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淺談:明朝時期的宗教有哪些特點?

淺談:明朝時期的宗教有哪些特點?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淺談:明朝時期的宗教有哪些特點?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大多數人認爲,明朝宗教不具有太多的價值,但實際上,

明代宗教的起伏發展,是中國宗教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後,最高統治者既提倡保護宗教,但是又頒發整頓和限制的宗教政策,並且以整頓、限制爲主。

這主要是由於皇權不斷加強,宗教作爲統治工具的作用逐漸減弱。與官方宗教的情況不同的是,明代的民間宗教卻經久不衰地發展,因此,對於宗教的控制也就自然而然成爲明代專制的一個組成部分。那麼明代宗教的發展究竟有什麼特點呢?

明朝宗教的優勢特點——恩威並施,兼收幷蓄

宗教信仰是一種古老的社會文化現象,對人類的社會歷史發展具有厚重而深遠的意義。明朝初期是實行了較爲寬容的宗教政策,這項政策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政治、經濟、國家社稷、家族綿延等多方面。

淺談:明朝時期的宗教有哪些特點?

它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當時社會的需要,爲明朝政權穩固和發展提供了條件,緩解了民族矛盾,解決了大部分的邊疆危機,使得國家民心歸附。明朝時期發展民族和宗教文化,增強了民族認同感,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在文化上,始終堅持以儒學爲主,佛道爲兩翼的宗教政策,倡導文化融合教育,增強了民族融合,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政局穩定。下面簡要談一下明朝宗教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內容:

宗教向世俗化方向靠攏

和盛唐、兩宋不同的是,佛教和道教進入明朝後,朝着世俗化的方向發展。

何孝榮教授等編著的《明朝宗教》一書中記載:“日益深入民衆的生活,逐漸從教理的佛教、道教走向信仰的佛教、道教,從僧侶的佛教、道教走向庶民的佛教、道教”。

宗教開始進入民衆的生活,逐漸成爲庶民的宗教,這形成了明朝宗教的諸多特色之一。

淺談:明朝時期的宗教有哪些特點? 第2張

秉承着關懷衆生的濟世情懷,宗教越來越接地氣,從彼岸世界走向了此岸世界,日趨世俗化、大衆化。佛教、道教向世俗化發展,爲民間宗教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廣大下層民衆紛紛熱情參加民間宗教活動。正是由於廣大人民對民間宗教趨之若鶩,民間白蓮教發動的起義和東大乘教組織的起義都曾震撼朝野。對明朝政治、思想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伊斯蘭教自從唐代被傳入中國之後,在明朝進一步發展,

“把傳統的伊斯蘭教認主學同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相結合,從而在中國建立起一種新的、更適應中國社會需求的伊斯蘭教哲學體系”,

和中國傳統結合在一起,教俗不分,與穆斯林的生活聯繫緊密,世俗化的特徵更是不言而喻。

各種宗教多元並存,以佛教、道教爲主

在王權高度集中的封建時代,皇帝的態度對宗教的生長與否至關重要。爲了維護封建王權,鞏固皇帝的地位,也爲了避免和“儒學治世”的思想產生激烈的衝突,明朝的統治者們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把宗教自然而然變成了一種維護統治的政治手段。面對各種各樣的宗教,明朝統治者實行的政策是開放、包容的。

但畢竟宗教種類衆多,爲了維護政權的穩定,針對不同的宗教所實行的政策也是不同的,控制和保護相結合。

正是由於明朝特殊的文化環境,才形成了明朝宗教“百花齊放”的局面的出現。在諸多的宗教並存的情況下,以佛教、道教爲主。

明初洪武、永樂時期,雖然儒學、理學佔有統治地位,不過人們執着於事功的追求,使得宗教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當時的名臣宋濂精通佛學,對於明太祖是有影響的。但是在極端專制主義的影響之下,明初佛教並不興旺。

在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對於藏傳佛教十分重視。永樂之後,由於宦官的權力加強,由於自身的情況特別正是佛教的來世之說,因此支持建寺度僧。正德以後,心學興起,禪學得到發展,佛教內部出現了各大名僧。這便使得佛教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

對於清高避世的道教,統治者本着人盡其才的宗旨,同樣也很重視道教的發展。從太祖開始到成祖朱棣,相較於信仰其他宗教,他們更偏向於道教。明太祖自稱見過“道家三清”,明成祖聲稱曾得到過道教大神的幫助,即使是“弘治中興”的明孝宗也信仰道教。上行下效,皇帝信道教,百姓也會跟着信仰道教。道教便和佛教一樣在民間得到很大程度的支持和流行。

在明朝後期,西方傳教士給中國帶來了天主教,統治者利用這些外來宗教與海外和少數民族建立友好的外交關係。以此來鞏固統治。

明朝政府對待伊斯蘭教同樣給予優容寬帶。明太祖朱元璋曾在《至聖百字贊》中讚頌伊斯蘭教。

“乾坤初始,天籍註名,傳教大聖,降生西域,受授天經,三十部冊,普化衆生,億兆君師,萬聖領袖,協助天運,保庇國民,五時祈禱,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志窮民,極救患難,洞徹幽冥,超拔靈魂,脫離罪孽,仁覆天下,道貫古今,降邪歸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貴聖人。”

