁蓋等人坐鎮梁山,林沖自己的性命都保全不了,自己又如何能做得梁山泊主之位?因此,這梁山泊主也只能由晁蓋來做,而並不由林沖推讓。

沛縣起義也是一個道理,緣由是沛縣縣令謀劃起義以應諸侯,但害怕衆人不跟從,故不敢貿然起事。蕭何、曹參就出主意,派人召流亡在外(芒碭山)的劉邦回來,藉助劉邦的力量就可以脅迫住不願意起義的人。雖然劉邦的人衆並不多,但充當權衡力量卻足足有餘。就像林沖火併王倫之時,晁蓋的人衆雖然不多,卻可以制壓杜遷、宋萬等人。

沛縣雖然已經起義,但實際上很多人都像那位沛縣縣令一樣仍會首鼠兩端。蕭何、曹參雖是幹吏,而有一定的名望,但憑藉其自身在當時的那點名望也很難壓得住場面。最好的選擇就是與劉邦勢力(芒碭山)相結合,以壓制住不願意起義的人。而無論推舉蕭何還是曹參爲首領,都容易促使沛縣起義軍的分裂。事實上,在其後的共事中,曹參就與蕭何很不和睦。甚至在定天下之後而論功行封,很多功臣對劉邦以蕭何功最多而頗有微詞。因而,綜合各方面利弊得失,推讓劉邦爲首領都最爲合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