明朝政府對伊斯蘭教的習俗十分尊重,而且明朝政府還爲伊斯蘭教修建了許多伊斯蘭教,充分表明了明朝政府十分尊重伊斯蘭教。

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明朝統治者對待宗教的態度是友好的、寬容的,允許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的世界出現前所未有的綜合性和多元化。

而且統治者面對宗教採用控制和放任相結合的手段,並不是一味地支持,也不是強硬地取締,這樣不僅維護了王權,而且在可控制的範圍內保證了宗教的良好發展。

諸種宗教相互交流融合

明朝諸種宗教並存,不同宗教之間會發生交流,不可避免地會發明朝宗教之間交流、融合,宗教之間相互汲取精華,使自身宗教進一步創新進步。

明太祖時期強調君權神授,宗教思想表現出三教合一的態度。所謂三教合一,即爲儒、道、佛三教融合的思潮和現象。後代皇帝一度遵循明太祖的宗教思想。到了明朝後期,張中等人把伊斯蘭教和中國傳統的儒、道、佛結合在一起,促進了我國伊斯蘭宗教學說體系的建立。

天主教在傳入中國以後,傳教士們盡力使天主教教義內容和中國的道教、儒學相學習以及結合,適應中國的文化,即力圖實現“中國的本土化”。他們自覺向程朱理學靠攏,結識明朝上流社會的達官貴人,這樣一來,受到許多民衆和官員的支持和響應。

伊斯蘭教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它有一個稱爲經堂教育的制度,主要內容是傳授經學。在傳入中國之後,和中國的私塾教育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教育制度。

至於民間宗教,如白蓮教、西大成教等,基本上都是雜糅吸收儒、道、佛三教的思想和教義的內容。它們吸收道教和佛教的教義和思想居多,

但總體都是以歸儒宗理爲宗旨的。

明代后妃信仰宗教具有實用性

最高統治者信仰宗教,具有穩定社會、穩固政權的作用。但是,作爲統治者的后妃集團,比一般社會女性的地位高,她們信仰宗教具有以家庭爲主的實用性。明代后妃羣體信仰宗教範圍很廣,包括佛教、道教、天主教以及民間宗教,個體信仰具有多樣性。她們大多是名門閨秀,入宮之後受到種種限制,活動範圍限於後宮和宗廟之內。

明代后妃不得干預內政,要表現出不同於普通女性,展現其高貴的地位的最佳方法便是參加宗教活動。這樣一來,既能得到皇帝的青睞,也能彰顯自己尊貴的身份,說明她們信仰宗教具有一定的實用性作用。

作爲后妃,她們會祈願國泰民安,在修建寺院之時會帶有爲國家興盛,龍體安康的目的。與此同時她們也會祈禱子嗣綿延,畢竟,男性子嗣是一個國家的核心,也是一個國家延續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決定后妃的地位。

另外,歷史上皇帝子嗣存活率比較低,妃子生育率也低。爲了在宮中的地位,她們求子的慾望越發強烈。

這些不可避免的現實因素會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后妃們的宗教信仰,使其具有祈求意願的實用之義。

明朝宗教的缺陷之處——雜糅不齊,爭執不斷

縱然明朝宗教可以穩定民心,鞏固統治,促進文化交流,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存在缺陷之處。衆多宗教同時存在,許多觀點爭執不休,擾亂朝綱,危害百姓。例如,明後期道教的風靡,得道昇仙的觀點盛行,使得明成祖時期所形成的良性政策逐漸受到破壞,民衆的生活和思想也受到了不好的影響。

再如,西方天主教的傳入,使得西學東進,但是在宗教交流的過程中,中國吸收西方的觀點多,而傳入西方的觀點較少甚至沒有傳出去新的觀點。這使得國人的宗教思想受到一定的影響,這種不平等的文化思想交流,不利於中國與西方良性文化的長久發展。

結語

綜觀明朝宗教的特點,諸種宗教相互融合,宗教思想相互滲透,從此岸世界走向彼岸世界,又從彼岸世界迴歸此岸世界,走向世俗化。統治者們和后妃們對宗教的信仰從超驗性迴歸到了現實性,一切從現實出發,對清代統治和近代社會產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影響,使後世人們看到了宗教世界的現實性、民生性、政治性。

從這裏可以發現,明朝的宗教處於一個從古代向近代過渡的新舊的十字路口上。

另外,明朝宗教的多樣性體現了中國宗教文化底蘊、中華信仰形態具有強大的包容性。

不同宗教之間的交流、學習和融合,增進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人民的感情,同時對各國家、各地區之間思想文化的進步起着積極作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